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相慕尤丁宣布延长行动管制令至5月12日,而且不排除继续延长的可能性。显然政府担心过早解除行管令,疫情会出现反弹,以致更难以收拾。
一些国家过早放宽限制,结果病例剧增是最好的教训,比如德国新增病例连续3天低于2000例,过后就放宽管制,确诊病例连续两天出现反弹,新增2237例。
原本新加坡也已经稳住疫情,但是却松懈下来,特别是忽略了客工的潜在风险,每天新增逾1000例,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被迫宣布,延长病毒阻断措施(CB)4周,直到6月1日。
新加坡总理夫人何晶在政府遭批评对冠病疫情处理不当时表示,我们都低估了无症状的传播,不只是新加坡,而是全世界。所以不管之前的防疫措施多么严谨,还是不能松懈。
另一个例子是台湾,台湾4天3度零确诊,不料敦睦舰队前往帛琉(帕劳)执行敦睦任务后却爆发群聚感染,造成24名海军官兵与政战学院实习生确诊。700多名舰队官兵就地解散,没有检验是最大的疏忽。
美国是各国防疫的最大反面教材,专家最新发现,美国社区爆发比已知时间早得多。加州2月有两名人士死亡,修订为冠病病例,意味着美国早在2月初已出现社区感染,但是美国在3月中才陆续实施禁足、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
太迟防疫,是美国疫情大爆发的原因,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选情却计划提早解除管制,一些州长已经宣布将在本周开始重启当地经济活动。太早解除封令,将使疫情更加糟糕。
回到马来西亚的抗疫情况,慕尤丁宣布延长行管令,主要有两方面的担忧,其一是社区感染并没有大幅度减缓,虽然新增病例从一百多宗减少至两位数,但还是陆续出现新的感染群。
最新感染群源自柔佛边佳兰,来自边佳兰的患者在出现发烧症状后仍到雪州探望亲人,截至4月22日这个感染群共有15人确诊。此外,4月23日,全国新增71宗确诊病例,其中52宗是社区感染。
各大感染群也陆续出现新病例,大城堡清真寺伊斯兰传教士集会感染群22日新增15宗病例、雪兰莪敏申组屋感染群23日新增22宗及乌鲁冷岳双溪镭新增10宗,这说明3个阶段的行管令还不足以切断病毒传播链。
如果贸然终止行管令,我们可能重蹈新加坡的覆辙。
其次,我们目前也无法做到卫生总监诺希山提出结束行管令的6大条件,即边界管制(避免输入病例)、行动管制(避免社区感染)、医疗系统是否有能力追查确诊者、保护高风险群、是否习惯新常态,以及遵守卫生部的指示。
目前许多国家的疫情仍然严重,特别是邻国新加坡和印尼,如果不继续封关,将会有更多输入病例。
而且,一些大马人不够自律,如果不是因为严厉执法,他们会趴趴走。可以想像的是,如果结束行管令,斋戒月的开斋及宗教活动将形成群聚,回乡过节也变得理所当然。
若输入病例和社区感染双面夹击,高风险群,包括乐龄人士、残疾人士、接受化疗者、慢性疾病患者将成为受害者,医疗系统也会崩溃,届时死亡率不会是1.6%,可能提高到4至5%。
要把新常态(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避免群聚)当作生活习惯,也不是一时三刻的事,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
因此,为了预防万一,行管令可能再延长多一次,直到5月26日,即开斋节的第二天。既然佳节已经结束,人们就不会蜂拥回乡。
慕尤丁透过电视发表斋戒月献词时表示,穆斯林将在斋戒月经历一场耐力测试和考验,暗示国人在斋戒月后庆祝胜利。
国盟政府希望用时间来换取胜利,但除了疫情还有经济等待挽救,在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这是艰辛的任务。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