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水灾严重部长“失踪” 民众不满未及时解困

 

【“洪淹”祸水的死循环(下篇)】

独家报道:黎添华、梁慧芳

12月19日午夜,一则国家王宫的贴文瞬间在网上火速传开,但民众争相分享的心情却是复杂的。

图文中,作为一国之君的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陛下,在无防水靴的情况下双脚涉水巡视灾区,照片所见,当晚的水位及膝,陛下更是一脸沉重。元首与民同在自然获得民众大赞,但令他们不解的是,为何在此之前不见任何部长如此亲临灾区?为何距离1926年至今快100年了,我们还是无法为水患画上一个句点?更令他们泄气的是,沉浸在这场永无止境的业海中,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元首陛下屈尊降贵涉水巡视就引发民众议论部长的效率课题,其中,不少人更质问为何不见部长或代议士夜间出访巡视灾区。

尤值一提的是,当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就赈灾一事,宣布取消部长年终假期,并指示在海外的部长立即回国之际,民众更恍然发现,原来这个民间疾苦的时间点上,仍有部长处于“假期模式”中,而当民众都不能出国时,一些部长居然身在国外,而且还不是因为政务出国。

4正副部长遭“悬赏”

公正党乌鲁近打州议员阿拉法就“悬赏”1000令吉,寻找水灾期间不见人影的4名正副部长。尽管他没有点名任何人,不过,肖像海报中展示的4人分别是这个时候最重要的部长人物之一,即环境及水务部长拿督斯里端依布拉欣、国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青体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法依查,以及通讯部副部长拿督查希迪。

据本报留意,过去这段时间希山慕丁曾不时就水患发文告,而端依布拉欣则是在26日在面簿透露自己与家人确诊冠病。尽管如此,民众依旧不接受端依布拉欣的解释,并在其面簿上质问后者,因为各地早在20号之前就已开始传出程度不一的水患事件了。

至于阿末法依查同样是在26日,通过媒体线上访问时指,自己因为2年没有见到在英国求学的孩子,加上当地奥密克戎严重,因此才请假相约到迪拜会合团聚。他表示,因为水患严重,所以在迪拜逗留12小时后便回国。期间,他还透露自己是在首相指示前便已经回国,惟目前人还在隔离中。

应更主动通报
天气预报未及时传达

除了代议士被指“不见踪影”外,资讯是否能快速传达也是重要的一环。

来自博特拉大学环境与职场健康局的哈丽查副教授接受本报访问时就指出,我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及水利灌溉局发出的水患警报某程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公信力,惟讯息似乎没很好地传达给更多的民众。

首先,民众没有留意有关讯息,再来,即使警报发出了,但民众如何在最快时间内获取则是关键。

大自然之友的秘书玛洁诗华丽则认为,当局不能就只是将讯息放在某处,然后期待民众会去查看社媒,或浏览网站,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24小时查看社媒或浏览官方网站。

“政府要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角色。不能说上载了讯息就觉得一定会有人看到。”

来不及搬物品

她说,过去警方曾以巡逻车方式沿街通报,而部分市区也有大喇叭广播,如此一来才能确保民众接触有关讯息,而不是静悄悄地发放,然后一厢情愿地认为民众会自己上网浏览。

尽管当局认为,灾难通知及警报系统已经在最快时间内,就水灾的发生做出了通报,不过和许多人一样,住在巴生卫星市的29岁灾民周芷欣还是认为今次的灾难通知太慢了。

她向本报透露,当半夜看到水流入厨房时,就以为是小事,没有立即搬离物品,当发现不对劲的时候,无法及时反应。

“我唯一来得及的就是移动车辆,几乎所有的家具和电器都因遭遇水劫而损坏。”

拯救行动缓慢

东海岸每年年末总会发生水患,这几乎已经是国人众所皆知的“基本常识”,但对49岁的灾民莫蒉源来说,今年的赈灾拯救行动似乎比过去缓慢。

这名工程商务经理批评指出,根据往年的经验东海岸的赈灾行动应该比较及时性,但赈灾行动依然显得缓慢,而政府发放的援助金1000令吉,对于水灾损失也是杯水车薪。

同样是灾民的周芷欣也透露,其住家对面的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及时逃离水灾现场,也无拯救人员及时援助。

“我认识的一名邻居,只有32岁,因不小心踩入沟渠,被洪水冲走,当消拯队员发现时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此外,一些商家甚至“趁水打劫”,卖的打扫物品价格比平时贵两倍。

理大讲师:政府应对慢
民众危机意识不足

对理科大学人文学院(地理)高级讲师陈茂龙博士来说,尽管这次水患确实有人为因素的存在,不过却以天灾成分居多。

 

他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指出,极端天气如强降雨、高温热浪,尤其东南亚区,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其宗旨为各国政府提供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和未来风险评估,以及适应和缓和的建议方案。

专研气候学、水源学的陈茂龙表示,东北季候风期间,水患主要发生在东海岸地区。很多人没预料到雪州会在12月份发生这么严重的水灾。虽然气象预报一两天前已经显示会发生极端降雨的可能,但是正在了解和准备防灾的人有多少呢?另外,过度发展、环境污染、垃圾也是导致水患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

如果说政府的应对被指力度不足,但民众的危机意识也值得反思。我们的危机意识是否又基于过去数十年来的“司空见惯”而变得薄弱不堪?日本国民就基于经常面对地震等天灾,培养起一种高度的危机敏感度,甚至知道灾难发生后该如何应对,看回今次的水患,国人是否具有多年“训练”后的应对本能及危机素养?答案可能不言而喻。

 

询及他的谈话,可能以民间普遍将问题指向人为的认知有别,他直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然而作为一位学者,他必须得深入研究这次的极端气象,并以数据和资料分析为准。

据他所知,目前没一个国家可以100%制住水患,而荷兰是目前相对较成功的国家。

询及对治方案,他则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去减轻水患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从这次水患吸取经验。

 

结语:民众须“鼓噪”根治问题

在处理这次专题时,几乎95%以上的受访者都认为水患是人为因素居多,而大家也都异口同声地表示水患是有可能被根治,或减低其冲击的。惟,讽刺的是,这些学者、非政府组织,或大自然保育者,或灾民均有感,未来我国还是会遇到水灾。

这样的默契,反映出人民在长期水患内耗下的集体无力与无奈。哪怕是英殖民政府早在1926年的隆市大水患就已经积极防洪,努力治水,但就算快100年了,水患仍是我国常年问题,甚至未来还可能更频密,冲击也更大,只因我们都不愿意正视问题,不然就满足于善后与赈灾上,随即又忘记了灾情的沉重。于是,“每一次”都不会是“最后一次”,而下一次也总会是“最严重的一次”。

大自然之友秘书玛洁诗华丽就语重心长地表示,民众不应该再满足于拯救上的物资援助,或感动于赈灾上的无私奉献,这个时候,民众要做的是“鼓噪”,然后敦促当局根治问题,因为人民要的不是赈灾,而是跳出这样的灾难死循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