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遇麻烦?新外长毫无经验却气势汹汹

来源:风闻   作者:后沙    2021-12-07

为世界所瞩目的德国新政府即将正式成立,当地时间12月6日,德国绿党通过了联合组阁协议,之前,社会民主党已于12月4日通过,自由民主党于12月5日通过。

这样,默克尔的看守内阁已结束使命,以社民党领袖奥拉夫.朔尔茨为总理的新一届德国政府将开始运作,它也被称为“红绿灯联盟”(社民党+绿党+自民党)。

根据政治协议,三党权力分配为:

社民党将领导内阁并执掌内政部、国防部、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事务部等。

绿党获得副总理、外交部、经济和气候部、农业部、家庭事务部等。

自民党获得财政部、交通长、司法部、教育部等。

在缺少像默克尔这样一位行事老辣,经验丰富领导人的情况下,德国联合政府将如何渡过磨合期是个问题。

这将影响到德国的疫情防控、经济恢复、社会治理等诸多内部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其外交政策,尤其是德美关系、德中关系、德俄关系、德欧关系。

从11月24日公布的联合执政协议来看,本届德国政府强调“价值观”外交,并屡屡提及涉台、涉疆、涉港、南海等问题,这不是一个友善的信号。… 阅读更多

西方媒体对清零改口意味着什么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张颐武      2021-12-06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西方主流媒体掀起“改口潮”。他们一反半年以来鼓吹“与病毒共存”、指责“清零”根本不可行的常态,承认各种防疫方法都有其理由。虽然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毕竟承认了“清零”的效果。

意大利新冠感染率大幅飙升 奥密克戎尚未普遍传播 图源 视觉中国

比如BBC的文章称,“没有完美的决策,不过是在不同‘得与失’之间做取舍”,“‘清零’和‘共存’都有好处”,“中国足够大,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可以为经济复苏提供动力”。再比如《纽约时报》的文章称,“迄今为止,‘清零’政策取得了成效”。文章还引用中国的研究,认为如果采取西方的“共存”,中国每天的新增病例会达到63万,这会让社会无法承受,也感叹奥密克戎的冲击让“清零”凸显了效力。

这些西方媒体整齐划一地改口,不再坚持与病毒“共存”是人类抗击新冠疫情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事实打脸的结果。一方面,他们本来期望与病毒“共存”后,在经济社会中能起到好的效果。但事实是,半年过去,西方国家经济还是随疫情坐着“过山车”。另一方面,中国有效控制疫情的“动态清零”措施,已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方式,成功应对了多轮疫情冲击,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阅读更多

“普莫会”让俄美印关系更加微妙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钱峰      2021-12-07

俄罗斯总统普京6日访问印度并与莫迪总理举行会谈,这让下一步俄美及印美关系走势更加微妙复杂。对俄罗斯来说,普京自疫情暴发以来首次访印,不仅体现对印度这一传统伙伴的重视,也能在与拜登二次会晤之前占据相对有利的心理优势。而对印度而言,普京的到访在新德里渴望彰显和提升大国地位的当下意义不言而喻。

普京 资料图

普京到访前后,俄印两国外长、防长还首次开启两国“2+2”会晤模式。目前,印度只与美日澳“四边机制”成员举行过“2+2”层级的会晤。两国官方和媒体甚至提前预告,此次将签署大约10项双边协议,涵盖国防、能源、空间技术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借着普京此访,俄印多少消除了此前外界对两国关系裂痕越来越大的猜疑。

近年来,印美关系持续走近日渐冲击到印俄关系,不仅让俄罗斯担忧美国意图在俄印之间打入楔子以削弱俄方战略影响力,印美军事合作升温也严重侵蚀俄罗斯对外军售的基本盘,致使俄制武器装备在印军的占比从70%下滑至50%。为此,从普京到拉夫罗夫多次流露出不满,公开劝告新德里当心“陷阱”,不要在美日澳印“四边机制”中越走越远。与此同时,外界也注意到,俄罗斯不仅与印度老对手巴基斯坦“破天荒”地签署武器供应协议,还在协商阿富汗问题的“莫斯科机制”中排除印方参与,多少有警告并给印度脸色看的意味。… 阅读更多

爱国爱港是香港民主的底色

来源:环球时报       2021-12-06

12月6日,《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出版典礼暨《粤港澳大湾区志》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6日在香港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通过视频方式发表讲话,深入阐释香港新选举制度的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公平竞争性等四大优势。这些评价,基于当前香港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参选报名积极踊跃、竞选活动热火朝天的客观现实而作出,在香港各界引发共鸣。

距离12月19日香港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的时间越来越近,候选人们正在通过比专长、比政纲、比理念、比承担、比贡献等公平竞争方式积极争取选民支持;各团体和香港市民纷纷响应,支持者甚众。这一切都说明,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发展符合香港实际的民主,塑造香港良政善治新格局,正是香港广大民众的心愿。

香港生动的民主实践已令心怀叵测的美西方一些政客无法容忍了。他们于是想起了被香港警方通缉的犯罪嫌疑人罗冠聪,邀他过几天在美方张罗的所谓“民主峰会”上发言。罗冠聪立刻心领神会,忙不迭给其“洋主子”交作业——冲着西方媒体嚷几句诋毁香港新选举制度的话,狂妄地招呼香港市民“忽略”即将举行的立法会选举。他大概唯独忘了问问自己:这样的叫嚣还有什么用吗?… 阅读更多

美国“民主峰会”:以“民主”之名糟践民主

作者:后沙    2021-12-06

12月9日-10日,白宫策划的“民主峰会”就要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了,但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国际闹剧。

在之前,没有过这样的国际“峰会”,在举办之后,美国也不会再有第二届所谓的“民主峰会”。

因为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拜登的民主党政府一时之需,美国也没将其称为“首届”或“第一届”,更没有长远计划,也没有设立大会秘书处,没有永久举办地或轮流举办方案(一百多个国家怎么轮流?),所以,绝后。

尽管看起来声势浩大,但许多国家是被拉来烧香凑人头,主办方和大多数受邀方都有难以言之的尴尬。

说它是场闹剧,因为这场“民主峰会”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动机不纯,甚至可以说是动机不良。

民主党构想这场“民主峰会”,最初动机是出于党派私利,在去年11月,当时,民主党称要在上台后举办一场全球“民主峰会”,以显示特朗普政府破坏了美国“民主”,民主党要力挽狂澜拯救美国“价值观”。

选举结束后,民主党如愿以偿获得胜利,接下来,“民主峰会”的作用从对内政治工具,变成了对外政治工具,打击目标也从特朗普的共和党阵营变成了中俄两国。… 阅读更多

“中外学者谈民主”高端对话会重磅实录

来源:朝阳少侠        2021-12-06

美国恐怕没想到,自己本想搞一个声势浩大的“民主峰会”来孤立中国,却在全球激起了一场关于“什么是民主?谁来定义民主?”的大讨论。

也难怪,美式民主什么德性,人们早已看得清清楚楚。“差等生”非要自扮“教师爷”,世界人民自然要站出来揭穿“皇帝的新装”。

2021年12月2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手清华大学中国论坛、CGTN和观察者网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仙鹤厅举办了一场“中外学者谈民主”高端对话会,邀请中外知名学界、媒体大咖和外国主流媒体代表围绕民主问题进行了一场含金量极高的思想碰撞。

 “中外学者谈民主”高端对话会现场

经主办方授权,我们特择要发布对话会部分现场实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主持人王冠(CGTN主播):

 王冠

欢迎参加“中外学者谈民主”高端对话会。李光耀先生曾说,一个政治体制的最终检验标准是要看其能否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今天的对话会邀请了几位重磅嘉宾,请他们分别就民主发表看法。… 阅读更多

胡塞武装、伊朗、俄罗斯轮流打劫美国,朝鲜坐不住了

来源:汉风网    2021-12-06

1

12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导致美国物价上涨,降低关税可能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拜登团队的精英们又开始叨叨对华关税的事情了。跟以往不同的是,耶伦这一次说了,他们正在努力降低对华关税。

 

降低对华关税还需要努力吗?只要美国停止打压华为等中国企业,中美两国关系好转,同时宣布取消额外加征的关税,不就一切都结束了吗?

 

但是,美国打压中国企业的动作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就在耶伦表态的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通过了一项法规修正案,要求在美上市中资企业披露更多信息,导致中概股集体暴跌。

 

美国一点善意都不表示,却希望得到善果,怎么可能呢?

 

耶伦现在站出来喊话,是想凭着她的红口白牙换取中国的让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没有搭理耶伦,拜登团队就不高兴了,开始攻击中国。

 … 阅读更多

奥密克戎毒株开始“发威”

来源:华山穹剑    2021-12-05

环球网消息,据美媒报道,南非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导致人类再次感染的风险是之前发现的变异毒株的三倍。也就是说,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的抗体不太顶用,奥密克戎毒株会显著增加二次感染的概率。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目前,奥密克戎毒株到底有多么可怕,还没有确定,只是从其存在的变种以及变异的数量进行推测,认为比以往发现的变异株都要严重,现在南非的研究让人们对奥密克戎毒株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起码自然产生的抗体对该毒株没有太大的作用。至于通过疫苗获得的抗体能有多大的效力,应该很快就有结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西方一些人对奥密克戎毒株还抱有一定的幻想。比如说德国卫生部长候选人就表示,奥密克戎毒株可能是“圣诞礼物”,会让新冠更快地过去。他给出的理由是,奥密克戎可能会是“良性变异”,直接将新冠病毒降低为普通流感病毒的级别,然后与之共存,就算是战胜疫情了。… 阅读更多

美国人终于回归正常了,一种最恐怖的正常!

作者:牛弹琴    2021-12-05

(一)

感觉美国人终于回归正常了,但却是一种最恐怖的正常。

一大早看到这个视频,真是看得人五味杂陈。

美国密歇根州一中学前几天发生枪击案,一名15岁的学生开枪扫射,四名学生身亡。人们昨天聚集哀悼逝者,现场有人晕倒,人们以为又发生了枪击案,吓得四散奔跑……

哪怕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场有持枪警察在巡逻,人们仍旧是惊弓之鸟。

美国人是真的怕了。

怕枪支的泛滥,怕半大的孩子拿起枪就乱干。

可怜,在最新这起校园枪击案中,15岁孩子的枪,是父母送给他的礼物;但四名正青春的孩子,生命就此黯然中止。

一个14岁,一个16岁,两个17岁。

将心比心,他们的父母将是如何的悲伤和绝望。

看到拜登也发表声明,说,“我的心与那些失去亲人,承受着难以想象悲痛的家庭同在。”

但拜登也似乎毫无办法。

记得上台两个月后,面对国内接二连三的枪击案和死亡,白宫不断降半旗志哀,拜登很感慨地说:枪支暴力在这个国家成了一种流行病,这让美国在国际上很难堪。

阅读更多

美國的父母怎麼了,送槍給15歲兒子當禮物

来源:多维新闻    2021-12-04

美國的父母怎麼了,送槍給15歲兒子當禮物

美國密西根州15歲高中生在底特律以北約60公里的牛津高中(Oxford High School)犯下校園槍擊案,造成4死7傷的慘劇。他的父母詹姆斯與珍妮佛(James and Jennifer Crumbly)因買槍給他當耶誕禮物,且在案發前忽略警訊,遭控過失殺人。兩夫婦3日皆未席線上庭訊,神隱一段時間後,於4日落網。

底特律警方發言人哈波(Rudy Harper)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警方在距離牛津高中約64公里處的一棟工業建築內發現兩人蹤影,據信屬於他們的車輛也在一條街外被發現。

兩人的代表律師史密斯(Shannon Smith)與李曼(Mariell Lehman)先前告訴法新社,兩夫婦「基於自身安全考量」,在槍擊案當晚連夜離開鎮上,但他們「有計畫要回來應訊」。

執法人員則告訴CNN,這對夫妻3日在牛津附近的1台提款機提領4000美元現金,並將手機關機,讓外界懷疑他們刻意搞失踪。… 阅读更多

印度人口:“女多男少”是政绩造假还是果真如此?

  • 潘迪(Geeta Pandey)
  • BBC 记者发自德里
Women in India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印度人口普查一直显示人口中男子比例高于女子,但官方最新对63万人调查后推算出的数据相反。

印度现在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多吗?印度一些人口专家质疑,政府发布的有关数据是官员为了表现政绩造假。

根据印度政府最近发布的最新国家家庭健康调查数据,现在印度的男女比例是每1000名男性对1020名女性。

但专家们建议,在解释数据时要谨慎。因为该项调查仅涵盖了印度这个约14亿人口国家的3亿户家庭中的约63万人。

专家们表示,只有在获得人口普查数据后,真实情况才会出现。

印度人口基金会主任穆特加对BBC指出,人口普查会调查整个国家的全部人口,因此,将提供对整体性别比例更准确的解释。

但“女多男少”的数字在印度成为头条新闻。有人说,这展现了这个国家发生的重大社会变化。在印度,对男性的偏好历来导致性别比例中倾向男多女少。

阅读更多

新冠疫情的隐忧与展望新冠疫情的隐忧与展望(下)

来源:风闻     2021-12-03

4  中国的“围堵清零”

未来我们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疫情发展的情况,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可怕的变异病毒在传播,一切都笼罩在疫情的迷雾中……

现在来看,中国从一开始就坚持彻底清零的策略真是无比正确的决策,说句难听的话,发展中国家看来基本躺平了,而西方发达国家全是一群猪队友!指望靠着它们去齐心合力携手抗击疫情,还不如指望母猪上树靠谱一点。

前段时间,所谓“与病毒共存”的呼声很高,也给中国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最近我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公布了一组电脑模拟计算结果——

如果我国不坚持“围堵清零”,选择“与病毒共存”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1、如果没有采取”围堵清零”,假设中国的发病及死亡与全球平均水平相似,则中国”围堵清零”预防了4784万人感染、95万人死亡;

2、如果没有采取”围堵清零”,假设中国的发病及死亡与金砖五国其他四国平均水平相似,则中国”围堵清零”预防了5497万人感染,114.4万人死亡;… 阅读更多

日韩掉入西方陷阱,选择与新冠病毒共存,韩国崩了,日本“神了”

来源:华山穹剑     2021-12-04

据韩国媒体报道,上月初,韩国采取了“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抗疫方式,逐渐解除防控措施,让韩国人恢复正常生活。如今一个月过去了,韩国尝到了苦果,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连续打破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纪录。整个国家的医疗系统以达到崩溃边缘,一些主要城市的ICU病房使用率都超过了9成,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95%。

韩国敢开放,是因为韩国自认为疫苗接种率比较高,有了免疫屏障。结果开放之后才明白,韩国使用的疫苗似乎没什么作用,从ICU病床的使用率就能看出,重症患者非常多。目前,韩国已经决定收紧防疫措施和入境措施,重新采取隔离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在韩国之前,已经有很多国家都“中招”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都是前车之鉴,这些国家使用的是西方疫苗,并且轻信了西方的抗疫歪理,即大部分人接种了疫苗就可以“与新冠病毒共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陷阱,西方要“与新冠病毒共存”并没有什么依据,只是把放弃抗疫说得委婉一些罢了。… 阅读更多

里面注射,外面扫射?

来源:华山穹剑     2021-12-04

观察者网消息,继今年10月美国罗德岛州宣布即将开设全美首个毒品安全注射中心,和拜登于上月中旬宣布将会投入40亿美元处理社会人员吸食毒品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扩大针对药物使用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服务后,全美首家官方授权的药物过量预防中心已于近日悄然在纽约市开张,纽约卫生局还特地在社交媒体上为其发声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道称,纽约市此次共授权开放了两个“药物过量预防中心”服务网点,旨在为吸毒成瘾者提供干净的针头、医疗护理、成瘾治疗和社会服务。看起来不论是在效果上还是在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上都好处颇多的“官办大烟馆”一经“开业”,就引来了诸多政客为其背书、站台。

据悉,首先出场的是纽约市长白思豪,他在“开业”当天隆重宣布,纽约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开设官方授权毒品注射点的城市。同时还无比自豪地表示,此举不仅有利于缓解和应对纽约街头因吸食毒品过量导致的死亡人数激增的趋势,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阿片类药物危机。… 阅读更多

有美企在中国“闷声发大财”?

2021年12月02日        环球网

外交部副部长谢锋的话,耐人寻味

北京“警告”在华开展业务的美企:“你们不可能‘闷声发大财’。”

英国卫报今天以这样一个标题,报道了中方与美国工商界人士刚刚进行的一场视频交流。

标题中的“警告”、“不可能”,报道中还用了“威胁”一词,描绘出一个咄咄逼人的中国,“逼迫美国工商界游说美方收敛反华举措”。

这与实际情况存在不小的反差,根本不存在“警告”,“威胁”,还有什么“逼迫”。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那场交流中的发言,早已公开发布,整个现场气氛是坦诚友好的。中方“希望”美企为中美关系止损企稳仗义执言,在场美国商界人士也都认同经贸问题不应政治化。

西方舆论在报道中国时夸大其词甚至歪曲抹黑,都是常有的事。但谢锋当天说了那么多话,独独一个“闷声发大财”,被卫报捕捉到了,并做了发挥,这并非是偶然的,有颇多耐人寻味之处。

坦率地说,在这一轮中美关系的恶化中,美国工商界发挥出的正面作用是令人失望的,没有像它们曾经表现得那样,实际上阻止了华盛顿对中国的非理性打压。… 阅读更多

新冠疫情的隐忧与展望(上)

作者:花猫哥哥      2021-12-03

1  奥密克戎变异病毒

最近,南非率先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引发了全球的恐慌,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时间将这个变异病毒带来的风险定义为“关切变异株”。

 

500

 

奥密克戎毒株

“奥密克戎”很可能是艾滋病毒与新冠病毒结合产生的变异病毒。

艾滋病毒的特点就是免疫逃逸以及对免疫系统的攻击,让人体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免疫能力——也就是说,艾滋病毒不但能逃脱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而且还能反过来大肆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疫苗的原理就是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杀死病毒,但是因为艾滋病毒具有免疫逃逸并且攻击免疫系统的特点,所以人类至今也无法研制出能够防御艾滋病毒的疫苗。

而新冠病毒的特点则是高传播性(通过空气与气沫传播)以及较高致病率。

这两个病毒结合起来产生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也就同时兼具了艾滋病毒与新冠病毒的特征——高传播力以及免疫逃逸能力。

简单地说,这个“奥密克戎”很可能就是一个加持了艾滋病毒免疫逃逸技能的加强版的德尔塔病毒!… 阅读更多

西方在悄悄辩论,是不是要学习中国抗疫好榜样!

作者:牛弹琴    2021-12-03

西方在悄悄辩论,是不是要学习中国抗疫好榜样。

首先,这是我个人的观察。之所以说是悄悄,确实还没有上升到公开、大张旗鼓的层面。

道理也很简单,学习中国好榜样,本身就是西方一个敏感问题,能够勇敢站出来的,毕竟还是少数中的少数。

其次,迹象也是有的,至少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面,西方主流媒体的“羡慕”。

确实有些羡慕。

比如,我看到,不少西方媒体,转发了彭博社前两天的一篇文章,《时代》周刊网站转发时的,标题已改为:全球抓紧控制奥密克戎,是不是证明中国新冠清零方法更好?(Does the Global Scramble to Contain Omicron Show that China’s COVID Zero Approach is Simply Better?)

很有意思的是,文章第一句话就是:“在新的奥密克戎变种出现后,各国这个星期争先恐后地实施边境和旅行限制。在中国,一切照旧。”

请注意,尤其是这后面一句:… 阅读更多

恭喜啦!美国首个“吸毒点”在纽约提前开张

作者:后沙     2021-12-03

为了成为美国首个设立”吸毒点“的行政机构,各州各市都在暗中较劲,力争成为模范标兵,原计划在明年1月1日开张”毒品注射中心“的罗德岛州这次被纽约抢了头香,心痛不已。

500

11月30日,下个月即将卸任的纽约市长白思豪急毒虫之所急,创下了一份美国史上“无与伦比”的政绩——设立美国历史上首个官方“吸毒点”(Overdose Prevention Center,OPC)

12月1日“吸毒点”一开张,就有大批毒虫慕名而来,给白思豪及纽约市政府捧场。

老毒虫麦克说,“感谢《纽约时报》为我们呐喊,感谢白思豪为我们着想……”说着说着,老麦克激动得抽搐倒地。

女毒虫玛丽兴奋地说,“感谢拜登,感谢哈里斯,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玛丽一边说,一边眼泪、鼻涕流个不停。

据《纽约时报》30日报道,纽约市本次开放的两个注射点分别位于曼哈顿东哈莱姆和华盛顿高地附近,已得到市政府正式批准,开始运营。… 阅读更多

32国正式结束对华普惠制

【环球时报记者 达乔 倪浩 任重】从12月1日起,中国输往欧盟成员国、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乌克兰和列支敦士登等32个国家的出口商品,不再享受这些国家的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据专家介绍,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先后有40个国家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普惠制对中国的外贸增长、产业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仍然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的只剩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3国。“中国可以说是以优异的成绩从普惠制‘毕业’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对《亚洲时报》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靠的是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中国的出口企业早已摆脱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普惠制不是永恒的”,他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出了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条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即将进入“创新发展新格局”。

32国正式结束对华普惠制

中国海关总署网站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12月1日起,对输往欧盟成员国、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乌克兰、列支敦士登等32个已不再给予中国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国家的货物,海关不再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香港《亚洲时报》称,这标志着“普惠制的明确结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对《亚洲时报》说,在过去几年中,这32个国家中其实已经有一些停止向中国提供普惠制贸易特权,但中国海关只是为了方便起见,继续向出口商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

阅读更多

重大变革已经开始,将改变我们所有人!

作者:牛弹琴   2021-12-02 

(一)

一项重大变革已经开始,坦率地说,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改变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今天早上读李彦宏的新著《智能交通》,更坚定了我的判断,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影响人类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

我总觉得,这还真不是夸大。

今天我们的生活,很多人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交通。譬如在北京,拥堵是家常便饭,我工作地点城市偏西,曾经有一次朋友来北京,一定要在东边吃饭,我开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都到了结账的时间了……

有没有破解的办法呢?

修建更多条道路?

部署更多交通警察?

更激进的单双日限行?

显然,这都不是解决之道,甚至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引发了更大的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办法总比困难多。最好的办法,就是智能交通。

所谓智能交通,是从自动驾驶出发,基于聪明的车和智能的路,然后车路协同,把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到交通领域。

在李彦宏看来,这一重大变革,可至少解决三个问题。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