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本地初创企业明智之举/南洋社论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3月8日在“2023投资大马大会”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政府将确保本土初创公司能在国内获得后期融资,使他们无需到海外上市筹资,值得赞赏。

国内有许多成功的初创公司,到了成熟的时期,因为缺少政府支持或本地上市架构的局限,不得不往外国发展融资上市,殊为可惜。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市场的距离感越来越小,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政府如果固步自封,或者以官僚作风来限制本地企业自由成长,只会迫使公司最终放弃在本地上市,往海外寻找更适合经营的环境。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由本地人士陈炳耀和陈慧玲于2012年创立的移动应用程式GRAB公司的创意,在大马八打灵再也萌芽,却落足新加坡设立总部,最后在美国上市。

GRAB创办人之一的陈炳耀,是本地陈唱摩多控股创办人陈唱家族后人,他将公司布局在新加坡和美国,最后自己也入籍求才若渴的新加坡,让我国只能眼睁睁看着肥水流入他人田里。

安华晓得,如果我国要追上全球的经济格局,并在科技和创意上独占鳌头,唯有不分种族,全力扶持本土企业家。

国内其实并不缺少对创业触觉特别灵敏的人才,如果让这些具有高增值能力的企业能够在本地发挥,那么他们不止为国家争光,最后还能给国家经济带来意义不凡的贡献。

减少官僚作风陋习

试问有哪一位国民的初心,不希望自己创立的企业是在自己的国门内扬眉吐气的?

安华的建议包括官联公司拨出15亿令吉,投资于本土初创企业;类似的成功例子有去年在马交易所上市的Farm Fresh(FFB,5306, 主板消费股) ,可作借鉴。

此外,让初创公司能够在创业板(ACE)和“杰出企业加速平台”(LEAP)上市,以及在主板上市的科技股公司,可以获得税收减免等等,都是本地企业的佳音。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减少官僚作风的陋习以及带有色眼光的官方筛选。众所皆知,本地官僚对人才是出了名的不珍惜,同时一些小拿破仑还常常自以为是的为难企业融资。

在“好人才不愁找不到伯乐,好企业不怕找不到投资金主”的情况之下,这些初创企业往往被迫前往更赏识他们、更公平竞争的区域发展。

安华第一步是做对了,接下来还需再接再厉,让本地创业的独角兽公司有归属感,安心在国内发展、融资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