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杰:固打制,益了谁?

固打制可说是马来西亚独有的词汇,是一种以种族比例在特定领域中实施配额的制度。或许世界不少国家如都实施著针对特定族群的优惠政策,但普遍上都是以少数民族为目标。

对大马国民而言,固打制并不陌生,从教育奖学金、大学学额、经济贸易、甚至是房屋买卖,都出现了它的身影。当初,这伴随著新经济政策而实施的措施是为了拉近土著与其他种族之间的社会与经济鸿沟。

1970年至今,整整50年过去了,许多不合时宜的事物被时代前进的洪流给湮没,唯独土著扶贫政策依然成为政治人物口中那重要的施政论述。
近期,货运代理商必须让土著持有51%公司股权的规定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舆论压力下财政部决定再次展延实施的日期。另一边厢,在新出炉的第12大马计划中,首相也一再提及强化土著经济的措施。

诚然,我们不能否定政府为了扶贫所做出的努力,但生活于贫穷线下的群体不仅仅局限于土著。贫穷是社会阶级问题,何苦一再以将它与种族挂钩。首相上任后提出大马一家人的概念,施政上理应以全民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狭隘的种族思维实施针对性的政策,否则再动听的口号最终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此外,经过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依然不断地老调重弹,不仅让人纳闷,到底是谁才是真正地在固打制下受惠者?我们看到了疫情期间白旗运动此起彼落,一张张悬挂在屋前白旗背后是唱不完的社会悲歌,但是同一时间我们也看到有人靠著从小卖香蕉糕累积了与正职收入不匹配的财富、有人一夕暴富一夜之间偿还了巨额债务躲过破产的命运、还有人靠著与友人借的110令吉从法庭诉讼案中全身而退。

打著种族名义实施的政策基本上无法有效地解决贫穷问题,毕竟获利者只有那少数身居高职者。反之,它将挑起人民的不满,并加剧各族之间的隔阂破坏团结。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不断地给予,倒不如提供各种不同的培训或开放更多的课程,加强弱势群体的竞争力。

若要达成2025年晋升高收入国行列的愿景,政府必须采取一视同仁的模式,让各族在相同的平台上互相竞争。唯有能者居之,才能去芜存菁精益求精,并带领社会走向更进步与发达繁荣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