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叫武居秀典的日本人7月11日在《东洋经济》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在东盟,中国被信赖度高于日本。
该文指出,今年5月,日本外务省发布了《2021年度国际对日舆论调查结果》,对东盟国家的统计结果令人震惊。关于“哪个国家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合作伙伴”,回答是“中国”的最多,占48%;日本紧随其后,占43%。这是自2007年以来日本首次被中国超越。更令人吃惊的是,中国在“最值得信赖的国家”方面,也超过了日本。
考验日企真正竞争力
作者在文中将这种结果归结为,一是中国科技巨头控制着包括物流在内的“服务平台”;二是以电动汽车为优势的中国厂商将快速打入东盟市场。结论是,如何在东盟市场上战胜中国企业,考验的是今后日本企业的真正竞争力。
笔者想,这位武居秀典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总之将问题简单化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信赖盖过日本,难道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竞争力的问题?通常而言,一个国家政府也好、国民也罢,表现出对另一国的信赖,起决定性的因素不外乎是两国关系、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及国民感情等等。而产品竞争力充其量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
顺着武居秀典的问题,笔者也来谈谈“东盟国家为何信赖中国高于日本”。
二战期间,日本除了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外,还挑起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不少国家。期间,日军少不了杀害当地的军人与百姓,并掠夺战争物资。这个阶段,东南亚国家是不可能信赖日本的。
东盟成第二母市场
东南亚国家转变对日本的看法,开始于战后经济起飞的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在战后一片废墟中复苏,得益于朝鲜战争对美军的军备生产与补给,及美国大兵视日本为休假胜地等等。伴随日本经济起飞,家用电器、汽车等作为出口产品销往全世界,东南亚市场也是倾销对象之一。日本为了令上述产品在东南亚市场打开销路,投资与资助当地兴建电力设施,为使用家电、工厂开工提供稳定电力供应;同时,通过政府开发援助(ODA)项目,日本协助当地修建公路、码头等基建设施,方便产品进出当地,及为日本汽车在当地行驶提供用武之地。这样一来,正如武居秀典所描述的,日本和东盟各国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关系密切,很多日本企业将东盟市场定位为继日本市场之后的“第二母市场”。
风水轮流转。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在“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政策之下,中国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中国与国际市场深度接轨。东盟作为与中国陆地相连、海上相通的邻居,中国奉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与东盟建立“10+1”机制,双方签订自贸协定并不断升级;在中国主导下,以东盟为基础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0年签署,成员涵盖东盟十国、中日韩及澳纽;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诸多利好因素共同发酵,尽管冠病冠疫情打击全球经济,而东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前两年连续超越美欧,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大贸易伙伴。
经贸热络令到中国获得东盟国家的信赖“水涨船高”。但是,光是冷冰冰的经贸数字是不够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还得益于中国的外交及对外政策,概括如下:首先是中国不干涉东盟国家内政;其次是妥善处理南海争议,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第三是不以邻为壑,典型例子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承诺并践行人民币不贬值;第四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及亚投行,协助东盟国家兴建基础设施;最后是中国牵头设立公共安全机制,如中寮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
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至于文化交流和国民感情,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源远流长。东盟中的不少国家历史上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属于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而华人华侨在东南亚更是以人数多、经济实力强、爱国爱乡闻名。这些人文与历史的元素,不是日本单靠战后几十年的“急就章”所能比拟的。
东盟国家对日本的信赖度,还有继续往下降的现实可能。这与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围堵中国,令东盟国家左右为难、被迫选边站有关。在印太战略中,日本是急先锋、是美国在亚太的第一执行人;加上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后,参议院改选支持修改和平宪法的政党议员总数超过国会的三分之二。岸田文雄政府极可能开动修宪战车,一旦日本摆脱和平宪法的桎捁,将给区域与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届时,东盟国家对日本的信赖岂不流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