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院士·两座丰碑/夏庭

两个院士·两座丰碑/夏庭

5月22日下午1时许,网上传来噩耗,名满天下,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美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老先生,于当天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很快传开,神州哀恸,联合国也发文悼念。

不料没过多久,另一噩耗传来,年高9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医生也与世长辞,原来他比袁老早5分钟走了。

就在不到24小时之前,中国云南和青海的偏远地区先后发生两场强烈但破坏力有限的地震,迷信的人会说这跟两颗巨星陨落有关,我则认为纯属巧合。

先谈谈袁隆平。中国作为多灾多难,耕地又相对少的人口大国,任何时候吃饭问题都是头等大事,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普遍认知。

中国历史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饥荒?饿死的人更多到无法统计。这种可怕的经历和记忆其实离得不远,袁老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中国人或华人见面时常问“吃饱了吗?”,相信与这种深植民族基因的集体苦难记忆有关。

关于袁隆平为何学农业,并从一位偏僻山村中等农校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名震天下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中国人“吃不饱”甚至再闹饥荒的问题,并无私帮助他国的故事,网上资料如恒河沙数,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搜阅。

这位身材容貌绝对是路人甲乙丙丁,但心宽似海的大科学家,可谓货真价实的科学界“土八路”,从未出国留学。

视荣华富贵如身外物

须知,数十年前杂交水稻科研是世界性难题,袁隆平硬是凭着那股锲而不舍绝不认输的精神,通过长时间且艰苦寂寞的田野寻觅、实践和研究,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的亩产不断缔造新的世界记录,后期又进军海水稻研究,成绩斐然。

有人估计袁老的身价值得数千亿人民币,但袁老却视荣华富贵如身外物。

这位性情直爽的小老头一直做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有人还画了一幅袁老躺在高粱一般的稻禾下乘凉的采画,充满童趣。

袁老的梦并非不可能实现,可惜他还是早走了一步。去世前不久,他不幸在海南三亚考察时摔了一跤,从此一病不起。

说说吴孟超医生。在大马,相信认识刚故去的港星吴孟达的大有人在,认识吴孟超医生的却屈指可数。其实不论是吴孟超或袁隆平,和大马都有渊源。

原来吴老是福建闽清人,1920年8月31日生(巧合吧?),5岁时随母亲投奔在砂拉越诗巫(后来砂拉越成为马来西亚一部分)的父亲,年纪稍长则一面读书一面帮父亲割胶,一直到1940年二战时才回中国云南升学,期间也曾参加抗日活动。

吴老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学医,并成长为名震中外的肝胆科外科手术专家,和袁老一样,掌握诸多国际前沿的创新技术,并获奖无数。

至于袁隆平,2004年8月应马来西亚首要基金邀请率团访马,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2011更荣获“马哈迪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

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

这两位老院士专精于不同领域,却有很多共同点: 同样都是没留过洋的“土八路”科学家,但都结出诺奖级累累硕果;同样都是救人无数,只不过一个是让人有饭吃的,一个是救治重病的;两人都亲历过其国家和民族的深重苦难,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乎没有“退休”这回事。

袁老去世前还远赴海南考察稻田,吴老到了97岁高龄,还操刀救治病患和带学生。两人几十年来都悉心栽培大批专才,并无私奉献世界;两老都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的是别人和子孙后代,真正活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其实他俩的共同点不止于此,奈何篇幅有限。

袁隆平灵车过处,湖南省长沙市再出现十里长街送英灵的感人场面,“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呼喊、哭声和车笛声,不绝于耳。

吴孟超在诗巫的光华初级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小学想必也是在砂州完成的。这一段基础教育对吴老的基础知识和人格的形塑,肯定大有贡献。

司马迁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两位世纪老人,毫无疑问属于前者。

吴袁二老同一时间溘然长逝,他俩的精彩人生和丰功伟绩,我这篇文章赞颂的不过是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