1999年南斯拉夫申请加入俄白联盟,被叶利钦拒绝

来源:风闻   作者:逐浪者     2023-04-09

原标题:1999年南斯拉夫申请加入俄白联盟,被叶利钦拒绝,战后俄罗斯自尝苦果

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1999年3月24日,北约借口科索沃发生“人道主义灾难”,悍然发动了对南联盟的轰炸。在历时78天的时间里,北约军机起落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造成了南联盟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和上千人死亡和近万人受伤的重大损失。战后,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分裂,欧洲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重大转变。

北约轰炸南联盟

南联盟和北约实力实在非常悬殊,战前美国及其北约盟国提出了《科索沃和平与自治临时协议》,要求南联盟允许科索沃独立。毫无疑问,这一丧权辱国的协议被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断然拒绝。1999年3月22日,克林顿派出了特使霍尔布鲁克去贝尔格莱德,向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发出最后通牒:“要么签字,要么挨炸。”

战争打响后,4月6日米洛舍维奇向叶利钦求助,希望俄罗斯接纳南斯拉夫加入俄白联盟,期冀通过俄罗斯的庇护,来中止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狂轰乱炸。4月12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议会两院投票,赞成南联盟加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南斯拉夫副总理德拉什科维奇说:“如果类似事情发生在俄罗斯,我们有武器,而俄罗斯人没有,我们一定会支持他们。”大声向俄罗斯喊话,希望俄罗斯尽快批准南联盟的加盟请求。

4月14日,俄罗斯自由民主党领导人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在国家杜马发表演讲,指出南联盟加入俄白联盟的意义非常重大,这将使得俄罗斯的欧洲战略有了新的支撑点,让俄罗斯在面对西方有可能的翻脸时,有了较大的政治缓冲,而且“俄-白-南联盟”将有较大的示范作用,可以将独联体打造成高于一般国家之间组织的新型关系,有利于维护俄罗斯的中东欧核心地位。于是,日里诺夫斯基要求将“伟大的历史机遇:建立新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南斯拉夫联盟”问题列入杜马议程进行表决。

但是,这一议题在俄罗斯杜马产生了较大分歧,俄罗斯祖国党主席弗拉基米尔·雷日科夫认为俄罗斯正处在与西方发展关系的关键时期,南联盟此时正因为不顺从西方而导致了战争,俄罗斯贸然介入西方的战争,这会毁灭俄罗斯与西方的“友好关系”。因此,雷日科夫说日里诺夫斯基的提案就是“一剂毒药”,“俄罗斯杜马不应该参与疥疮事件”。杜马爆发了激烈的辩论,日里诺夫斯基责骂雷日科夫是西方的走狗,杜马主席将日里诺夫斯基的麦克风关掉,整个自民党派议员退出杜马大厅以示抗议。

但是毕竟“俄-白-南联盟”好处看得见,4月16日,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法律和司法改革委员会主席阿纳托利·卢基扬诺夫再次提出《关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加入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联邦的决定》决议草案。国家杜马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这一决定。5月,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民议会众议院也通过了同样的决议。

根据俄罗斯的机制,国家杜马的决议只需叶利钦签署,就将付诸于实施。米洛舍维奇呼吁叶利钦总统签署“俄-白-南联盟”决议,说“这是一个双赢的举动”,俄罗斯的力量将得到壮大,南斯拉夫也会得以保存。

但是俄罗斯当时的背景是,俄罗斯刚刚经历第一次车臣战争的失败,第二次车臣战争正处于箭在弦上,叶利钦在俄罗斯民调极低,89% 的公民不信任他。同时俄罗斯经济存在深刻问题,物价飞涨,社会经济每况日下。 叶利钦正在谋求加入西方对自己予以支持,不想卷入与他的北约“朋友”的冲突。另外俄罗斯当时向西方有很多贷款,他害怕西方撤出投资,因此俄罗斯也的确没有多少本钱和美国争吵。因此国家杜马通过“俄-白-南联盟”决议后,叶利钦在4月里,连续三次表示俄罗斯“不会卷入战争”,示意北约“朋友”尽可以放心。

5月,叶利钦动用总统否决权,否决了“俄-白-南联盟”决议。米洛舍维奇听闻消息后,如同坠入冰窖,说:“俄罗斯人背叛了我们。他们拒绝了塞尔维亚人伸出的友谊之手,他们会后悔的!”

但是为了向观望俄罗斯的独联体国家展示态度,叶利钦决定于1999年6月12日夜间,派遣一支俄罗斯空降营以联合国维和部队名义占领了科索沃的斯拉蒂纳机场,阻止英军伞兵、特种兵和装甲兵组成一支混合部队进驻机场,避免了北约完全占领科索沃,让北约在科索沃部署受到了干扰。俄罗斯这一迅速军事行动,让塞尔维亚人免受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报复,但是却未能阻止南斯拉夫的解体和米洛舍维奇的被捕。

后来,根据叶利钦助手的回忆,叶利钦当时的真实意图是担心“俄-白-南联盟”建立后,西方撤资会导致俄罗斯经济混乱,由此发生类似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类似的民众骚乱,最有可能会导致他辞职和失去权力。

叶利钦在南斯拉夫提议建立“俄-白-南联盟”中首鼠两端,影响了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自主意识,直接造成了独联体国家的离心离德,让俄罗斯的国家影响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内部开始式微,而间接影响就是战后北约不再顾及俄罗斯的态度执意东扩,让俄罗斯自己尝到兵临城下的尴尬,这不能不说是叶利钦错误决策种的的恶果。(陕西西安张岳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