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袁爷爷一路走好……

来源:游无穷    由 后沙    2021年5月22日

今天,袁隆平这个名字在各个网络平台刷屏,上午11点之前就有媒体发布消息称袁隆平同志逝世,接着多家媒体也发布同样的消息,后来媒体又表示道歉。虽然媒体闹了乌龙,但大家在气愤之余,心里也隐隐觉得一丝不安,毕竟,一位91老人在医院里抢救,凶多吉少。

奇迹并没有发生,下午13点41分新华社发布消息: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噩耗传来,网上一片哀悼之声,当袁隆平的灵车驶出湖南湘雅医院时,有许多群众冒雨为他送行,泣不成声。

应家属要求,袁老的灵车驶进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他与毕生热爱的事业作最后告别。

在医院里的最后时光,他问的还是天气、气温,这不是寒暄,因为气温的变化与第三季杂交水稻息息相关。生命弥留之际,身旁的家属和医护人员给他唱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歌曲和苏联歌曲,不知道有没有让他回忆起年轻时代?

袁隆平最大贡献是革命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中国水稻产量,他既是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全世界第一位成功地利用并推广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中国作为一个14亿人口大国,要实现粮食安全,要确保每个人都能吃饱饭,被称为“当代神农”的袁隆平有着划时代的贡献。

1919年7月,一位刚刚回到湖南的北大图书管理员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上写道: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看似普普通通的自问自答,却一语道破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离不开“吃饭”这个关乎生死的问题。西方人在精神上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而在生活中,则是“小麦、面粉、面包”三位一体(欧洲历史学大师布罗代尔所言)

以前一些人说什么“西方人吃肉,中国人吃草(粮食)”,事实上,离开小麦和土豆,西方还能剩下几个人?能吃上白面包,那算得上是富裕阶层了。

中国的主粮是水稻,因为小麦产量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中国也没有这么多的耕地去增加产量。在19世纪,小麦与水稻的同一单位面积产量之比大约为1.66:2.60,而且水稻可以一年收获两季。

在农耕时代,远东地区一旦出现水稻歉收(天灾或战乱),那么,就会造成社会悲剧。日本德川幕府时代,1700年人口已达到3000万,他们的主要食物就是稻米,如果换成小麦,只能养活1000万左右人口。

中国更是如此,如何解决“吃饭”问题?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要不怎么说“民以食为天”呢?

水稻产量,有两个办法解决:

一、侵占远东及东南亚、南亚土地,扩大耕种面积;

二、深耕细作,还要靠老天爷赏脸,风调雨顺(丰年);

关于一,中国人主张“和为贵”思想,只要周边国家愿意臣服,中国不会攻打它们,更不会去占领土地。因此,这个办法是不可行的。

关于二,在农业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进步时,只能珍惜每一寸耕地,珍惜每一颗粮食,做好仓贮工作,以防灾年。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安定下来,开始真正制定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为后代子孙创造物质财富。

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培养一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然后让他们奔赴祖国各地去参与农业管理和建设。

袁隆平就是这支科技队伍中的一员。

袁老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生于北平,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由于日寇侵华,他的青少年时代在重庆度过。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了湘西的安江农校担任教师。学校是一座古庙,他第一个学期教的是俄语,还教过英语,后来主要教植物学、遗传学、农业科技。

1960年7月,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这稻子与众不同,足有十多穗,每穗有160多粒,在稻田中鹤立鸡群。

如果人工培育出这种水稻,那将来产量会达到什么程度?于是,袁隆平从此走上了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直走到生命终点。

但这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无论美国、苏联、欧洲权威们都已断言“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杂交不存在优势。”,国内一些专家也不看好,甚至泼冷水,称他的课题是歪课题,是水中捞月。

袁隆平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第一步,他必须找到水稻中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但中外资料里都没“存在”他认为有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相信,既然他已发现了天然杂交水稻,那么天然雄性不育株一定存在。

从1964年7月开始,袁隆平每天都扎进了一望无际的稻田中,在40度的高温下,寻找目标。经过两年时间,他总共找到了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令他欣喜若狂。

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第四期发表了《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一文,他断言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必定会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国家科委立即要求安江农校给予袁隆平大力支持。1967年,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了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

1973年他的研究获得了成功,1976年应用于大面积生产,1981年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同年6月,他的“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与氢弹试验、卫星成功回收一起列为中国科技重大成就。

“杂交水稻”在1976年到1994年为中国稻谷增产2800亿KG,袁隆平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

袁老后来在回顾总结40年科研工作的《以唯物辩证法指导杂交水稻研究》这篇论文中写到:“回顾从1964年开始试验杂交水稻、攻克科研难关的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指导农业科学的强大思想武器,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伟大胜利。”

从当年情况来看,无论是国际权威还是国内专家,都不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如果没有思想武器去冲破对权威的迷信,袁隆平如何去面对这些责难和压力?他又何必花两年时间在稻海里大海捞针?

“杂交水稻”令让国家和人民获得了重大收益,2000年每公顷水稻产量达到了10.5吨,最新育成的“叁优一号”在2020年全年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二代杂交早稻的619.0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名满天下,但在生活中,他只是一个可爱而平凡小老头,没有架子,也不讲究待遇。

老百姓对袁隆平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长沙如此多自发的送行人,说明中国人民是最懂得尊重知识分子的。

之前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在网上抱怨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分子,他们是眼睛失明了吗?

他们为什么被群众唾弃,心里没有数?一个劲地自辱自贱、一个劲地给外国反华势力递刀、一个劲地配合外敌攻击中国、有的还在三尺讲台上放毒,网友不骂你们骂谁?

还有“经济学家”去鼓吹什么中国应当放弃18亿亩耕地红线,以“国际自由贸易”为由,把粮食安全交在别人手中,这还是中国人吗?粮食能让人活下去,也能变成别人架在你脖子上尖刀。

谁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谁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谁用研究成果造福于人民,谁就会得到人民的尊重。

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今年年初,他还在海南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工作,毫不夸张地说,袁老是工作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如果没有袁隆平将近六十年的呕心沥血成就,中国现在的耕地红线将远不止18亿亩。

中国人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中,要装着自己的粮食。

愿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老可以放心,从今天青年人对他表达的深厚感情,可以相信,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自有后来人。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