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德:“大帐篷”的省思

公正党党选愈演愈烈,近期署理主席候选人拉菲兹祭出的反“大帐篷”(big tent)论已进入发酵,引发党内各种争论与回应。一派人士认同此说,认为过于松散的合作可能又将重蹈覆彻发生;另一派居中者认为这是一种策略,要视合组的定义而论;而不满的一派则斥责拉菲兹在加剧党争,不应借此在党选强调支持或反对二分。

说罢了是党选,拉菲兹当然有阐述其意愿和拉拢支持者的道理。公正党主席安华虽认可拉菲兹的善意,只是态度过于强硬不是妥善的办法,不论是对希盟或是对党也罢。然而自4月下旬后可以发现,拉菲兹此牌却多少已成为了此次党选的重量级议题,确实也如该党副主席蔡添强所困扰的,“大帐篷”的问题已对该党的团结造成一定威胁。

“大帐篷”这种权宜之计的联盟究竟能撑多久,恐怕才是主要的问题根源,再加上有“喜来登政变”的前车疑虑,所以“大帐篷”故也成了禁忌。但必须搞懂的是,大帐篷若是一个政党结盟的概念,那并不是选前的考量,而是选后是否因理念和目的相异而得以组织政府的问题。

毕竟大帐篷一般都用于政党本身的多元定位,目的是为了统合各派人士入党并扩大和增加自身的代表基础,这种情形尤其多见于主流两党竞争的国家;而我国向来则以多党结盟为主,即多个不同路线政党以结盟的方式进行合作,如2018年前的国阵政府便是最好的例子,若那可以大致归类为“大帐篷”的话,当然随著各政党的妥协和互换而造成了偏差,形成了巫统牢不可破的强势,而国阵这个联盟,也被揶揄为“一党独大”,然而它根本不是严格上的“一党”,所以才会有以“两线制”抗衡的概念,而非“两党制”。

论现实而言,若要凑到多数执政,政党结盟是必然之事,棘手的是“喜来登政变”后已一改我国的政治版图,使以往会以组织和凝聚为单一结盟来制衡的模式,变成了各打各而进一步碎片化。所以拉菲兹一派反对“大帐篷”并非要公正党单打独斗和孤立自身,而是持续巩固有共识和团结的希盟三党为主即可,不甚考虑或谢绝诸如斗士党、民兴党甚至民主联合阵线(MUDA)的加入,而竞选副主席的郑立慷也已表明了此派的主张,即不主张单元或族群政党,以及在执政路线和方向有分歧的政党,这样才能讨论“大帐篷”的合作。

所以正如公正党总秘书塞夫丁所述,“大帐篷”只是政治术语,对于希盟各党而言也并给什么新鲜事物,更主要的是达致政治谅解和达到共识。所以强调现实的一派认为,“大帐篷”其实就像一贯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并以赢得来届大选为目标;而强调理念的一派则认为,“大帐篷”将是执政后的隐忧,若无法有效地在合作或结盟前处理分歧各异的问题,选后自然又会引发政局混乱。

希盟三党立场

折合来看,各方论据都颇为合理,然欠缺的仍是如何把问题归纳来分析的态度,譬如说继续合作并模糊化立场的那种各打各,已求执政后才来解决争端的模式,显然已非可取之处。说罢,“大帐篷”是当下反对党须采取的形式,正如复刻“两线制”的道理一样,尽可能集中全力才得以应付现实中的强敌,但达致共识和遵守合作协定是必要之举,不再重蹈“喜来登”对政局造成的连环悲剧;当然,立法上的反跳槽修宪也须通过和保障才行,否则政党的一纸约定始终也只是空头支票。

不过这些都是公正党内所带出的讨论议题,尚未见希盟三党对“大帐篷”有何主张和诠释,更勿说有何共识,那么“大帐篷”争论即是对他们的当头棒喝,选民必须咬紧并视之为诚信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