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5 09:43:41 来源:中国网
核心提示:遗憾的是,整个世界还未出现“去美国化”的全面反思;庆幸的是,中国政治改革与经济建设的路径时刻保持着对西方“谦逊地学习”与“必要的警惕”之间的平衡。
一年一度的两会马上就召开了。估计会有一些网络舆论又会不屑两会代表委员走过场式的表现。这些舆论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代表委员们更好履行职责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源于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推崇。毕竟,国会山的雄辩、选举人的演讲、华丽的竞选口号,多少会给人以一种政治意义上的形式美感。
问题是,当美式民主的普世神话正在崩塌,尤其是近十年来,从“颜色革命”的反复到“阿拉伯之春”的悲剧,再到当下几近内战爆发的乌克兰政治,西式选票政治的单一路径与票决逻辑害苦了很多国家。
由此看,舆论有必要更平和地看待两会的进展,从现代治理的角度去审视这场一年一度的重大政治活动。毕竟,数千社会精英齐聚一堂,商议数日,谁都会对时间与机会倍加珍惜。至少从接触的代表委员们身上,我看到了这样的强烈愿望。
两会前,我参与了数个提案的起草与调研工作,再次体会到政策咨询与出台进程的复杂与不易。以近期被争议的余额宝为例,如果要出台一项金融监管政策,必须兼顾维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与鼓励金融创新的平衡,而这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利益博弈与政策平衡。两会就是倾听不同声音的最集中的民主协商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奇谈怪论。但很多提案的过程却是相当严谨与慎重的。因为好的政策建议必须尽可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反复斟酌,如果只考虑一部分人却伤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提案往往会被冷落、遭非议,非但与事无补,反而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与争执。
相比之下,美国决策进程显得更决绝。过去几年,我两次参加美国总统大选的观摩、数次拜访美国国会,一个重要的印象是,当政治被简化和浓缩为“选票多数决”时,选票就被工具化,而政治的异化也就开始了。
美国医保法案半个多世纪来屡屡陷入僵局,导致超过15%的美国人口长期无法享受医疗保险,就是明显例证。我曾私下与一位美国共和党议员说:“在中国,要是有人公开反对给穷人医保,那将受到强烈的道德谴责。”这位议员笑着说:“在美国,至少我没有必要考虑穷人的利益。”这种笑让我震惊,也让我真切体验到美国利益博弈集团的操控力之强大。
当群体利益通过单一的路径浓缩进某个席位,席位的恶斗就会演变为竞选基金的比拼,看似公平的“一人一票”大众民主,就会蜕变为“有钱者得选票”的精英政治。久而久之,传统上的共识,自然会演变成现代“互相否决”政治。这些年来,美国不少学者都在惊呼“美国民主的终结”并非无的放矢。
过去二十多年,全球知识分子包括中国的许多学者、舆论精英习惯于批判或轻视中国“去美国化”的政治探索,盲目崇拜美式政治。他们的主流论述往往被牵引进“历史终结论”的逻辑叙事中,以为冷战结束后的历史就是美国民主不断拓展的历史,世界历史将以发展到民主为终结点。
然而,20多年来,几乎所有民主化的国家无一都陷入党争恶斗的漩涡。两年前,“历史终结论”始作俑者弗兰西斯·福山教授也不得承认:“美国制度与民主其实是两回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视历史背景、发展水平、文化特点、国情特色而强塞进的美国政治模式,已经可以与发端于华尔街的坑人金融衍生产品、次贷垃圾与有毒债券对全球的经济侵害,并列为21世纪美国模式威胁人类发展的两大要素。
遗憾的是,整个世界还未出现“去美国化”的全面反思;庆幸的是,中国政治改革与经济建设的路径时刻保持着对西方“谦逊地学习”与“必要的警惕”之间的平衡。
美国著名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曾在《中国大趋势》一书说,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在这个进程中,“两会”政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责任编辑:摇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海疆在线无关。
欢迎转载海疆在线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http://www.haijiang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