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马的政党结盟,乱似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以前,只有国阵和希盟(民联),敌我分明,人民也看得清楚。
现在,国阵之外,上面还有个全民共识(巫统加伊斯兰党 Muafakat Nasional);全民共识的上头,还有个国盟,旁边还有个砂盟,加上零散的其它小党。
国盟虽然是政府,但是,这个联盟还没注册(真相是有成员根本不想让它正式注册),也没有充分的凝聚力,真正的主导力是全民共识;于是,土团想要加入全民共识,但是,巫统却是欲迎还拒,搞得土团进退两难。
土团要加入全民共识,也是慕尤丁的尴尬。
很多人嘲笑他,作为国盟首脑,却把土团带进全民共识,不就是做了巫统和伊党的小三。
只是,慕尤丁有他的苦衷。他原本要把国阵和伊党,以及东马政党拉进国盟,让国盟成为一个正式的联合阵线,士团也可以借力使力,成为主导。
但是,巫统仗着形势比人强,它只想暂时借用国盟躯壳,而不是加入成为家庭成员。
巫统的如意算盘,是以国盟作为过渡工具。选举过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领导一个新的阵线。
换句话说,国盟只是“喜来登行动”之后仓促形成的一个执政工具,缺乏黏合力;更根本的是,它不符合巫统的终极利益。
慕尤丁的国盟计划遭到巫统拦腰阻挡,无法推进,只好退而求其次,寻求让土团加入巫统主导的全民共识。
慕尤丁的苦衷在于,虽然个人的形象高,但是,土团组织弱,支持率低,在马来政治市场难有一席之地;也难以和巫统、伊党要求分配更多竞选议席。
如果不想被边缘化,只能选择加入全民共识,和巫统及伊党合作,在议席分配桌上,比较有磋商空间,在竞选时候,也可以借助巫统和伊党的基层力量。
当然,加入全民共识之后,不能维持目前在国盟的优势地位,不过,至少可以避免被淘汰出局。
只是,即使如此,巫统也未必通融。
原本,全民共识的高层会议中,已经原则上接纳土团,但是,巫统内部出现反弹声音,让党中央不得不踩煞车。
巫统署理主席末哈山率先发难,声称巫统基层不支持土团加入全民共识,而且,是否接纳土团,必须征得巫统政治局和最高理事会的同意。
随后,巫青团长阿斯拉夫也表达同样意见。
末哈山和阿斯拉夫的看法,或有本身的政治议程,然而,也表达了巫统基层的意愿。
在巫统众多基层眼中,土团是从巫统分裂而生,许多土团议席是巫统赢回来的,很多土团党员是巫统的叛徒。
巫统基层不但不能接受和土团合作,而且还等着“收拾叛徒”。更何况,巫统一旦和土团合作,日后选举就分薄了议席,不符合基层利益。
此外,当土团还在希盟阵营时,对巫统作出种种攻击,还留下深刻的牙齿印。
相形之下,巫统和伊斯兰党的结合没有这么多的问题。两者都有各自的地盘和支持者,过去虽然互相叫骂,但没有侵蚀各自的利益。
同样的,伊党和土团没有太大的利益矛盾,也没有怨恨情结;因此,对土团加入全民共识,伊党倒是持开放态度。
马来政治市场,巫统和伊党是七三比率,一旦土团加入全民共识,多少可以平衡巫统的强势,对伊党反而有利。
土团要加入全民共识,还有重重阻难;一旦被拒于门外,土团和巫统关系将会恶化,慕尤丁也必须另找门路,或是另觅盟友。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