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风闻 2021-11-18
我记得很早以前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号称亚洲新四小龙,它们都比中国先开放,但现在已经落后于中国,原因是什么?
昨天无意和菲律宾做生意的表姐夫聊起最近的行情,他不禁惆怅起来。
其实说到底,就是工业化超车,中国承接了西方不需要的低端制造业,从欧美到日韩都经历过白手起家,干最苦逼的制造业起家。
改革开发前中国的工资低到和非洲看齐,怎么多优势叠加,外资不可能不投资中国。
上下游供应链齐全,价格低的发指,就算特朗普加关税,美国人该进口还是得进口。
东南亚压根就没学中国举国之力发展工业,更多的是组装厂。前期发展快是沾了美苏争霸的便宜,加上东南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当个原材料供应国何乐不为呢。
很多人认为东南亚不大力发展工业很蠢,以及上升到欧美吹嘘的人种问题。
那就看看中国发展工业后遇到的问题,14亿人口的市场,消费品市场全部被西方把控话语权。比如抵制耐克,日系德系汽车。
发现什么问题没?该买还是得买,美国加关税,大疆该涨价就涨价,还是第一。这就是品牌优势,不是说中国造不出来好车,好的产品。而是造出来别人认为你不值,那怕品质好一点都不要,因为人是攀比的动物。潜意识里把品牌等同于个人财富地位的象征。
当今世界说工业化大国,中国说第二谁敢说第一?就这样,都得被先发展的外企压着打。
东南亚早就看明白了这个问题。有没石油,财政大幅度搞工业化,民众受不了,即使搞上了,旁边有个巨无霸,拿什么竞争?整个东南亚只有看成是一个国家才有可能竞争。可这有个例子,欧盟,了。法德意西英靠着欧盟剥削体制内的国家,搞死了一堆有竞争力的企业,东欧年轻人沦为给西欧打工的过客。导致东欧如今萧条的现状。中国有中央转移支付,西欧可没怎么好心给东欧送钱。
未来印度赶上东南亚我都不奇怪,东南亚至始至终都是原材料供应国,所以不是他们不想搞,是他们的文化习俗,思想政治,加上没条件,没钱,没优势搞工业化。
中国地大物博,但架不住14亿人吃饭,不搞工业化死路一条。我们注意到很多国内的手机厂都在国外办了厂房,提供当地就业,这不是制造业转移,这是企业给当地提供就业。手机上需要的大部分零件都得从中国进口。
中国的规划是双循环,第一外循环,抛弃掉落后产业,这个落后产业是污染大,利润小的制造业。保留中高端制造业,并为其制造业提供配件,做到即使不是中国制造,但是其制造的商品包含有中国企业的零件,产品。第二内循环,提高工资,保证物价稳定,大力进口国外产品,和原材料供应国家深度绑定,一步步提高人民币结算规模。
回过头来再看,其实答案很简单,我觉得就是=勤劳+踏实!
还看到过这样一个说法,也分享给大家品品:
东南亚国家已经快走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也就是典型依附性经济的最高水平,97年的金融危机,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一棒子打回原形。
97年金融危机,为什么能被收割?因为东南亚国家借了大量外债,最后当然出现了债务危机。可能你好奇为啥要借外债呢?踏踏实实发展不好吗?道理很简单,就是缺乏工业资本、金融资本,本国货币没那么强的信用,足以支撑其债务。
东南亚国家比拉美国家幸运,拉美国家很多没搞过土改,大地主一开始就是受制于欧美的买办;东南亚国家算得上是土改之后的阶段。土改确实很好,但土改会把农业变成自给自足的小农,对工业品、服务业没啥需求,没啥需求这些东西就发展不起来。拿到生产领域来说,就是没有资本输出到工业、服务业领域。
那咋办?谁来输入资本给新产业?小国银行,就算开动印钞机、大喇叭喊上天,但也没人买你的国债,因为小农经济形态下,这些都是白纸。
这就必须引入:外来资本。
引入外来资本发展本国工业、服务业,这是很正常的操作,最好的效果,就是缓慢释放其农业领域的生产力,慢慢城市化,最后生产与需求均衡抬升、螺旋抬升,变成日韩那样的发达国家。
结果呢,半道失衡,被外来资本截了胡,一棒打回原形。导致没有工业、高端产业这些压舱石,其资本没啥自主权,基本上就是锚定美元,然后农业+服务业,一旦发展工业、或者说一旦开始用外来债务发展工业,国际资本立马收割你。
这就是东南亚的天花板,取个好听的名字,叫“东南亚陷阱”。
这个陷阱之前,是原料国、资源国,比如拉美,没土改;
这个陷阱之后,就是日韩,那是有工业压舱石的,国际资本不是那么容易收割(至少目前来说,一旦其工业压舱石没了,下一波债务危机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