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向东学习40年/锺启章

1982年2月,马来西亚第4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马来西亚-日本经济协会第5届年度大会上揭橥向东学习政策。时光荏苒,一晃40年,今年5月18日,马哈迪在一项线上研讨会上追述为何会推动这项政策时指出,由于职业道德的沦落和工作态度日益散漫,西方的工业已经失去竞争力,前进的步伐似乎出现了脱轨现象,对于雄心勃勃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西方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吸引力,不再是它们学习的楷模。

他说,相反的,东方一些国家如日本,情况却迥然而异。“当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因为我们目睹了日本就好像凤凰般浴火重生。它确实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在彻底被破坏的情况下以及已经崩溃的经济中重新崛起。”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在东、西方人民眼中,是个科学技术先进、人民素质偏高的先进国。1979年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撰写了一部考察日本经济和社会的著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嘗试解释日本成功的原因。他认为美国人应学习日本社会的优点,即负责任的官僚体系、员工的高度忠诚、高教育水平和低犯罪率。

送大批留学生到日韩

因此,马哈迪提倡向东学习的主要目的,无非要国人学习日本人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其高科技,对象除了日本,也包括韩国。在向东学习政策下,马哈迪政府除了与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合作推动国产车计划,以及将槟城大桥交由韩国的现代公司负责建造之外,也把大批留学生送到日本与韩国大专深造。

当时马来西亚政治稳定,上下一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0年里,马来西亚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以上,马来西亚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排名表上跃居第21位,人均年收入从1986年的183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4000美元,国民富裕程度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仅次于新加坡和汶莱,是泰国的2倍和印尼的5倍。

几乎同一时期,也就是在44年前的1978年10月22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日本,10月26日他从东京去京都,两地距离大约是370公里。日方极力向中方推荐乘坐新干线,有说真正的原因是日方想在邓小平面前显摆一下。

在邓小平乘坐的“光—81号”新干线列车上,工作人员问他乘坐新干线有什么想法,他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合适了,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大马转向更期待中国

日本的高铁技术发展了超过半个世纪,一直是它引以为傲的科技成就之一。然而,曾几何时,中国弯道超车,引进后再消化,把日本、德国和法国的技术快速转化成可靠的高铁技术。就在邓小平访问日本搭乘新干线39年之后,2017年6月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布朗赴华访问,他从南京乘坐高铁到北京时,惊叹连连,称赞说:“速度快,太棒了!我希望能从加州乘坐高铁来中国,但火车无法跨越水域。”

《日经亚洲分析》今年2月17日在一篇题为“向东学习四十载大马如今放眼中国”的报道中指出,在“向东学习”40年后,马来西亚如今期待通过从中国吸引投资,晋升为高收入国。最明显的实例是马来西亚国产宝腾汽车原来是日本三菱集团的技术转让和资本投资的产物,但三菱在2000年代中期撤出,如今该公司被中国的浙江吉利控股收购了49.9%的股份。

报道称,马来西亚正在寻求中国来提升其价值阶梯,国家投资发展局的负责人大力欢迎中国投资,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

除了科技,中国员工的工作态度也受到各国的推崇,而这正是马哈迪1982年提倡向东学习的重中之重。今年5月11日,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接受线上采访时对中国工人赞不绝口,表示相比而言,美国人“根本不想去上班”。

马斯克在提到来自中国市场的竞争时说:“我认为中国会有一些非常强大的公司,中国有很多才华横溢、勤奋工作的人,在制造业领域造诣很深。他们熬夜加班都算不上什么,他们会工作到凌晨3点,甚至都不会离开工厂。但在美国,人们根本就不想工作。”

学习40年仍原地踏步

马来西亚1982年推动向东学习40年后仍原地踏步,反观中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步骤,40年来的成就有目共睹。今天,马来西亚员工实施每周工作4天制的呼声甚嚣尘上,显然与向东学习的原意背道而驰,反而更像是向西学习。

孔子说“四十不惑”,可我们向东学习40载,似乎依然迷惑不悟,未来展望如何,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