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韩国瑜被罢免没有输给民进党 而是输给了一句话

中华必亮剑天天时事     2020-06-08 07:16:57

台湾高雄市长韩国瑜罢免案6日正式投票,台湾地区选务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开票结束后,同意票93万9090票、不同意票2万5051票。同意票数超过57万4996票的门槛,韩国瑜确定被罢免。那么,韩国瑜缘何会被罢免?这将对岛内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其实,韩国被罢免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从表面上看,韩国瑜是因为民进党修改了罢免规则:一是同意票数多余不同意票;二是同意票高于选择人总数25%。韩国瑜当时以89万票当选高雄市长,如今同意罢免票数则超过93万票,这说明当时的韩流已经不再。是在上,从这段时间台湾整体情况乃至高雄与韩国瑜,都未能让岛内民众满意。有句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放在台湾则不同。民进党本身就是靠街头政治起家的,论及忽悠民众,民进党还是有一套的是,但这并不能说明韩国瑜就输给了民进党,而是输给了一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当初,韩国瑜以高票当选高雄市长,但没多久他自以为“宜将乘勇追穷寇”,希望趁着“韩流”强劲想再上一层楼,高雄市长都没有干几天脚跟尚未站稳,就马不停蹄地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结果一败涂地,而从那时起韩国瑜就基本注定了他的政治前途。岛内媒体分析称,韩国瑜2018年胜选,攻破了民进党南方政治堡垒,也颠覆了国民党内部既有的权力铺排。因此,如今的罢免,除了有来自民党的射箭,更不乏自家人的补刀,内忧外患之下,终让他中箭洛马,也宣告台政治格局也从此回归2018年以前的局面,民进党将一家独大,国民党将被逐渐边缘化。… 阅读更多

周德宇:美媒骂政府骂总统,但不等于骂体制和道路(二)

2020-06-06 08:36:55      来源:观察者网

美国大众的“主旋律”

所以你要想知道美国人怎么想,不要光看杰弗里·萨克斯们写的文章,还要看看抓着萨克斯们喷的美国网友。就好像你如果想了解中国的舆论场,只看大媒体,不看微博和贴吧、抖音和快手,那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想不明白。

我还记得在2016年大选之前,方可成言之凿凿地说中国人接触到的信息是被污染的:中国人从美国那里输入各种阴谋论,才会觉得希拉里是恶魔,特朗普是救世主。当然,2016年大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

方可成犯的错误是什么?他觉得美国大众都应该跟他一样,看主流媒体,看“fact check”,他觉得自己接触到的美国中产精英就是美国的全部。

其实不是中国人接触到的信息被污染了,是这些自以为精英的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被筛选了,以至于对美国产生了不切实际的美化和想象。

美国大众,和全世界的人类一样,没什么特别之处。大众就喜欢看撕逼,看阴谋论,看各种小道消息,美国人没有例外,甚至美国人对于阴谋论的接受度可能还更高一些。看看现在有多少美国人,仍然觉得新冠疫情是Deep

阅读更多

德国“封印”正在被特朗普胡乱解开

普鲁士是万恶之源–丘吉尔

如果没有普鲁士精神,那么波兰的命运就是德国的命运–俾斯麦

德国,无论是统一前还是统一后,都是一个被“封印”的国家,执行和监护这道“封印”的力量就是美国(苏联已不复存在)。

6月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总统特朗普已下令9月前从德国撤出9500名美国军人。目前德国驻有3.45万名美军,特朗普还下令,同时将驻德美军人数从最高52000人限制下降到25000人以下。

撤出德国的美军,去向将是波兰、欧洲其它盟友、美国国内。

路透社称,一位匿名的白宫官员表示,这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的计划,与特朗普总统同默克尔总理间的紧张关系无关。这听起来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而美国国会一些参议员、众议员认为这项决定是荒谬可笑的。

美国知名智库“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称,这是给俄罗斯的又一份大礼,特朗普再次证明美欧联盟只是政治玩笑。

阅读更多

宋鲁郑:罢免案通过——四大因素终结韩国瑜神话

2020-06-07 09:25:12       来源:观察者网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如果评选台湾最不可思议的政治人物,实非韩国瑜莫属。2018年,已退出政坛十几年的他掀起了势不可挡的韩流,在没有资源、没有人脉、没有知名度的艰难情况下,不仅击败已经执政二十年的民进党赢得高雄市长选举,更带动2016年大败的国民党席卷整个台湾。当时正在台湾观选的我,亲身体验了韩流难以想象的威力:台北的出租车司机不谈柯文哲,张口就是韩国瑜。如果看媒体,不会以为这是“九合一”县市长选举,还以为只是高雄在选市长。投票前开往高雄的高铁一票难求。选前之夜狂热的选民全都弃座不用,一直站立振臂高呼。外围的摊贩别说一眼,两眼都望不到边。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上任仅4个月,韩国瑜就投入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选举,成台湾选举史上首例。就在世人以为他又要再创历史的时候,一路领先的韩国瑜突遇香港修例风波,最终以空前差距惨败。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高雄部分民众发起罢韩投票,竟然通过,使得韩国瑜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个被民众投票罢免的县市长。2018年韩国瑜获得89万张选票,这一次罢韩票接近94万!更远超57万4996的罢免门槛。韩国瑜神话再度破灭。

阅读更多

周德宇:美媒骂政府骂总统,但不等于骂体制和道路(一)

2020-06-06 08:36:55       来源:观察者网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德宇】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看到人们夸赞美国媒体如何批判美国政府的各种弊端,如何体现出媒体的独立和良知。这次疫情也不例外。

这些夸赞当然有道理,但也只是事物的其中一面罢了。

当然,我们暂且不去谈美国主流媒体里面的党派偏见,以及涉及到国际事务时的无知与傲慢,就谈一下美国媒体对于本国政府的批判。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这些媒体对于本国政府的批判,真的是批判吗?二,这些批判,可以转化为行动吗?

美国媒体的“主旋律”

当我们看待美国媒体对本国的批判和反思时,首先要理解东西方政治文化的一个区别:对于中国(某种程度上,东亚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来说,党、政、国家、领袖、制度、文化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当你批判其中一项之时,不可避免地会连带到整体。

但是对于西方来说,一个领导人未必就代表其政党,一个政党未必就代表政府,一届政府未必就代表国家,一个国家未必就代表其政治制度,更不用说西方文明。

阅读更多

美国警察下跪刚起身,下一秒就让75岁老人流血倒地!

2020-06-06 06:15:30 审稿人 : admin   原创: 后沙

5月25日“弗洛伊德”死亡事件引发的全美各地抗议浪潮持续不断,从最初的社会事件演变成政治事件。

民主党重量级政客佩洛西、拜登等人都走到街头与示威者互动,奥巴马也出面为黑人发声,控诉不公。

这一系列政治动作矛头直指特朗普本人,向美国民众传递一个清晰的信息:不能再让特朗普继续执政。当然,他们不会直接说让拜登获胜。

在特朗普方面,尽管他想用各种手段平息这场全民抗争,但警察的所做所为却一再刺激民众愤怒情绪,警察执法的血腥和残暴风格并没改变。

之前,一些美国警察单膝下跪以及与示威者握手画面,成了亲美人士的救命稻草,尤其在台湾省媒体嘴里,简直是一碗可口又暖心的鸡汤,他们还试图把鸡汤分享给网友们。

美国警察单膝下跪,有很多解读,忏悔、认错、祈祷、和解……总之是一派温馨的气息。然而等警察起身后,这碗可怜鸡汤马上会被摔在地上。

6月3日,波特兰警察们在示威者面前单膝下跪,沉默数秒……等记者拍完照片后,下一秒就冲向示威人群,又是警棍乱舞,又是发射催泪弹,现场一片混乱,连女人小孩都没逃过暴力。… 阅读更多

卢克文工作室:美国大选2020.第三回合 东林党的狂攻

美国黑人暴动事件虽然还在持续,大家在新闻里还是能听到各城市游行时一些民众与警察的冲突,但这件事基本盘已稳,美国政府现在风风光光给被杀黑人弗洛伊德办葬礼,灵车经过明尼阿波利斯市区时警察局长在街边单膝跪地、市长在追悼会上抚棺痛哭,施暴警察被控二级谋杀,都是在向暴乱人群示好,以平息事件发展。

市长抚棺痛哭

根据美国历史上暴力示威统计数据,最短4天,最长10天,这次示威从5月26日开始到现在已经11天,但示威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对平和,并没有大规模流血冲突,有些团队在游行时已经宣称“想搞暴力的人从我们的队伍里滚出去”,个人判断事件已经接近尾声。

这次示威蔓延城市达到140个,看起来凶猛,其实根本不会动摇美国国本。

但极大动摇了特朗普的选情。

特朗普现在处在一个被四面群殴的状态。

6月1日晚上,示威人群围攻白宫,特朗普先在白宫玫瑰花园发表讲话,然后叫军警用催泪瓦斯和盾牌驱赶示威人群,自己再信步前往圣约翰大教堂,这座教堂刚被示威人群风骚地放了一把火,墙壁上被画满涂鸦,大门还是关着的,教堂话事人都不知道特朗普要来,特朗普也打不开门,气氛一度十分尴尬,特朗普只好拿着本《圣经》在教堂外摆好POSE拍了几张照,然后草草收场,搞得好像扔几颗催泪弹,只为了专门出门拍写真集一样。

阅读更多

瑞典“群体免疫”失败!专家轻轻认个错

欧洲疫情大爆发后,三月中旬“群体免疫”这个词汇传入了国内网络舆论场,一些网媒、大V开始对这个概念进行美化和神化,明里暗里贬损中国的防疫政策和努力。

让中国人丧失信心,或许正是他们一味推崇“群体免疫”真实用意所在,顺便掩盖西方体制弊端,毕竟,新冠病毒在欧洲失控,与他们多年来所鼓吹的“西方优越论”相违背。

英国是刹车了,内阁在舆论试水之后,看情况不对,就否决了“群体免疫”计划,但有一个国家一直坚持“群体免疫”,直到承认失败,这个国家就是北欧的瑞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要感谢瑞典,否则“群体免疫”神话还会存在,毕竟,想象中的东西总是格外美妙。

6月3日,瑞典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内阁卫生健康顾问安德森•特格内尔,他在接受瑞典电台(SR)访问时认错,“ 如果当初实施严格管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丧命。”

他是“群体免疫”政策主要推手,他表示后悔,“如果他能在拥有目前所知的资料和信息情况下,重新再做一次决定,他会选择严格管制措施,以挽救更多生命。”

阅读更多

不是新闻自由吗?美国警察抓记者、打记者,怎么一点都不手软?

美国是一个新闻自由的国家。

啪,打脸!

这两天,在自由、民主、人权的美国,新闻史上发生了多起极其恶劣、骇人听闻的事件。

当“黑人之死”引发全美140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后,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热点,全世界的记者都云集美国抗议一线,进行现场实时采访和报道。

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知情权,而记者的新闻自由神圣不容侵犯。任何阻挠记者采访的行为,都被视为影响言论自由。

在香港,那些港毒废青拿着40块钱办理的记者证,不仅大肆抹黑港警、港府和内地,美化港毒废青的祸港乱港暴行,还一直阻挠港警执法。

新闻自由俨然称了他们的护身符。

港警们尊重新闻自由,对这些黑记无可奈何,别说抓人了,连碰都不敢碰。

阅读更多

美国暴乱中,华人该怎么自卫?

2020-06-04 15:18     多维新闻

美国“黑人之死”引发的社会暴乱,还在升级。

抗议活动已蔓延至140个城市,超过40个城市实施宵禁,至少23个州启用国民警卫队,累计4000多人被捕。

多地发生“打砸抢烧”,不少华人商店受到牵连,中国留学生拍摄抗议画面遭到枪击。

在这场骚乱中,在美华人如何自卫?

华人又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

屋顶上的韩国人

在《烧国旗、砸警局,军队出动:美国会重演28年前大暴乱吗?》(点击标题即可阅读)一文中,介绍了1992年的洛杉矶大暴乱。

这场美国“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暴乱”中,黑人、拉丁裔等暴徒趁机抢劫和纵火。

位于洛杉矶的韩国城,成为黑人重点攻击的目标。

原因有三:

其一,韩国人聚集的韩国城毗邻黑人聚集区,近水楼台先得月,黑人下手比较方便。

其二,韩国人在骚乱区经营的商业实体众多,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自然成为黑人眼中的待宰羔羊。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韩国人与黑人结下过梁子。

阅读更多

港府拟拨54亿港元救香港海洋公园,梁振英:是时候放手了

2020-06-03 15:04:43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苏健)

作为香港名片,拥有40多年历史的香港海洋公园竟走入了濒临破产的困局,香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或就此终结。

5月11日,香港海洋公园董事会主席孔令成在召开的记者会上称,海洋公园的现金流已几近枯竭,以目前的情况只能坚持营运到6月底,并向香港政府“呼救”。随后, 香港政府提出54亿港元紧急援救计划。

不过,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首梁振英对此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图片来源:香港立委会

观察者网查询香港立委会告示信息发现,香港政府于5月22日已形成了关于援救香港海洋公园的预案,并于5月29日组织会议讨论。

会议议程中提到,拟从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拨出54亿2564万港元(约合人民币49.78亿元)给海洋公园公司,以资助其营运1年,偿还公司的商业贷款,以及清缴完成海洋公园大树湾发展项目的所需费用。

与此同时,设立关于海洋公园大树湾发展项目的贷款基金,准予公司于2021年9月开始偿还。

阅读更多

这回,英国首相想给近300万港人扩大签证权

2020-06-03 18:56:31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赵挪亚】

继上次英国外交大臣拉布以30多万香港人“护照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后,首相约翰逊继续炒作这一议题,甚至暗示将向近300万香港人提供签证便利。但目前。英国政府内部对这一想法的立场十分模糊,拉布声称,若香港“出现大批移民”,他希望国际社会能“分担”。

当然,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上月底驳斥: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

3日,约翰逊在《泰晤士报》撰文,继续以香港人“护照问题”,对“港区国安法”的推行说三道四。他先是假惺惺地表示:“若实施这些安全法,英国将别无选择,只能维护我们与香港民众之间的深厚历史纽带和友谊。”

随后,他开始提到近期英国政府热炒的“护照问题”:“今天(香港)大约有35万人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护照)’,另有250多万人有资格申请。目前,这些护照允许长达6个月的免签证访问。”《卫报》认为,这意味着约翰逊计划向近300万香港人提供签证便利。

阅读更多

残酷镇压平民 美副总统跪着与黑人谈话 俄:国民警卫队已哗变

中华必亮剑天天时事     2020-06-04 08:35:58

目前,美国成为全球疫情重灾区,特朗普民众支持率大幅下跌。就在此时,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发全美的抗议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有媒体为特朗普政府喊冤叫屈,认为美国乱下去对谁都不好。但需要说明的是,特朗普政府有自己治理国家的一套章法,而美国的骚乱也由他们自己造成的,并非外部强加给美国人的。有阴谋论者认为,这场骚乱就是由特朗普一手策划的,目的是转移国内民众视线。

事实上,尽管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特朗普会策划骚乱,但他支持开工复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他的眼中当务之急就是救活经济开工复产,至于死多少人在他看来“或许这就是人生”。而在过去几个月,特朗普除了支持各州民众抗议当地政府封城,就是不断推诿责任,甩锅给其他国家,但这不仅无助于疫情防控,而且还加剧了官民之间的对立,而白人警察的暴力执法就像是一根导火索,瞬间点燃了民众内心蓄积已久的怒火。或许事情远超特朗普总统所料,民众的抗议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他又不得不下令残酷镇压平民实施,军警不仅使用催泪弹,而且还使用超声波武器,残酷镇压示威民众。… 阅读更多

特朗普痛骂示威者”低等生命”,说好的”人人生而平等”呢?

来源:北京日报·长安观察 作者:鲍南 时间:2020-06-04

近日,针对蔓延的示威抗议,特朗普连发推特,痛骂示威者为“低等生命”(lowlifes)“失败者”(losers),要求纽约市赶紧派出国民警卫队全力镇压。

8cb1cb13495409230b531e3f5209120fb3de4915.jpeg

作为美国的立国之本,《独立宣言》的核心要义就是“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反对种族主义”也是美国最(表)大(面)的政治正确。这么多年,美国自诩“灯塔”“人权教师爷”,满世界输出并用以暴击他国的正是这套说辞,还用“历史的终结”宣扬自身体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今天,在美国,总统可以直接称部分国民为“低等生命”“失败者”,可以毫不犹豫第一时间部署最精锐的部队将枪口对准平民,甚至可以通过无限强化“白人至上主义”这一标签,巩固自己的铁杆票仓,增加连任胜算,不能不让人细思恐极。

f31fbe096b63f6242e3471dc451528fe1b4ca358.jpg

而特朗普这种粗俗、冷血、不屑的推特话风,也暗含着危机公关的思路,那就是以污名化实现“甩锅”。事实上,“当街跪杀黑人”只是一根导火索,席卷全美的示威抗议其实夹杂着种族矛盾、暴力执法、失业激增、贫富悬殊等等多重社会问题。但特朗普作为资本代言人,怎么可能真去伸张正义,打击既得利益集团?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特朗普将示威者定义为一群“失败者”,把参与组织称为“恐怖分子”,还要援引《叛乱法案》将之彻底碾平踏碎。

阅读更多

谁是美帝的“境外敌对势力”?

子午 · 2020-06-02 · 来源:红色江山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劳苦大众的解放运动能否走上“正轨”,使革命的力量不断积蓄、成长、壮大,给摇摇欲坠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致命一击,而不是无序的消极反抗和底层的自相残杀,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找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伟大的理论武器。

美国明尼苏达州警察杀害黑人的事件,这几天在全美引发了抗议风暴。

昨天,一张抗议现场的照片引发了网民的激烈争论,照片上有一条用汉字写的横幅“咱们工人有力量”:

1.webp.jpg

  有历史认知的传统左翼网友对此当然不会感觉陌生或者意外,更多的是感到欣慰。

令人诧异的是粉红群体的反应:

 

2.webp.jpg

 

3.jpg

 

 

前几年美国民众打出的汉字标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老图片也被一些人误以为是这次抗议活动出现的,而翻了出来:

 

4.webp.jpg

  无风即风同志总算说了一句公道话:

 

5.webp.jpg

  首先说说关于“繁体字”质疑的荒谬性。80年代以前,国内印刷品本来就是繁简混用,这是那十年出的《赤脚医生手册》前面的毛主席语录,多处出现繁体字,难道也是台湾、HK混进来的人搞的?

阅读更多

看完这一幕我泪流满面“我们愤怒,却找不到正确的办法”

子午 · 2020-06-02 · 来源:子夜呐喊
找回毛泽东思想、找回迷失的“屠龙术”,这是全世界一切受压迫的人民寻求解放的希望之所在,而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学以用之。

刚刚在微博上看到一则视频,博主取得标题是“黑人劝解暴力抗议”。刚看到这个标题笔者还以为是又一个“工贼”,然而,看过之后,却不禁泪流满面……

 

笔者将视频转载至此,并这位31岁的黑人小哥的话抄写了下来:

让我告诉你,现在你看到的一切十年后还会发生,你26岁的时候也会和我做一样的事情,十年后你还会在这里。

所以,我需要你们现在做的是,想出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现在的方法行不通!

他(旁边的黑人长辈)46岁的时候愤怒,我31岁的时候愤怒,你16岁的时候愤怒。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让你自己受伤的办法不是正确的办法。

你和你的同龄人有同样的力量,想到更好的办法,因为我们无法做到。

我有个五岁的儿子,我们却找不到正确做法。

我四年前也参加了游行示威,为了被杀的Keith

阅读更多

特朗普的强硬政策将内紧外虚

今晚奥斯汀示威群众继续挑战特朗普威胁,警察列队不敢主动出击,许多人不戴口罩。但只有 ABC一家电视台现场报道。

所谓的信息透明、带枪自由,解决不了就业问题。美国各大城市示威不是起义,只是自发抗议,加部分失业人群抢劫,和1992年洛杉矶暴乱的经济原因一样。

这次疫情打击服务业,大量白人青年失业,好多女生冲在警察前面。警察发射的催泪弹和橡皮子弹把主流电视台的年轻女记者都打中了。

如果部分服务业开门后,依然顾客大减,疫情增加,失业人群的暴力还要增加。美国人个性比亚洲人强悍,他们的汽车里都放了长枪,性能相当于冲锋枪。

特朗普的强硬路线在大规模失业时会火上加油。只有大萧条时期胡佛总统调动军队对付一战退伍军人连续扎营示威的先例可以类比。

看来特朗普下决心即使连任失败,也绝不认输。美国联邦军队要从外战调回来准备内战了,我们可以见证美国的程序民主如何逐步升级。

可以预测,特朗普打贸易战把制造业移回美国的可能性在他的现有任期内没有可能实现。新冠疫情甩锅中国,借此转移国内矛盾的策略已经失败。特朗普打外战得分的空间几乎不存在。

阅读更多

美国连全国抗争的锅也想甩,锅却只会越甩越多

作者: 后沙    来源: 后沙  发布时间:2020-06-02 11:08:49

“弗洛伊德事件”点燃了全美怒火,各地大规模抗议进入了第6天,至少40座城市实施宵禁。

然而民众与军警的冲突更加激烈,1日凌晨0点15分,肯塔基州路易维尔市军警清场时,传出枪响,一名男子被击毙,目前不清楚是警察还是国民警卫队开枪。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弗吉尼亚都宣布进入灾难状态,允许军警对有抢劫、破坏、纵火行为者采取果断措施,包括记者与和平示威者也不例外。

29日,当民众包围并试图冲击白宫时,特朗普一家在联邦特勤局的保护下躲进了地下防核掩体(地堡),以防不测。不过,他在推特上还很嘴硬,嫌国民警卫队在明尼苏达出动太慢,说自己被“保护得很好”。

昨晚事态升级,示威者投掷了燃烧瓶与汽油弹,甚至将汽车装满了易燃液体,制造“汽车炸弹”,白宫周边多处起火,街道被竖起路障,国旗被焚烧,就连称为“总统教堂”的圣约翰教堂也出现火灾,所幸被及时扑灭……… 阅读更多

牛弹琴:最近几天,白宫外的黑夜,变得特别危险

中华必亮剑天天时事      2020-06-02 08:37:53

(一)

有朋友感慨,现在,美国人最怕的是黑夜。

因为当黑夜来临,整个国家似乎又会进入失控边缘,一场场惊心动魄开始上演。

反正,太阳一落山,美国动荡就会加剧,很多城市里,火光冲天,一些店铺被打砸抢烧。而且,风暴中心,最近似乎已转向首都华盛顿,目标则是白宫。

最近几天,白宫外的黑夜,变得特别危险。

正在白宫里的特朗普,应该也目睹了他入主白宫后前所未有的可怕景象。

1,紧邻白宫的圣约翰教堂日前被点燃。这座离白宫最近的教堂,有两百年历史,是“美国国家历史地标”,现在也没逃过一劫。

2,从来夜晚灯火璀璨的白宫,31日罕见地熄灭了所有灯光。这应该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现在也发生了。

3,31日华盛顿实施宵禁,但在白宫一片黑暗之时,白宫外却是火光冲天,纽约时报6月1日凌晨的报道是:数千人违反宵禁,白宫旁燃起火焰,华盛顿纪念碑旁升腾起烟雾。

4,直升机在白宫上空盘旋,警察发射催泪弹,试图驱散抗议民众,约有60名特勤局人员受伤。… 阅读更多

罗思义:只要美国人民意识到“敌在内部”,特朗普“甩锅”中国就会破产

2020-06-01 07:33:00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罗思义】

在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当街杀害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后,美国各地发生了骚乱,这一事件也随即在中国引发热议。但如果认为这只是美国警察频繁“误杀”黑人的又一起事例,或者认为这纯粹是美国内政问题,对美国对华政策没有重大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这次骚乱是美国目前形势叠加影响下的直接产物,其结果将对中国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中国政府保护了中国人民,使他们免受疫情最糟糕的影响,因此中国人也许很难了解美国民众因其政府抗疫不力所受到的直接和间接伤害到底有多大。

到目前为止,逾10万美国人死于新冠疫情,但美国人口还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因此,按照人口比例计算这相当于中国有42万多人死亡,同样折算成美国人口,相当于到目前为止美国新冠疫情死亡病例是中国死亡病例(4634例)的90多倍。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和疫情所带来的的重大影响,仅三个月内美国就有超过2000万人失业。正如《华尔街日报》5月28日在题为《新冠政治地震》的文章中指出:补贴很快就会结束。美国人将感受到经济放缓所带来的痛苦。政治媒体关注的是疫情危机对选举的影响,权威人士坚称,2020年的选举将是特朗普每日的肥皂剧。但一颗不断增长的文化和经济定时炸弹即将爆炸……此次经济衰退对美国劳工群体的影响,远甚于大萧条以来的任何时期。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