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球经济三分之一的RCEP,印度为什么“死了都要退”?(下)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1-20

而且除了链条短,还是对外依赖型,“世界办公室”服务的是全球IT产业,与印度本国制造业脱节严重。

反观制造业,能给穷国带来的好处,远远不只解决就业这么简单。

看看中国就知道。制造业可以使大量闲散的农业人口转型成工业人口,并且能带动整个国家的大基建,提高整个民族的知识文化水平。

在发展初期回避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的印度,现在开始吃苦头了。

面对这种情况,被称为“印度邓公”的莫迪,上台伊始想学习中国,通过改革对印度的现状进行改造。

然而,几乎每次变革都会引起印度工人大罢工。

1940年,印度通过的《工业纠纷法》规定,即使企业经营困难、工人劳动率过低,企业仍然不能轻易解雇工人

这简直是条霸王条款,导致了大量资本和工作岗位空耗,但却让印度那约17%有正式工作的人成为了既得利益者。

2019年,莫迪颁布新政试图以政府权威压制工会的作用,放给私营业主更多的自主权,让更多人参与到私营经济里,从而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稳定物价。

但放在纸面上还没落实呢,印度工人工会就组织了号称2亿人的大罢工,让印度社会全面陷入瘫痪。

拒绝加入RCEP后,印度外长苏杰生对老百姓吹牛说:使我们免于深陷诸多于己不利的承诺。

然而翻翻2019年印度出口统计就知道,中国可是印度第三大出口目标国啊,不跟中国做生意那些铁矿卖给谁去?开船都拉到美国去吗?

其实中国的发展之路已经为印度提供了经验,窝在家里自己改革是不行的,必须积极投身全球化,让开放来促改革。

先吃苦,才能后享福。看中国当初是怎么做的?

我们咬着牙把联合国的工业体系门类全部吃下。给发达国家做牛做马,苦苦熬过20年,等到1980-9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起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走上工程师等岗位,才得以升级了整个国家的产业链条。

可以说整个过程脱了一层皮,被打破又重塑,卧薪尝胆20年才换来了今天的局面。

事实上,如果印度前两年没有向中国频繁挑事,那么中国完全是可以帮助印度有条不紊进行这个过程的。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像日韩那些国家的中高端制造,印度目前根本没有能力承接,只有中国有节奏地淘汰的中低端制造业才能帮印度。中国当时甚至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访问了印度,把印度纳入到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目的就是想和印度抛开猜疑,让其承接一部分中国的制造业,帮助它发展。

这样的话,印度能先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缓解国内的矛盾,继续深入改革下去。

然而,由于印度始终唯美国马首是瞻,莫迪又反复利用中国挑动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维护自己统治,最终让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短视的。

尾声

让我们把时针暂时拨回到2016年11月10日,那天在日本众院全体会议上,各党派争执不下。

对于是否通过TPP协议,现场一度陷入了混乱。当听到美国下任总统特朗普反对TPP时,民进、自由、社民3个在野党议员气得当场离开了会场

出尔反尔的美国,让日本在这一天开始认清谁才是真正靠谱的合作伙伴。

RCEP协议虽然已签署完毕,但不搞霸权主义的中国,依然选择对印度敞开大门,随时欢迎它回来加入。

是继续遥望幻想着华盛顿,把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身上,还是像中国一样积极融入全球化,老老实实吃几年苦头再过上好日子?

这一切都由印度自己决定。

当然,不管印度加不加入,美国开不开心。

历史的齿轮都已经转动起来了。

且看印度傲娇到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