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报道:郑德伟
(吉隆坡3日讯)马币疲弱、运输费调涨、冠病疫情反复,我国杂货商品价格于去年开始调涨,部分商品短短一年涨幅达66%!
所谓衣食住行,市民可以不买新衣、租房子住和减少外出,唯独是吃不能减少,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去政府制定的统制品如白糖、食油、米、面粉等商品,其余粮食自去年杪开始就迎来不同程度的涨幅。
《南洋商报》抽样调查,有个品牌的罐头午餐肉去年价格为6令吉,同比已调涨至10令吉,涨幅达66%,非常惊人。

另外,也有市民无奈感叹,去年100令吉可以购买的粮食,今年同样数量的商品可能需要120令吉才能购得。
记者探访各杂货店,业者们都异口同声指几乎所有商品都有涨价,加上疫情导致很多人失业或收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如去年,杂货业一片冷清。
大马统计局日前宣布,大马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俗称通胀率)按年涨4.4%,与此同时,今年1月至5月的CPI,则按年上升2.1%;若按月相比,5月CPI则和4月没差别。

方志民
杂货商联总会长方志民:
薄利多销没发“疫”财
运输(船费及运输油费)、商品原料涨价、马币疲弱、中国进入后疫情时期及恢复经济促使人民币强势等因素,导致我国的杂货各类商品迎来不同程度的涨幅。
站在生产商、厂家及杂货商的角度,若非到迫不得已局面,业者们宁可不调整价格。
购买力降
杂货商并没有发“疫情财”,反而秉持薄利多销精神,赚取蝇头小利,如批发价3令吉的沙丁鱼罐头以3令吉20仙出售,尽速出售换取资金周转,无奈今年开始疫情反复及不断延长管控令,市民的购买力已不如管控令1.0及2.0般强大,直接影响杂货业者的营业额。
我国的食品价格受政府监管,但凡有市民投诉指某些商品价格微调,贸消部执法人员都会立即采取行动,加上市民秉持货比三家心态,官民一同监督杂货价格,因此我国的杂货价格并没有胡乱调涨。
本地中小企业生产商都在疫情期间咬紧牙根,不谋求高利润,只求撑过严冬,因此业者们自行吸纳各类商品的涨幅,如纸盒及塑料已调涨10至20%,这些成本由业者自行承担,或有业者实在不能承担才转嫁给消费者。
ADVERTISEMENT

锺志海
杂货商联总署理总会长兼森杂货公会会长锺志海:
逐步微调难察觉
我预测通货膨胀影响我国各类商品价格调涨会持续到年杪。
马币疲弱,各类进口商品价格相对提高,加上运输费调涨及我国市民购买力下滑,导致本地杂货店顾客锐减和生意下滑。
杂货商品繁杂及多不胜数,但今年与去年的商品平均调涨10至20%,且这些涨幅并非一次性,反而是温水煮青蛙般,逐步微调,让人无法轻易察觉,若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商品今年与去年对比有显著的调涨。
食油最显著
食用油方面是最为显著,目前5公斤装的食用油售价平均30令吉,去年才20多令吉,甚至几年前有十余令吉;当然国际油价调涨,我国出口棕油肯定有更好的收入,但政府必须帮助人民及业者。
我们非常关注人民购买力下滑影响消费市场,因为整个市场供应链从生产商、运输商、批发商、分销商及零售商,环环相扣,若市民大幅度减少购买商品,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