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4-03-05 09:37
小時候,有一篇課文《提燈天使――南丁格爾》,敘述百多年前英國女子南丁格爾,率領一批女護士勇闖戰場,在戰火中護理傷兵,拯救了眾多生命,這也是白衣天使的由來。
很多人不知道,南丁格爾救人的現場,就是克里米亞,當時那場戰爭,稱為克里米亞戰爭;戰爭史上,那是人類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大炮鎗火,開啟現代戰爭的兩個現場之一(另一個是美國內戰)。
克里米亞戰爭發生在1863,那是俄羅斯對壘英、法、奧圖曼帝國(土耳其前身)的一場大戰。
克里米亞半島位於黑海,是俄羅斯的南方出海口,扼緊俄羅斯的咽喉;與此同時,它也是西方勢力的臨界點,防堵俄羅斯勢力擴張的一個屏障。
當年,俄羅斯沙皇要擴大勢力,直接挑戰英法奧圖曼的利益,讓這個敏感地區失去平衡,而爆發戰爭;戰爭打了5年,死了約60萬人,最終俄羅斯失利,打回原形。
160年後的今天,世人的目光再度聚焦克里米亞,這個半島重新點燃煙硝味,表面上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矛盾,實際上,再度上演俄羅斯和西方的對抗。
烏克蘭政變後,新的政權傾向西方,也獲得歐洲和美國的祝福,然而,這也拆除了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緩衝,從意識型態、經濟利益,以及地緣戰略,都形成短兵相接的態勢。
更尖銳的是,政權更迭後,烏克蘭境內的克里米亞的地位岌岌可危。
法理上,這個半島目前是烏克蘭領土的一部份;然而,歷史上它原本是俄羅斯領土。蘇聯時代,俄羅斯和烏克蘭一家親,一起生活在蘇維埃的大家庭,1954年赫魯曉夫為了爭取烏克蘭支持,提筆一簽,就把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
90年代蘇聯瓦解之後,克里米亞的地位有點尷尬,然而,俄羅斯和烏克蘭基於兄弟之邦的關係,選擇維持原狀,並讓俄羅斯長期租借黑海海軍基地,維持它的南方要道。
而今,烏克蘭臨時政府往西方靠,不再是俄羅斯的兄弟,還可能是未來的對手,此時,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最大利益――克里米亞,就可能落入對手囊中。
何況,克里米亞半島的人口之中,60%是俄裔,俄語是官方語言之一;烏克蘭變天之後,臨時政府的第一舉動就是廢除俄語的官方起位,引起俄裔的不滿和恐慌,他們轉向老大哥俄羅斯,要求介入。
俄羅斯不管是基於戰略價值,或是俄裔利益,都有本身的理由干預克里米亞;在烏克蘭政府無力,軍事空洞的情況下,數百名身份不明的武裝分子,三兩下就控制了克里米亞,當然,沒有人會懷疑他們的俄羅斯背景。
烏克蘭人民不會接受國家失去克里米亞,烏克蘭新政權不能承受這種打擊,而美國和歐洲也不會眼睜睜看著俄羅斯吞掉這顆黑海的珍珠。
只是,他們面對的是雄心勃勃,要恢復帝俄和蘇聯光輝的普汀,以及因豐富天然氣和礦產而暴發的俄羅斯。
今天的世界形勢,不允許大國正面開戰,因此,克里米亞看來不會爆發160年前的大戰;但是,現實上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加上民族對抗,難免會發生長期和局部的戰鬥衝突。
問題是,情況一旦失控,就可能爆發更大規模的戰爭,特別像是克里米亞如此敏感的地區。
難怪,國際關係學者和政治界中,不少人認為這將是冷戰之後,世界面對的最大戰爭危機。
(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