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达因的银行帝国

《当今大马》2014年2月21日 中午1点37分

焦点

达因在2001年第二次从内阁卸任部长职后,就一直保持低调,外界以为他将会就此享受退休生活。其实达因的商业触角开始伸向全球,并投入他最喜爱的银行业。《当今财经》本系列第三篇文章将关注达因的全球银行帝国。

达因在卸任部长三年后,即2004年就因为新加坡政府投资臂膀淡马锡控股收购安联金融集团的股权而再次受到关注。安联金融集团当时独资拥有马来西亚安联银行(Alliance Bank Malaysia),而这也不是达因唯一与淡马锡控股有关的交易。

达因当时事后接受《远东经济评论》访问时,谈到他与淡马锡公司的合作。他说,“既然我认识淡马锡控股,他们表示要在马来西亚寻找机会,就要求我洽询”。

达因的全球商业帝国在2007年进一步浮现。达因不仅踏出马来西亚,进入了全球经济领域,同时也涉及新加坡和汶莱政府投资的咨询工作。

2007年5月17日,ICB金融集团控股公司(ICB Financial Group Holdings AG)在伦敦另类投资市场挂牌。该公司在欧洲、非洲和亚洲拥有超过十多家的附属银行。挂牌两年后,该集团的总资产为13亿2000万美元(43亿5000万令吉)。

该集团在伦敦挂牌前是由达因独资拥有。首次公开募股后,他仍然是最大的股东。熟悉他的朋友就形容达因“醉心于银行”。他早在1980年代未加入内阁前,就已经涉足银行业。

不过,在本文截稿前,《当今财经》联系达因时,他却拒绝发表任何评论。

初试啼声购买法国银行

达因涉入银行业,最早可追溯至1980年代初,他收购了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Indosuez)的马来西亚分行。这项收购展现了达因敏锐的商业触觉。

东方汇理银行原是法国私人拥有的银行。1981年,社会党领袖密特朗(左图)当选为法国第21任总统。上台四个月后,密特朗就着手国有化所有法国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就顺理成章被纳入国有化行列。

东方汇理银行早在1958年就于马来西亚营运,在吉隆坡有两家分行,然而国有化后其在马来西亚的业务却面临问题,因为马来西亚的法律禁止外国政府拥有的银行在国内营运。

达因看准了这项机会,并采取行动。他向该银行主席发出了一封措辞冷漠的信件,询问该公司是否有意出售马来西亚的分行,并表示自己有意收购。达因在1982年注册登记“马来西亚法国银行”,最终透过马来西亚法国银行收购了东方汇理银行的马来西亚分行。

两年后,达因释出马法银行部分股权,以换取马来亚联合银行(UMBC)的较少股权。后者当时是马来西亚其中一家最大的银行。

达因当时释出51%马法银行股权,换得1亿2500万令吉现金,以及马化控股控制的马来亚联合银行40%股权。根据这项交易计算,马化控股控制的40%股权价值2亿5300万令吉。

1986年,达因售出马来亚联合银行的股权,当时其拥有的股权已经增加到50.4%。这是因为1985年该公司增股时,达因凭着股票认购权(Rights Issue),添购了股权。不过,由于达因当时担任财政部长,这项交易也被批评为有利益冲突。

达因当时拥有的马来亚联合银行股权是通过两家家族公司控制,即Daan公司和Dani公司。这两家公司通过Goodrich General工业公司和多美能控股(Dominion Holdings),间接控制马来亚联合银行50.4%的股权。

根据报导,达因随后将马来亚联合银行股权售予国民投资公司(Pernas),惟其售价不明。在这项交易逾十年后,才重新看到达因在银行业重新浮现。

代理收购沙巴福华银行

1997年,与达因有关的Langkah Bahagia公司收购了沙巴福华银行。当时,达因是政府的经济顾问,已经辞去财政部长6年。

Langkah Bahagia公司的股东莫哈末纳西尔( Mohd Nasir Ali)宣称是代表达因执行该收购。福华银行之后改名为马来西亚国际银行。

1990年代末,马来西亚银行界发生了数项标志性事件。1996年,马法银行已经改名为马化银行(Multi-Purpose Bank),三年后,该银行和六家银行(马来西亚国际银行、沙巴银行、沙巴金融公司、伯顿金融公司、阿马纳证券银行、土著联昌银行)合并,并命名为安联银行集团(Alliance Bank Group)。

值得一提的是,达因在上述合并前,脱售了马来西亚国际银行的股权,而他当时第二度担任财政部长。

达因2004年接受《远东经济评论》访问时表示,他在1998年售出Langkah Bahagia公司的股份给友人。根据公开的记录,上述宣称是达因代理人的莫哈末纳西尔至今仍是Langkah Bahagia公司的股东。

根据安联银行集团2013年年报,Vertical Theme占有该集团的26.99%股份,而Vertical Theme是Langkah Bahagia和淡马锡的联营公司。

1996年,马来亚联合银行成为了森纳美公司(Sime Darby Bhd)附属公司,并改名为森纳美银行,并最终被纳入兴业银行集团(RHB Bank Group)。兴业银行集团是由拉昔胡申(Rashid Hussain)和蔡傌友创办,两人都与达因有联系。

设立ICB金融走向世界

2007年,ICB金融集团控股公司(ICB Financial Group Holdings AG)在伦敦另类投资市场挂牌,这显示达因还是积极参与银行业。

ICB金融集团控股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93年,该公司分别在捷克的布拉格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开了两家银行。3年后,该集团扩展业务至非洲,并在那里设立了分行。

亲近达因的消息人士透露,达因选择在东欧和非洲拓展ICB金融集团控股公司的业务,是因为“达因害羞,他不喜欢拥挤的地方。所以东欧和非洲自然就是其目标,很少人知道他在那里”。

直至2011年,ICB金融集团控股公司在亚洲、欧洲和非洲14个国家都设有银行。该集团的营运模式是设立新的银行,而不是收购既有的银行,以便控制开支及方便管理,并避免继承低劣的工作文化或不良贷款。

根据ICB金融集团2011年年报,其资产估计有14亿8000万美元(48亿8000万令吉),不过净亏损额达280万美元(922万令吉),主要是印尼的ICB Bumiputera Tbk银行的亏损。

当时,达因通过达因有限公司(Daim Limited)控制了ICB金融集团的61.3%股份。媒体报导,达因还通过其他公司控制该集团股份,因此估计占了75%股份。

2012年伦敦股市除牌

2012年,ICB金融集团从伦敦另类投资市场除牌。

ICB金融集团主席麦克汉隆(Michael Hanlon)当时说:“不管是募集资本或是动用股份来用作并购方面,在另类投资市场挂牌不再发挥作用。”

另外,ICB金融集团董事会也指出,该集团的股票缺乏流动性,自从2007年挂牌后,其市值就下跌。随后,该集团再次成为达因私人拥有的公司。

马来西亚许多知名企业人士都名列ICB金融集团及其附属公司之内。然而,附属公司的资料非常缺乏,《当今财经》只能揭示部分较知名的例子。

比如,与达因有关联的富豪陈华春,据称在1990年代初于布拉格设立IC银行,资本额达1300万美元(4280万令吉)。之后,IC银行就被纳入ICB金融集团。

ICB金融集团的其中一名董事是扎卡利亚(Zakaria Abdul Hamid),他曾是Landmarks公司的主席,而达因曾拥有该公司的股份。扎卡利亚也涉及其他与达因有关的公司,比如马银行、土著联昌银行、科技资源工业公司(Technology Resources Industries),以及马来西亚直升机服务公司(Malaysia Helicopters Services)。

另外,ICB金融集团旗下的ICB伊斯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是哈德南(Hadenan Abdul Jalil)。哈德南现在是马银行和富达(Protasco)公司的主席。哈德南也是马伊斯兰银行的董事。

达因近年减少银行持股

金融业观察家发现,达因与其关联企业近年似乎在减少持股。达因减少了其拥有的ICB金融集团股份,也有报导指出其盟友也静悄悄地脱售他们持有的控股公司。

最具有指标意义的交易是,印尼国际银行(Internasional Indonesia)股权转让予马银行。印尼国际银行当时是印尼第六家最大银行。马银行以42亿6000万令吉从淡马锡控股旗下的财团购置了印尼国际银行的55.6%股权。

马银行最初献议,以15亿美元(48亿令吉)收购55.6%股权,并加上12亿美元(39亿5000万令吉)购置其余的44.3%股权。这样一来印尼国际银行的价值约90亿令吉。批评者指称,这项价格比市价高出了整整23%。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介入该收购,指该公司价格太高,因此减价7亿5890万令吉,最终以42亿6000万令吉成交。

淡马锡为首的财团是在2003年购入印尼国际银行的股份,最初是从Widaja家族手中购得了51%的股权。据称,达因的ICB金融集团也是财团的一员,控制了13.3%股权。

上述一系列脱售行动,让人不得不追问,究竟其背后有何意义?

明日预告:达因打破沉默

点击阅读:
第一篇:达因呼风唤雨的年代
第二篇:达因成为企业教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