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骨灰回国掀争议:为什么害怕已死之人?

2013年9月16日,前马共总书记陈平在泰国逝世,留下无法回到祖国马来西亚的终生遗憾。6年后,他的骨灰被带回大马,完成其“生于斯,死于斯”心愿,但却也因此掀起争议。陈平的骨灰在9月中低调运回马来西亚,负责处理陈平骨灰小组人员在时隔两个月后宣布这项消息,触动反对人士的神经线,引起轩然大波。

这样的情况令历史学者庄仁杰不禁直言,一位往生者已经无法有威胁作用,不理解为何仍成为课题。

“一个死去的人基本上你怕什么?又不是放在什么国家的基地,只是放回家乡安放,一个很小的事情而已。”

庄仁杰也是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他接受《透视大马》电访指出,他可以理解政治人物所说,此举(陈平骨灰回国)对不起一些在马共战争中牺牲的人。

“那我倒建议可以模仿越南和美国在战争后,举办双边会谈,了解为什么会演变成一个激烈课题。简答来说,就是把历史摊开来讲。”

“与其回避,不如鼓励大家去研究,以开放态度让大家谈论,到底那个时候的国家经历了什么东西。”

他认为,历史很多东西可以谈论,无论是政府或民间都应该正视这段历史。

“513、茅草行动,就是政府不愿意去看,也阻止很多人去看,所以造成很多问题因此而产生,也制造很多政治筹码给那些人用。”

历史学者陈亚才认同庄仁杰所言。他批评,再度炒作马共威胁和伤痕,根本没意义。

他指出,回顾历史,陈平要回国这件事从他还未过世到过世,一直成为争议,尤其是对马来军人。

“华社反应和马来社会其实相当不一样,不一样原因就是,当然陈平是马来亚共产党。过去从早期抗日的时候,因为枪口对外,马共是合法,但日本投降后,马共转向枪口对准殖民地,也要把英国人赶走,所以变成一个非法的政党。”

“在紧急状态时期,即1948-1960年马共强调武装斗争,所以从独立前一直到独立后,从政府军警介入,一直跟马共作战,然后在这方面牺牲了一些人。所以在整个宣传或教科书里面,马共都被标签为叛国者、恐怖组织、暴力组织,长期宣传之下,陈平更被描绘成洪水猛兽。”

他说,但毕竟陈平已往生,骨灰撒在原本生活的地方,从民俗角度来看,这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

“问题在于,政府长期妖魔化马共领袖,所以在某个程度上,这个事情重新引起争论,包括过去和陈平交锋军人家属的不愉快感受,是可以理解,但是不需要夸大处理。”

他称,尤其在1989年,马来西亚、泰国和马共签署《合艾和平协议》后,如今的马共已经不构成威胁,无需把它视为紧急状态时期的马共看待。

他提及,在马来社会中有一人的言论具有代表性,就是前警察总长拉欣诺。

“当年他有份参与和交涉这项协议,如今他却赞同陈平骨灰回国,就是不想把过去的历史继续纠缠我们这一代。”

此外,针对前首相纳吉抨击希盟政府允许批准陈平骨灰回国,让种族关系陷入紧张,陈亚才则认为,当时马来亚共产党成员里面虽然华人占据大多数,但当中也有马来人。

“政府后期是接受马共回到马来亚,也就是从泰国和中国回到马来亚。为什么马来人,而且是活着的人,政府允许他们回到马来亚?为什么一个华人就会引起种族紧张呢?到底我们是担心那个人,还是那个思想呢?”

他也希望民众能全面看待马共历史,包括马共的功过。

“马共成立于1930年代,不久后日本侵占马来亚,当时对抗日本的侵略扮演重要角色,也发挥过重要角色,所以抗日这方面作出明确贡献。”

“不过后来,他要反英殖民政府,马共认为,英殖民政府也是外来政权,通过武装把英殖民政府赶出去。武装尝试要推翻当时的联盟政府,这是政权斗争,这样客观事实我们也必须接受。”

因此他提醒:“我们不能够单一化来看马共,马共在不同阶段扮演者不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