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秩序仍在失范与转型中变迁

李玉

1月14日,《失范与转型:复旦国际战略报告2013》对外发布。报告分八个专题,分别从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变化、中美日等大国的动向、网络空间的震荡、社会抗议的新元素等方面,透视和分析2013年的世界,预测2014年国际形势的总体趋势,并为我国的外交决策提出建议。

 中国内政外交新气象成世界亮点

2013年的世界充满着变革和转型的张力。无论是斯诺登事件还是埃及政局,无论是叙利亚局势的峰回路转还是奥巴马的民望低迷与战略调整,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今时代格局转型、范式转换、规则重订的大趋势。

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年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开局之年。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内政外交上展示了新的理念和风格,提振了国内改革开放的信心,外交开局气势磅礴,外交布局周密完整。中国内政外交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新气象在2013年成为世界一大亮点。”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苏长和如此表示道,“从大国外交、多边外交,再到年底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2013年的中国外交完成了对未来十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形成了外交新格局。‘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为中国与不同类型国家发展关系提供了新指针。”
苏长和说,中国在保持与传统多边国际机制关系的同时,开始更为重视发挥在新兴多边国际机制中的影响,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首脑会议机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中积极作为,正在成为推动国际体系向公正、有序、包容、共生的新型国际体系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球权力继续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转移

2013年国际体系的转型进程继续,但是,随着各国战略和政策调整显现出不同成效,国际政治权力变迁的幅度有所减小,大国力量对比变化的速度有所放缓,进而为全球权力转移的前景注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信强在此分析基础上对2014年的全球权力格局进行展望。

首先,全球权力将继续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转移。新兴国家群体积极参与对国际秩序的重塑以及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使得世界权力中心“由西向东”转移的势头总体上得以延续。但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势头将趋于放缓,国际政治权力转移的进程也将更为曲折。
其次,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心将继续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上升、俄印等国影响力的提升、日本对“正常国家”地位的追求、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等,使得众多大国及国家集团汇聚的亚太地区将继续成为全球政治的焦点,太平洋地区超越大西洋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中心地带也将日趋明显。
再次,西方发达国家阵营将更趋“内向”。2014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或更多聚焦于国内经济发展,在外交政策上采取守势。
 最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2014年,中国将继续保持较好的经济发展增速,在外交上也将展现出更大的进取性和主动性,进而对既有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有力影响。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链接一:全球民主低迷的根源

(泰国)提迪南・蓬素提拉
21世纪初,新兴民主国家酝酿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一路推进,却导致正在经历民主过渡的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和分裂。在今后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这种趋势很可能会在发展中世界占据支配地位。
改善全球民主低迷局面的办法就是重新安排和调整社会契约及政府的政治结构,培养和强化民主制度,以期更有效地满足新需求和新期望。
泰国当前的政治危机就很能说明问题。目前的“曼谷封城”运动只不过凸显了前总理他信2001年上台以来爆发的旷日持久的危机。泰国的经验表明,民主可能是薄弱和表面的,更多地有赖于程序和政治载体,而不是真正的民主实质和进程。如果没有通过选举得以体现的民众意愿,就不可能存在民主。不过,单靠选举还无法建立一个达成持久宪法安排的屹立不倒的民主国家。这种两难困境表明,泰国社会必须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民主制度,少强调表面化的选举,多注重问责的民主程序,让选举中的多数派和少数派达到更可接受的平衡。要完成多数派-少数派的调整,就要给选举中的输家更多的发言权和权利。出路之一是避免成王败寇的做法和态度。选举中的赢家在获胜后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更加公开和系统地顺应输家的利益和顾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如今,选举的输家具备必要的手段和诀窍,知道如何阻挠政府的工作并制造瘫痪和持久对抗的局面。与泰国相距不远的民主国家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在柬埔寨,作为反对派的柬埔寨救国党扩大了势力,但还不足以推翻洪森首相和他所属的柬埔寨人民党。作为对策,反对派拒绝出席议会会议,从而使得洪森政府丧失了政治合法性。在马来西亚,执政的马来西亚国民阵线党失去了一部分权力,但反对派联盟尚无法取而代之。随着反对派各政党屡屡在街头和网络空间上集结,由此产生的僵局变成了政治隐忧。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做得比较好,选举的输家放手让赢家执政。然而,这两个年轻的民主国家羽翼未丰。本地区最有希望的民主国家是新加坡和缅甸。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牢固统治面临日益老练的反对派联盟的挑战,而后者的支持率不断上升。在危机迫近的情况下,人民行动党的对策是吸纳比较年轻的人才,让本党脱胎换骨,或许在向日益崛起的反对派出让部分权力的同时保住总体权力。在短短几年间,缅甸从军人独裁国家过渡为脆弱的民主国家,因为一次接一次的妥协而得到巩固。政府的最新让步是允许修改宪法,以便让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有机会在2015年参选总统。在此之前,她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曾郑重声明,无论是否修宪,该党都将参加2015年的选举。
在更远方的乌克兰、孟加拉国和其他国家,选举多数派-少数派的两极格局显然都成为一种不断巩固的模式。由于不存在像冷战那样的国际上层建筑,一方面使更多的民主国家站稳了脚跟,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民主社会内部的对抗。冷战期间,我们当前在世界各地看到的街头示威活动会随时遭到武力镇压。
而如今,更多的国家实现了民主,但民主也变得更加混乱,原因是在信息技术发达且加快扩散的形势下,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政治进程中来。就好像此前受到忽视的全球大众发出了声音,参与了本国的政治生活。没有了冷战,有了不断推进的信息技术,民主发展很可能会成为常态,但也将在国内受到更激烈的挑战。
 要想让发展中民主国家正常运转,必须允许选举中的赢家负责任地执政,制定制度和倡导价值观,同时允许输家充分表达他们关注的问题并保护他们的少数派权益。如若不然,这些民主国家就会一直动荡下去,陷入无休止的抗议活动中。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1月14日泰国《曼谷邮报》)

链接二:如何切断“民主失序”链条

 钟声
泰国反政府示威组织1月13日展开“封锁曼谷”行动,市区中心地段交通中断,总理府被断电断水,情势危急。
泰国政治动荡发展到今天,形成两大利益集团尖锐对立、无法妥协的局面,整个社会被切成两半,已给泰国社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使泰国政治体制和政府公信力遭受严重损害。
泰国学者蓬苏迪拉克将曼谷正在上演的这一幕称为“民主失序”。这四个字精确地描述了泰国和近年来一些发生动乱的发展中国家的共通之处,即民主和失序发生关联,民主导致了去民主化力量的生成,为用非民主手段颠覆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政府提供了可能。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在《亚洲的戏剧》一书中指出,经济的现代化最终造成繁荣的现代城市与停滞的传统农村之间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制造了公共政治中不断发展的相互隔离的族群和信任网络,推动了去民主化力量的不断积聚。
一些发展中国家一再出现的政治现象值得深思。为什么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无法弥合社会鸿沟,为什么街头政治的话语权不断加大?
当社会被分裂成不同的选票集团,整个国家被不同利益阶层切割,“多数”的意义已经发生转变,即使通过多数选票上台的政府也未必能代表更广泛民众利益,只能更多地为某个特定阶层服务。政府在执政过程中的“偏爱”,会使其执政能力、动员能力和凝聚社会的能力大打折扣,难以扮演好社会公平正义的裁判者和推进者,进而使相对少数的群体更不愿意按照民主的规矩来行事。更危险的结局是,政府的“偏爱”会加剧社会分裂。越来越复杂的多数派与少数派的激烈互动,不仅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民主前景,甚至造成政治制度重建进程的突然中断或逆转。
 泰国、埃及等国出现的乱局,让更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多党制问题。加拿大学者贝淡宁认为,如果多党民主会造就互不妥协的暴力选举集团,那么大多数有思想的人会选择能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党执政。
考察一种政治制度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关键要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公共政策照顾到更广泛阶层的利益,能否持续不断地让更多民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能否凝聚社会各阶层共识。对于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切尤其重要。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14期,摘自2014年1月15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