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找对策应付通胀/南洋社论

政府应找对策应付通胀/南洋社论

今年开始,民众开始感受到百物涨价的压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食材、食品及原料如食油、肉类、面粉等,几乎每隔两个星期或一个月,都调涨一次价格,涨幅有些超过10%。食品及食材涨价的原因,离不开原料价格暴涨、物流成本高涨或缺货等。

经营肉骨茶的餐馆业者指出,从去年底至今年4月份,猪肉的价格已经调涨了8次。每次的涨幅都是介于5至10%,有时甚至超过10%。猪肉成本高涨,但是他们却不敢随意涨价,从去年底至今,只调涨了3次价格,业者只好自己吸纳部分成本,因担心一再涨价会吓跑顾客。

除了猪肉,其它如鸡肉、鸡蛋、蔬菜等价格也上涨,食材上涨加重许多中下层民众的生活负担。

根据大马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大马今年3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升2.2%,至125.2,去年同比为122.5,这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所致。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2.2%。这一增幅超过了大马在2011至2022年3月期间的1.9%平均通胀率。

大马统计局首席统计师拿督斯里莫哈末乌兹尔博士指出,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全国通胀率上升的主因。其中鸡肉(14.2%)和鸡蛋(13.5%)等原料价格上涨,导致食肆食品价格也增长3.6%,今年1月为3.1%。整体通胀上升主要受交通运输(3.9%)以及食品和非酒精饮料(3.7%)的增长推动。

他表示,其次是家具、家用设备和日常家庭维护(3.2%);餐厅和酒店(2.6%);娱乐服务和文化(1.6%)。此外,交通成本也上涨3.9%,从2021年3月起,RON95汽油价格的顶价为每公升2.05令吉,高于同年2月的平均价格,即每公升1.96令吉。

人民负担加重

通货膨胀,生活成本节节上升已经压到一些民众喘不过气来。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拟定有效的方案解决原材料及物价节节上升的问题。

民主行动党主席林冠英日前建议政府成立50亿令吉的物价稳定基金,以缓和通货膨胀率与马币汇率下跌,导致原材料价格走高和物价上涨的问题,减轻人民的生活负担。设立价格稳定基金,能够缓和物价上升的幅度,能把价格暴涨50至60%的物品,压低至20至30%。

我们认为,政府在没有更好的方案之下,应该设立物价稳定基金,稳住节节上升的日常食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寻找恰当的方案,从源头解决原材料暴涨导致物价被推高的问题。否则,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