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产党(马列)党员阿萨姆邦林中遇袭 至少10人死亡

2014-01-30 10:15:05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森林区的印共(马列)成员29日晚间遭遇武装分子袭击,造成至少10人死亡,8人受伤。

据《印度时报》29日报道,几名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袭击了位于阿萨姆邦森林地区的印度共产党(马列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Leninist))的党员,造成至少10人死亡,8人受伤。

印度共产党(马列)党员阿萨姆邦林中遇袭 至少10人死亡

印度共产党(马列)党员阿萨姆邦林中遇袭 至少10人死亡

该党在阿萨姆邦的总书记比贝•达斯(Bibek Das)已经向印度媒体证实,该邦的一个党员组织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一直守护在邦界线附近的森林地区,防止邻邦人员进入。

达斯称,由于安全人员不充足以及道路无法行驶汽车,遇害者尸体还躺在案发现场,未能被运回。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简史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于1969年4月,成员多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党员。

1964年,印共分裂为印共和印共(马)两党。1965年,印共(马)党内以西孟加拉邦邦委委员查鲁•马宗达为首的一些干部和党员在印度社会性质、革命形势和革命道路等问题上,与该党中央发生分歧。他们反对印共(马)中央所主张的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阵线”和参加议会选举、“利用议会内外斗争发展革命力量”的方针,认为这是修正主义的“议会道路”的路线。他们认为,印度的人民民主革命,应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必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认为印度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应该立即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

1969 年4月,以查鲁·马宗达为首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印共(马列))正式成立。

1969 年4月,以查鲁·马宗达为首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印共(马列))正式成立。

1966年,马宗达等人在党内成立秘密小组,并以西孟加拉邦大吉岭等县为据点,进一步开展活动。1967年5月,在大吉岭县西里古里大区的纳萨尔巴里及其毗邻的警管区,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活动。同年11月,马宗达等人召集各邦持相同观点的印共(马)党员在加尔各答开会,与会者有西孟加拉、北方邦、喀拉拉、比哈尔、奥里萨和马德拉斯等七个邦的代表。会议宣布成立了“革命派全印协调委员会”。1968年5月,该组织改称“共产党革命派全印协调委员会”。在协调委员会推动下,安得拉邦斯里卡库兰县、比哈尔邦穆札法普尔县的穆沙哈里地区和其他邦的某些地区也先后爆发农民反抗斗争。这些斗争统称为“纳萨尔巴里运动”。

1969年4月22日,在全印协调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并选出以马宗达为书记的中央组织委员会。5月1日,由其领导人之一卡努•桑亚尔主持,在加尔各答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宣布印共(马列)成立。

1970年5月,印共(马列)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纲、党章、政治组织报告,选举产生了21人的中央委员会,并由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7人的政治局,查鲁•马宗达任总书记。印共(马列)一大文件认为,1947年印度宣布的“独立”是假独立,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体制,代替殖民地半封建的体制。印度处在四座大山,即以美帝为首的帝国主义、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的重压下,是美帝国主义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一个新殖民地。现阶段的革命是民主革命,其实质就是农民革命。主张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建立一个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中小资产阶级参加的民主阵线。党纲提出,印度革命的道路是人民战争的道路,其基本斗争形式是游击战争。认为歼灭阶级敌人,能够解决印度“面临的一切问题”,并提出“70年代将肯定是解放的10年”。

1971年底,印共(马列)领导的农民反抗斗争相继遭到挫折。与此同时,印共(马列)党内在党的路线、政策等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印共(马列)政治局委员萨蒂亚•纳拉扬•辛格等人认为,查鲁•马宗达为代表的中央在政治上了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组织上独断专行,不同意印共(马列)中央对形势的估计,认为印度的人民战争的道路是持久性的;不同意在城市也搞“歼灭运动”,杀资本家、文职官员和警察等等;不同意马宗达只强调武装斗争,把就群众利益开展群众运动视为是搞“经济主义”;不同意说印度没有民族资产阶级,把全部资产阶级都看成为买办,也不同意在现阶段消灭富农经济和“歼灭”富农,等等。由于分歧尖锐,1971年初,组织上分裂,形成以马宗达为首的和以萨•纳•辛格为首的两个中央。1972年7月,马宗达被捕牺牲。此后,印共(马列)又多次分裂。这些派别几经分裂组合,到70年代中期,印共(马列)主要有5个派别。

整个20世纪70年代,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印共(马列)分散在各处的武装要么停止斗争,要么缩小斗争范围转入地下,整个组织处于涣散状态。尽管纳萨尔巴里运动失败了,但农村的武装反抗斗争并未停止,小规模武装冲突绵延不断,纳萨尔巴里之火在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继续燃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印度农民武装斗争渐成回潮之势。比哈尔邦的毛主义共产党中心、印度共产党(马列解放派),以及安得拉邦的印共(马列•人民战争派),是诸多武装斗争派别中影响力最大的三支,这三支均是印共(马列)分裂后留下的武装力量。

1982年初,印共(马列)的十三个派别举行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主要是讨论团结问题。同时,总结了纳萨尔巴里运动的主要教训。印共(马列)各派在其后的实践斗争中,逐步认识到联合的必要。1985年5月,有六个印共(马列)的组织在纳萨尔巴里集会,决定合并成立“印度共产主义组织(马列)”,并通过了新的党纲、党章,选举了原纳萨尔巴里运动领导人之一卡努•桑亚尔为该党总书记。桑亚尔会后说:党将坚持武装斗争,并把武装斗争看作是印度求解放的唯一道路。

印共(马列)早从1967年5月起,就在大吉岭县的纳萨尔巴里及其毗邻地区,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通称纳萨尔巴里运动(农民革命战争游击运动的统称)。1969年4月建立印共(马列)后,70年代早期,党内又形成“毛主义共产主义者中心”,随后又出现“印度共产主义革命中心(毛主义)”。2003年,这两个组织合并为“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并加入“南亚毛派政党协调委员会”。2004年9月21日,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与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派)这两个最强大的毛派组织,联合组成“印共(毛主义)”。

1980年4月,印共(马列•人民战争派)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把印度左翼组织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推翻那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新国内政府的构想,这一提议,得到了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党的赞同。1981年,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会晤。在长达12天的会晤过程中,双方最高领导人认为,两个组织之间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双方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是,由于双方进行合并的程序还不成熟,加之两党在战略、策略上的分歧,个人的冲突等,双方的矛盾逐渐加深。随着双方领导人的去世,联合进程逐渐停止。

进入90年代,双方再次萌发了进行进一步联合的想法,并于1992年开始对话。1993年9月,双方决定联合加强在马德拉邦、比哈尔邦等其他地区的纳萨尔巴里运动,并建立一个全印度人民的“抵抗组织讨论会”,以促进反封、反帝运动。这一统一进程持续了三年,但又因在一些国际革命运动问题上发生分歧而暂停。随着1998年印共(马列•人民战争派)与另一派“印共(联合马列)”的合并,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给纳萨尔巴里运动造成了极大损失。这一时期,被毛派称为“黑暗时期”。

印共(马列)总书记迪潘卡•巴塔奇亚(Dipankar Bhattacharya) 今年年初向支持者演讲。

印共(马列)总书记迪潘卡•巴塔奇亚(Dipankar Bhattacharya) 今年年初向支持者演讲。

随着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双方进行联合的行动,再次提上了议程。印共(马列•人民战争派)首先进行了自我批评,并认为,双方的分歧应该通过讨论,而不是武力来解决。2000年,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主动实施了单方面停火决定,印共(马列•人民战争派)也以同样的姿态进行了回应。同时,由于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的反省和国内外革命力量的呼吁,双方于2001年8月,再次恢复了对话。在第一次会议后,双方决定:在对自身错误进行进一步反省的基础上,进行合并。

2001年后半期到2002年11月,双方在比哈尔邦和杰哈那巴德邦,进行了联合行动。2002年11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两党要联合起来,反对政府。政府的反毛派行动计划,促使双方进一步消除隔阂,联系更加密切,为以后正式合并作了准备。在2003年2月的会议上,双方制定了具体的合并计划,对“黑暗时期”的各自行为,作了反省和检讨,并决定:以后无论出现何种分歧,也不能与各自的阶级战友发生冲突。制定通过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党的纲领政策、有关国内外行动的政治决议和党的章程五个决议,为正式合并奠定了基础。

2004年9月21日,印度毛主义共产党中心和印共(马列•人民战争派),在印度中部的森林地区,双方的最高代表团和中心委员会再次进行了会晤,决定正式合并。会议采纳了上一次会议通过的五个重要文件,并译成十个区域语言,分发到各区进行广泛讨论。大会还宣布成立了合并后的临时中央委员会。至此,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正式成立。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4_01_30_203354_2.shtml
来源:新华网等 | 责任编辑:梁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