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华文科 另一种“躺平”/夏庭

不考华文科 另一种“躺平”/夏庭

 

网络新词“躺平”或“躺平主义”在中国冒起,带来社会“内卷化”的丝丝寒意,此事很快在海外中文媒体传开。

“躺平”者声称奉行“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的主张。“内卷化”若持续,不排除这个“不字诀”再添上“不奋斗、不加班”,甚至滑落至日本啃老族的“不工作”。

这事跟我国“不考华文科”现象何干?众所周知,我国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科的考生不增反减,从2018年的5万2000多人一路下滑到2020年4万8000多人,降幅惊人。不排除报考SPM华文科的也有非华裔生,不过若华裔生都不报考,SPM华文科恐怕就得关门了。

不是说随着中国的崛起或复兴,全球掀起中文热以至华文越来越“有价”吗?为什么我国华裔的新生代反而日愈排斥自己的母语(即汉族的共同语言汉语,在东南亚一般称为“华语”或“华文”)?不排除我国华裔生育率降低有一定影响,不过看不出这是SPM华文科考生不增反减的主因。

拒报考华文6因素

以笔者粗浅的观察及长期与华裔中学生交流的经验看来,我国国中越来越多华裔生不愿学习华文,并弃考SPM华文科,是基于以下一项或多项原因:

1.对语文科包括华文不感兴趣。

2.国中严缺合格的华文老师,华文课又多数不纳入正课,上课诸多麻烦,而且节数少,经费短缺,教材又没什么改进,校方也不关心,华文班或母语班形同“弃儿”。

3.有些掌校者认为华文很难考,会拉低整体SPM成绩,进而影响学校关键绩效指标(KPI),不鼓励甚至阻扰学生报考华文。

4.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华文不是必修科,所以“不重要”,读不读和考不考无所谓,华文程度只要达到会看新闻,甚至“会写自己的姓名”就够了。

5.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华文很难学,对文言文更退避三舍。

6.一些想拼全科A以申请公共服务局奖学金的,自己担心或往往被“提醒”考华文可能坏了全科A的美梦。

不敢说我已罗列所有原因,不过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对语文科包括华文完全不感兴趣的华裔生估计不多,因此影响有限。第二及第三项是长久存在的问题,是众所周知的人为因素。至于第四至第六项原因则是学生自己躺平或“被躺平”的问题了。

师长灌输“躺平”思想

说华文容易学是骗人的,这毕竟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语文,不仅独树一帜,它承载的典籍著作更浩如烟海。然而正由于如此,再加上解决了电脑化和数字化的难题,老树不断开新花结新果,更突显了这个古老语文的价值及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这个语文伴随着历代祖先走过漫漫坎坷路,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排艰克难经验和智慧,教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创新,不断力争上游,因此读华文远不止语文知识的学习。不辛勤劳作和多用脑子,如何寄望收获丰硕果实?

说句令人泄气的话,我们的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在有意无意地“教育”孩子或学生挑最容易的路走,捡最软的柿子吃,而不是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挑战,磨练自己的脑筋和意志,培植攻坚克难的本事。换句话说,就是在有意无意地灌输孩子们“躺平”的思想。

钢刀不磨生黄锈,大路不走草成窝。是的,别说羊肠小道,就算是高速大道,要是长年不跑车也会长满杂草,最终复为森林。小小寰球,从人际至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也躺平那也躺平,很快便被淘汰出局。

我若是中学老师,有友族学生问我SPM该不该报考自己的母语科,我一定会鼓励他们报考,再困难也要报考。这是他们历代祖先的心血结晶,是人类宝贵的共同遗产,作为后代子孙有责任加以传承和发扬。

结束前谈谈个人经历。我自认天资中下,还好自小喜欢阅读,尤其是中文阅读。在那个不知网络为何物的年代,从画工精湛的“公仔书”、报章杂志到全文字的杂书,常常废寝忘食地读,也因此常招来半文盲父亲的责骂。他要我多读英文和马来文,免得日后“吃无头路”,“做乞丐才知死”。

尽管“人头猪脑”这样极损人的词语都用上,幸好父亲只动口不动手,我也“固执己好”。其实我并不排斥其他语文,只是有所偏好而已。

几十年过去了,我虽没有大富大贵,然而也没有变成乞丐,还活得好端端的;无论工作或生活,我的华文知识让我深深受益。真的没后悔过吗?有的——我后悔努力不够,学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