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猪行天下 · 2022-01-23 · 来源:红旗卷西风公众号
中国的革命,曲曲折折,自从毛主席参加了中国的革命且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后,中国革命才有了自己的正确方向,而且这个方向一天一天地端正了起来。
我们都知道,中共早期领导人,不论学识还是出身都比毛主席强很多,他们常常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读过马恩经典著作,留过洋等来标榜自己,指挥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瞧不起,也不相信“山沟沟里也能出马克思主义”。革命开始的时候,党的有些领导人经常自己弄错方向,迷失方向,从来没有找到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使得革命一再遭受挫折和失败。而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都是正确的,尽管党中央弄错方向,迷失方向,但是毛主席的方向始终是正确的,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正确方向。
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山沟沟里不但能出马克思主义,而且还战无不胜。
毛主席之所以能始终正确,是因为他具备这样一种其他人不具备的能力——最能坚持原则又最能灵活运用(知行统一)。这里的原则其实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这里的灵活运用指的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现实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这种能力在当时中共领导中毛主席是最早发现、坚持、发挥和运用最彻底成功的人。
其实我们仅仅翻开《毛选》第一卷前面几篇文章,就可以具体真实地看到毛主席的这种能力。
大革命时期,党内的陈独秀、李立三等人忽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力量,犯了很多错误,造成革命损失惨重,毛主席当时主张要分清敌我,找到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和盟友,于是在方向上他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清晰地发现了真理,坚持了真理,给出了具体策略。紧随其后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如此,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当时中国革命发展到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文章中毛主席考察到中国农民运动犹如疾风骤雨,力量磅礴,“好得很”,但是以陈独秀为中央的很多领导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毛主席得这一正确主张,并没有被当时的领导接受。大革命失败了。
十年内战时期,毛主席的主张是对的,党内有些同志还是搞错了,没接收。造成红军重大损失。就拿《关于纠正党内得错误思想》来说,就是为了解决当时红军队伍发展得问题,毛主席提倡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但是当时还被冷落,不被接受,在红四军得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的决议,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思想的灵魂,一直发展到今天。但是这不是说当时决议通过在领导中,在军队中就立马实现了,而是经过失败、经过许多年逐步实现。虽然大家形式上接受了,但是真正要具体化到行动中去,需要很长时间,当回过头来看,才真正懂得它的威力之大。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革命发展就很顺利,因为经过前面的失败,有力遵义会议毛主席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革命的方向一天一天端正起来了,开始从胜利走向胜利。但是在抗日战争初期,毛主席主张长征北上,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出现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为了取得抗日力量最大化,实现全民抗战,毛主席提出要团结蒋介石的政府来抗日,明知道蒋介石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明知道蒋介石会动摇、消极,但是必须推动他抗日,才能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既要团结他,又要防备他,同他的反动的一面作斗争,所谓“有团结有斗争”用这样的策略来进行抗战,使人民自己的力量壮大,这就需要说服很多人同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就有一些人说,既然要团结就不要批评。党内也有人有这样的意见。所以要使这个原则真正实施,就要经过许多曲折的斗争。甚至在红军改编过程中,要换掉红军自己的军帽,很多战士闹情绪,流眼泪,不同意,不理解。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方向是对的。
解放战争时期,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三大战役”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也只是比较顺利,也还有小的挫折和错误,譬如土地改革中,也曾发生过“左”的错误,一直到毛主席1947年12月25日的 指出来才开始纠正。再比如,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问题,当时很多人是不支持、不理解的,甚至与毛主席的决策出现了重大分歧。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辽沈战役的前期态势。
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以下简称东野)已发展到12个纵队、1个炮兵纵队和1个铁道纵队,共70万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超过100万人,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东北国民党军,当时尚有正规军4个兵团部、14个军,约48万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共计55万人。
1947年,遭到东野的夏、秋、冬三次强大攻势打击后,东北国军已被迫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在战略上已完全陷于被动。
所以,在辽沈战役前,东北敌我态势大致是这样:
东野实力是国民党军的2倍,并且完全控制了东北广大区域的面与线,战场态势极其有利。
而国民党军则只能缩在几个孤立的点上。
兵力占优、态势有利,所以看起来辽沈战役是东野不管怎么打也绝不可能输掉的一场战争。
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在辽沈战役怎么打的问题上,毛主席就与东野高层领导产生了重大的分歧!
早于1948年2月7日,毛主席根据全国和东北战场的形势向东野指出:你们下一步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看看地图,一眼可知,毛主席当时的意见是让东野去打锦州-因为只有拿下锦州,才能封闭整个东北国民党军的撤退通道,将几十万东北国民党军包了饺子。
但是东野高层却并不认同毛主席的意见。
1948年4月18日,东野高层领导(包括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集体致电中央,提出今后的作战意见,认为“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其它意见亦曾深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
这个回电其实就是全盘否定了毛主席的意见,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回电不是东野个别领导的意见,而是当时东野高层所有领导的集体共识!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当时毛主席的方向和意见完全正确。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问题上毛主席的方向都与当时很多人发生了很大分歧。如抗美援朝决策,反贪污腐败、中苏关系问题、后农业集体化和包产到户的问题、修正主义、资产阶级复辟的问题等等,毛主席都坚持了正确的方向,而大多数人却不理解、不支持。
这都说明,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将一个原则、真理、政策在实际中实施,是要费很大的力量,做许多的具体工作的。而这一过程中,能最坚持原则不动摇,又能最灵活运用实属不易,但毛主席就做到了,他就将这种能力发挥的最彻底。毛主席不但能够坚持真理,指示方向,而且还拟定了许多具体政策、策略来贯彻这个真理、原则。
毛主席不但最坚持原则也最灵活运用,他不是空谈原则,而是灵活地根据实际给出策略、方针、政策保证原则的实现。
伟大的草命领袖列宁也说过:“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