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诸国为什么不批判日相安倍?

2014-01-06 09:36:25 来源:海外网

•作者:孙海岗 •

安倍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美日韩关系大震荡。美国表示失望,中韩表示强烈谴责。

与以往不同,中国这次加大了对安倍的批判力度。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英媒刊文,将安倍时代的日本比喻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伏地魔。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则将安倍斥为历史罪人。

奇怪的是,对于日相安倍这种做法,同样是二战中日军受害者的东南亚诸国政府,却保持让人难堪的沉默。

这些当年的日军受害国,为什么会对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保持沉默?他们的沉默,其实是他们在东亚诸国博弈的最优策略。

这种博弈行为指向的对象,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对此,东南亚诸国有三种应对策略:沉默,赞同和批判。

中韩希望这些国家能够批判安倍的这一做法。问题是,这些国家似乎不能从“批判安倍”这一做法中获得足够利益。这些国家知道自己的实力,他们就算批判安倍,对日本影响也不大,力度掌控不好,得罪日本,并被日本记仇的话,最直接的损失,就是来自日本的低息贷款和投资会减少。… 阅读更多

毛泽东的农民合作思想

2014-01-06 11:05:46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徐俊忠 •

毛泽东关于农民合作组织的思想及其实践,是毛泽东留给当代中国的一份颇有特色和价值的思想遗产,是他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三农”发展道路的思想结晶。

1943年1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他发表了题为《组织起来》的讲话。他说:“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使农民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

新中国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及时指导和推动一系列全国性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社会运动。从一开始的互助组,到初级社和高级社,直至1958年全国性地推动建立农村人民公社。但是毛泽东对于“包产到户”或者“分田到户”的“单干”方案却寸步不让。实际上,他反对“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的“单干”方案,正是他对于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战略与思路的集中体现。… 阅读更多

毛泽东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佳话

2014-01-06 10:27:54 来源:《党史纵横》

•才伟峰•

曾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的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把新闻作为指导革命运动、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他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他的革命生涯始终与新闻实践紧密相联,并从来没有脱离这个原则。

1919年毛泽东参加了蔡元培先生创立的中国第一个新闻学会——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最早的会员之一。同年,他先后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周刊、《新闻学学会会员通信集》,创办“平民通讯社”。1923年4月,和李达创办《新时代》月刊。1925年12月创办《政治周报》。此后,他在《向导》、《共产党人》、《中国工人》、《八路军军政杂志》、《解放日报》等报刊杂志和新华通讯社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有关新闻工作的论述,用以宣传革命主张。仅《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一书中收录的他在各个时期发表的有关新闻工作的论著、讲话、谈话、批语、按语等就有71篇,作品有30篇,改稿24篇。书中同时附印的20幅毛泽东新闻作品手迹,是首次公布的珍藏文献。由新华社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合编的《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集结有97篇新闻作品,其中58篇是毛泽东撰写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收入的其为新华社撰写的政治性评论就有《蒋介石在挑动内战》、《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蒋介石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将革命进行到底》等16篇。… 阅读更多

选择性曲解历史: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进路评析

•韩炯•

一、问题和缘起

虚无主义一词系德文Nihilismus的意译,源自拉丁文nihil(虚无)。德国哲学家F.H.雅各比1799年在《给费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后来尼采把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称为虚无主义。一般认为,虚无主义滥觞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时,对于物质宇宙的新观念、对人性的不同见解,以及文学和艺术表达中的新形式,共同推动了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革命,但同时也带来普遍的焦虑和对欧洲文明的信心危机。资本主义文明从高歌猛进的“资本的年代”迈入到危机初露的“帝国的年代”(霍布斯鲍姆语),一些西方学者锐敏地感觉到这一点,开始质疑启蒙运动以来笃信的理性乐观主义、历史进步主义、对自然的理性结构的信仰,颂扬非理性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海德格尔、萨特等都曾不同程度地阐释了作为一种个体存在状态的虚无。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就是秉持虚无主义历史观来认识、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这与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史学理论中的相对主义、绝对历史主义思潮不无关系。就当下而论,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若干影响密切相关。本来,中国的学术土壤中并未曾孕育出历史虚无主义,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却不断遭遇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①… 阅读更多

三巨头签署《开罗宣言》始末

2013-11-28 16:19:13 来源:参考消息

时光倒流七十年,已巍然屹立数千年的埃及金字塔见证了一段改变世界政治版图的历史。1943年11月22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于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同对日作战及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问题,签署并于12月1日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

缘起美国的“小算盘”

第二次世界大战彼时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轴心国德国和意大利节节败退。1943年2月,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投降;5月,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投降;8月,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9月,意大利政府投降。

实际上自进入太平洋战场起,美国就希望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以牵制日本的军队”。1943年起,美国政府推出了一项“使中国成为大国”的对华政策,希望以此安抚中国,并在战后以中国代替日本维持亚太地区的均势。开罗会议也是这一政策的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服了原本对中国不屑一顾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并在当年的10月20日给蒋介石发去电报,邀请他在埃及与美英领导人会晤,希望借此会议坐实中国作为世界四大国之一的地位,也给予蒋介石以“象征性的支持”。这样就有了后来的美、英、中三国领导人的会面倡议—以英国为东道主,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定于11月中下旬在开罗会面。… 阅读更多

阿拉课题束手无策

《东方日报》国內 2014年1月6日

•蓝志锋 报导•

(吉隆坡6日讯)「阿拉」字眼风波触动各族神经线,除了牵引出错综复杂的宗教和族群因素,外加统治权威,更慢慢演变成马来人左右翼的斗爭。

「阿拉」风波让人民看到,涉及种族、宗教和王权元素的错综复杂因素,令问题陷入灰色泥沼中,荆棘满佈。

虽然爭议充满著宗教和王权禁忌,或不至于束手无策。关键在于,政治领袖缺乏勇气和前瞻性的魄力来解决这道难题,添加了马来人本身族群內部看法出现分歧,导致事件变得更为棘手。

2009年12月31日,当高庭法官刘美兰裁决天主教《先锋报》可使用「阿拉」字眼,裁定內政部禁用此字眼的决定无效及不合法后,激起千层浪。后来,上诉庭批准內政部上诉,裁定內政部禁止《先锋报》使用「阿拉」字眼没有违宪,並諭令该报不得用「阿拉」字眼。

穆斯林两种声音

原本可避免司法介入行政机构运作,却因某些原因把决定权交给司法定夺。过去4年,大马的族群关係与宗教和谐度,因政治事件而不断受到衝击。「阿拉」字眼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为各方爭夺和消费对象。穆斯林社会出现两种声音,保守和开明群体,皆以各自本身角度詮释,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並形成尖锐的矛盾。

阅读更多

重划选区攸关民主改革

《星洲日报》2014-01-07 09:06

随著选举委员会主席阿都阿兹透露首相署计划在3月向国会提呈重新划分选区动议,有关选区应如何划分的争论,相信将成为我国政坛的一大焦点。

根据联邦宪法第113(2)ii条款,选委会可在每8年期满後重划选区。我国上次重划选区是在2003年。也就是说,我国已经11年未重划选区了。对一个奉行民主选举制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不健全的现象。

我国原本应在2011年重划选区,但因为重划选区须在国会获得三分之二议员支持才能通过,而国阵当时在国会并无此优势,加上大选可能随时举行,以致重划选区的工作被耽搁。去年5月大选也因此仍沿用2011年所划定的选区进行。

去年大选结果,民联获得53%的选票,但只赢得89个国会议席,入主布城功亏一篑;国阵获得47%选票,却赢得133个席位,蝉联执政。大选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吊诡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在“赢一票就赢一席”的规则下,赢1票等於中选1席,赢1万票也等於中选1席;二是因为“选区划分不公”,有的选区选民超过10万人,有的选区选民却只有2万多人,但都只能选出一名议员。

阅读更多

从一个马来人谈起

《东方日报》名家 2014年1月6日

•作者: 孙和声•

去年尾的巫统大会,再有人提出一个马来人的主张,而颇引人注目,所谓一个马来人,本是《马来西亚前锋报》的资深报人Zaini Hassan在2011年4月20日在其专栏「以指示意」Cuit中的文章Ayuh,Gerakkan Segera,Satu Melayu Satu Bumi。 (即立即落实一个马来人一个土著)。

在这之前,在2010年4月28日,他也发表过一篇〈大马的华人,你们还要什么?〉(Apa Lagi Anda Mahu)。(此文收入其2013出版的新书Cuit)。〈在华人还要什么〉文中,Zaini提出,华人在大马已够好了,在经济面常搞以华护华,垄断了大小生意,大马的大小城镇的商店也多为华人所有,民间知名的高教学院,大学的学生,也多为华人,为什么华人还不满足,不能像新加坡的马来人一样安份守己(Biasa-Biasa Sahaja),而还要求多多?这篇文章被英文《新海峡时报》译出时,干脆译为Chinese

阅读更多

董总: 师训毕业生等着派遣 师资短缺应从根本解决

《南洋网》全国 2014-01-07 10:28

(加影6日讯)董总对今年新学年又再发生更严重华小师资短缺和不具华文资格教师续派到华小的问题,反而已完成受训的华小师资却仍没派往华小,继续被投闲置散及派去国小执教,严重影响受训毕业教师的生计,促教育部必须从政策和制度上根本地全面解决,已困扰华小40多年的师资短缺和不具华文资格师资等问题。

董总在文告指出,教育部的圆桌会议和“3长5短”8项方案是徒然的,更令人担忧教育蓝图的实施背后隐藏着钳制华小的不利危机。

董总指出,教育部前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曾于2013年1月和2月间声称,他出任副教长即将届满5年,“华小师资问题已获得解决及成为历史”,更可能出现“华小师资过剩”的情况,此外,在5‧05全国大选前也不断有“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已获解决”的宣传报道。

“但最近教总和校长职工会表示,初步估计单是6个州属就缺乏1000名华小教师,今年师资短缺更严重,要求教育部速派教师到华小;一些州和地区的董联会、华小工委会和华小董事会指出华小仍面对师资短缺和不具华文资格教师派到华小的问题。”

阅读更多

耗12万庆生太奢侈 马夫兹促内长交代开支

《南洋网》全国 2014-01-07 10:40

(吉隆坡6日讯)伊斯兰党宣传局主任拿督马夫兹批评内政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日前在吉隆坡某五星级酒店耗资高达12万令吉,大事庆祝生日之举,与宣布政府撙节措施背道而驰。

他认为,阿末扎希理应以一些炒米粉和糕点,在家里与子孙简单庆祝生日。

据《大马局内人》报道,马夫兹说,正当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宣布11项政府撙节措施包括削减正副部长的10%应酬津贴,阿末扎希大事庆祝生日之举令人惊讶。

“当我得知此新闻(阿末扎希庆生)后感到非常惊讶,阿末扎希应向人民交代庆生的开支。”他也促请大马反贪污委员会调查。

登入为: admin
2014年1月要闻精选/耗12万庆生太奢侈_马夫兹促内长交代开支.txt · 上一次变更: 2014/01/07 02:33 通过 admin
阅读更多

上诉庭推翻428集会庭令•安华等人有望被撤控

《光明日报》要闻 中马 地方 2014-01-07 13:41

292x300.2014.01.07.gm20140107gkl08_gkl08_003.jpg ■对於有望被撒销控状,阿兹敏阿里(中)和峇鲁希山(右)在庭外欢欣地笑了起来。(图:光明日报)

(布城6日讯)随著上诉庭宣判推事发出的庭令无效,因2013年参与428净选盟3.0静坐大集会,而被控违反2012年和平集会法令的国会反对党领袖拿督斯里安华、人民公正党署理主席阿兹敏阿里及林茂区部主席峇鲁希山有望获撤控。

以拿督林邓艾博为首的上诉庭三司,周一下午审理阿兹敏阿里和峇鲁希山的撤控申请,聆听双方陈词後,裁决“搁置”(set aside)推事查基於2012年4月26日就428净选盟3.0大集会而临时发出的庭令,并说明法庭将随後提供完整判词。

休庭後,阿兹敏阿里和峇鲁希山代表律师拿督尤索夫及山卡拉奈也告诉媒体这项裁决,奈也则说,随著上诉庭宣判推事庭当时发出的庭令无效,他将马上致函总检察长要求撤销两人的相关控状。

“两人所面对的控状源自於推事当时发出的庭令,既然庭令无效,就好像是人没了脑袋,手脚都无法再行动了。因此,我们会致函总检察长要求撤销控状;若总检察长拒绝,我们唯有向聆审此案的地庭法官传达上诉庭的裁决和撤控的要求。”

阅读更多

阿拉字眼风波•团结理事会遗憾扣押圣经•各造应遵守10点方案

《光明日报》要闻 中马 地方 2014-01-07 14:07

292x300.2014.01.07.gm20140107gkl10_gkl10_000.jpg 三苏丁(中)主持第一次召开的国民团结谘询理事会会议。左是国民团结及融合局总监阿兹曼,以及李霖泰。(图:光明日报)
292x300.2014.01.07.gm20140107gkl10_gkl10_001.jpg 陳凱希(左起)、陳耀星及陳友信(右),皆出席國民團結諮詢理事會會議。(圖:光明日報)

(吉隆坡6日讯)去年11月成立的国民团结谘询理事会(NUCC)就雪兰莪宗教局上周突击马来西亚圣经公会表示“遗憾”,认为是对政府所提出的“10点解决方案”的“漠视”。

国民团结谘询理事会於周一召开首次会议後,呼吁政府必须确保各造遵守时任首相署部长拿督依德利斯於2011年所宣布的10点方案。

在10点方案协议下,包括允许印刷及进口各语文版本,包括马来文及印尼文译本圣经 。

国民团结谘询理事会主席丹斯里三苏丁奥斯曼说,在面对国民团结的挑战时,政府必须更快地作出回应。

促领袖确保事件不重演

“我们呼吁各政党领袖,确保类似事件不会重演,以消弥宗教或种族紧张。”

国民团结谘询理事会呼吁各造必须严谨克守,对宗教课题保持高度敏感,不要再发表进一步伤害国民团结的言论。

阅读更多

玛丽娜献花挺教会•网友赞制造和平

《光明日报》要闻 中马 地方 2014-01-07 14:49

292x300.2014.01.07.gg121206a01.jpg 玛丽娜。(图:光明日报)

(吉隆坡6日讯)前首相敦马哈迪之女拿汀巴杜卡玛丽娜周日(5日)现身教堂外,献花声援天主教周报《先锋报》(Herald)主编罗仁斯神父,赢得掌声,民间纷纷赞好,尤其面子书网友纷给赞,更有网友称“马哈迪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生了这名女儿”。

不过,在一片称颂中,土著权威组织青年团却冒出来谴责玛丽娜。

而相信玛丽娜是看到土权组织炮轰她的新闻,马上在个人面子书作出精简回应“就这样……明显的制造和平让神生气了,根据一些人的说法,我应该以己为耻。”

截至周一下午3时为止,玛丽娜在面子书的留言,获得950名网友点“赞”,以及160个留言表达对她的支持。

更有人形容她为“神派来宣扬和平的天使”,也有者赞美玛丽娜的善举,已超过和平大使。

善举超过和平大使

早前有组织针对罗仁斯神父发表要继续在雪州所有教堂使用“阿拉”字眼的言论,而号召在周日(5日)前往教堂示威抗议。在这种氛围下,玛丽娜率领开明的穆斯林到巴生露德圣母教堂献花,声援罗仁斯神父及天主教徒,并抨击极端主义者破坏宗教和平。她也说“如果我们相信神是唯一的,阿拉字眼是属於所有人的。”。

阅读更多

难忘毛主席25次接见

2014-01-03 10:29:11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清华、 孔思鹏、 张贺•

他以英模的身份先后25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他作为警卫标兵、军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典范,多次与毛主席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他就是被战友们称为“拓荒牛”的“张思德传人”——孔祥秀。

孔祥秀,1941年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庞寨乡一个农民家庭,1959年光荣参军到张思德生前部队——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二团。

几十年过去了,时光可以冲刷他生命的任何记忆,惟有毛主席每一次幸福的接见作为最璀璨的人生记忆,永远铭刻在他的心里。

翻开相册,一幅幅黑白图片赫然入目:在高大魁伟的毛主席身边,在不同场景下,孔祥秀有时站在主席一侧,有时站在主席身后,有时站在主席面前,有时坐在合影序列里,那个年代的他表情虔诚、纯净、激动。在孔祥秀的记忆里,有3次见面最令他终生难忘。

第一次,1964年10月4日,毛主席及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解放军和公安部队国庆观礼代表。下午4时许,孔祥秀与其他代表走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在列队接受毛主席接见时,孔祥秀恰好站在毛主席身后的左侧。当转机摄影结束,毛主席站起身转过脸来与同志们亲切握手时,迎面正好是孔祥秀。孔祥秀激动地双手迎接并紧紧握住主席伸来的大手,那温暖令孔祥秀激动终生。… 阅读更多

“全球民主化”:美国霸权主义的画皮

美国在竭力构筑单极世界,强化霸权主义的同时,形形色色的强权理论也纷纷出笼,“全球民主化”就是一例。对南斯拉夫发动侵略战争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了掩盖犯下的累累罪行,更是卖力地鼓吹这种理论。“全球民主化”究竟是一种货色呢?

要害是剥夺、践踏发展中国家主权

“全球民主化”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等一些北约国家流行的所谓“现代主权论”或“有限主权论”、“民主和平论”、“国家主权过时论”,其核心是“全球民主价值观”和“人权高于主权”。根据它们的这种理论:国家主权观念和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原则已经陈腐,甚至按国家主权原则建立的联合国和联合国宪章也已过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人们对国家主权的认同将逐渐被“全球共同价值”、“全球意识”所取代;国家主权已趋于“反动”,成了统治、压迫乃至战争的根源。如果照此逻辑,那就需要通过“全球民主化”来构筑所谓“全球公民社会”,取代现行的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机制。现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抛开联合国,打着“防止人道主义灾难”旗号对南斯拉夫空中打击的同时公开宣称:随着新世界的来临,国际社会应当改变传统的主权观念和国际关系准则,“必须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方面加以限制”,“国家主权不及人权重要”,“我们有义务保护世界范围的人权”。… 阅读更多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普遍意义

2014-01-03 09:29: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马智宏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新的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新的环境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新的愿景下,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更是世界潮流。面对“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面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起点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一个世界需要和人们期待的负责任的崛起中的大国,我们能给予国人与世人一个怎么样的能普遍认知的思想及追求的价值?我们能否给予全体人关于世界的思想,担当中国的世界责任,在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思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普遍意义。

阅读更多

毛泽东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卓越贡献

2014-01-04 12:18: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述•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对中共党史学科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重视中共党史研究

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共党史研究。可以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重视历史、最善于科学总结经验、非常希望写一部中共党史“正本”的领导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为了提高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分清是非,毛泽东通过颁布命令、指示等,积极推动全党全军进行中共党史和军史的研究。1937年5月10日,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诞生十周年,毛泽东、朱德发出关于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的通知。1941年6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指示强调:“要加强策略教育与学习党在二十年革命斗争中的丰富经验。”毛泽东还担任以中央委员为范围的中央学习组的组长领导学习。毛泽东多次表示要编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说延安时期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共党史学科的形成时期,更是通过中共党史研究,判断历史是非、路线是非、理论是非,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确定正确指导思想、路线、战略、方针政策的时期。… 阅读更多

欧盟与中国:未来的十年

2013-11-21 09:25:59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核心提示:过去10年里,欧盟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期间,中欧已建立起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广泛的政治、经济以及民间合作。

欧洲理事会主席 范龙佩 、欧洲委员会主席 巴罗佐

过去10年里,欧盟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期间,中欧已建立起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广泛的政治、经济以及民间合作。

欧盟仍是中国最大经济伙伴,2012年双边商品和服务贸易额是10年前的4倍。这为双方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双方每年人员往来达到600万人次,是2003年的3倍。

双方在政治对话和交流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共同维护全球的稳定和繁荣。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为双方合作打开新纪元。双方将考虑如何进一步拓展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安全领域,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双方的合作,携手应对全球亟待解决的威胁和挑战。举例来说,中欧在“E3+3”对话以及伊朗核问题的紧密合作,证明了双方共同参与能够取得的进展。双方也可以互相帮助,保证各自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既包括叙利亚问题,也包括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在亚丁湾打击海盗的成功合作基础之上,中欧双方正在建立安全和危机管理的联系机制。… 阅读更多

梅新育:对内开放应优先于对外开放

2013-12-02 09:58:30 来源:海外网

•作者:梅新育 •

核心提示:我们必须确保以下几点:对内开放优先于对外开放;对内开放程度必须远远高于对外开放;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不能是对特定外国的开放,而应当是对所有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近年来,中央决策越发重视对内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七章“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概述就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那么,对内对外开放各自的内容及其关系是什么?如何实现两者相互促进效益最大化?

必须明确,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内容不尽一致,程度也不相同。所谓开放型经济,无非是货物、资本和人员(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一个正常国家的国内市场上货物、资本、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度,应当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上对应的自由度,特别是人员的自由流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国内劳动力自由流动不仅是建设统一国内市场所必需,而且对保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