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门”对欧美关系影响有多大

•张耀•

自今年6月以来,“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近日,该丑闻再度升级,欧洲各国发现即便自己身为美国最重要的盟国和伙伴,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的几乎所有信息,包括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工具等无不处于美国的监控之下。那么,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美欧关系会不会因此恶化?本版编辑请专家作详细解读。

1同样监听盟国伙伴反映美国霸权心态

问:作为盟国,美国为何要长期监控欧洲?

答:按照西方媒体已经披露的信息,美国对欧洲盟国的监听覆盖之广,监听程度之深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欧洲大国德国的政治体系遭到了美国的全面监控,坐落在柏林市中心勃兰登堡门附近的美国大使馆周围分布着德国国会大厦、默克尔的总理官邸以及联邦德国的政治中心——联邦政府工作区,大使馆楼顶安装着被称为“白盒子”的巨大监听设备,德国政界的几乎所有电子信息,包括默克尔总理的私人电话全部处在美国的监控之下。

另一个欧洲大国法国同样遭受了“特殊待遇”,美国国安局的一代号“美国-985D”的监控项目,自动对法国国内某些电话号码的通话进行录音,记录某些手机短信息,不仅把恐怖活动嫌疑人列为监控目标,而且针对一些法国商界、政界头面人物。法国主要日报《世界报》披露,去年12月10日至今年1月8日,美国国安局在30天时间内对法国公民7030万次电话通话进行录音,其中2012年12月24日和1月7日两天达到高峰,每天达700万次。这意味着,法国上至高官巨贾,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每天、几乎每人都是美国窃听的对象。

除了法德两个欧洲大国外,大量其他的欧洲国家都未能从美国的监听名单中免除,前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曾发现自己在阳台上与国内人士的通话也被完全泄露。即便如奥地利这样的与世无争的中立小国也处于美国的监听之下,据悉,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维也纳运行着一个监听站,而32%的奥地利人相信,自己的电话通话曾经被监听过。据英国《卫报》透露,大约有3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的电子通讯信息遭到了美国的监听。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对被认为对本国形成威胁的敌对国家或者组织进行情报监控通常能够被理解,至少从逻辑上有合理原因,但美国为什么要对欧洲这些盟国和伙伴进行大规模的监听呢?其实这反映了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全球霸权心态。对于一个全球霸权而言,为确保自己的利益和控制能力,它认为必须对所有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敌人的信息当然需要监控,这关系到能否保证美国的安全。盟国和伙伴的信息同样需要监控,因为这可以了解盟国和伙伴的想法和需求,对美国政策的态度,以及他们和美国的敌人或者美国的竞争对手的联系情况等。所有这些信息都被认为对于美国战略和政策的制定、美国掌控和盟国的关系等是必须的。

2欧洲官方反应激烈拟定制度防止窃听

问:“窃听门”曝光后,欧洲国家的反应如何?

答:“窃听门”事件在欧洲再度爆发,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应。欧洲官方和舆论认为美国对欧洲盟国大规模的监听不仅冲击了官方之间的互信关系,而且对欧洲国家的公民权利形成了巨大挑战,因而纷纷表示不满并要求美国做出相关解释。

对于一些受到美国监听项目重点“关照”的欧洲国家,其官方反应更为激烈。德国司法部长劳伊特豪瑟-施纳伦博格已致信美国司法部,要求说明是否有德国公民成为美国窃听目标。德国政府还召见美国驻德大使约翰•埃默森,据西方媒体披露,这位今年8月刚刚上任的美国外交官“被狠剋了一顿”。德国还紧急派出安全部门官员与美国官员在华盛顿“秘密”会面,试图缓解由监听丑闻引发的两国关系紧张局面。德国还曾经派出了直升机对美国驻德国大使馆进行“扫描”。对大使馆的热成像扫描证实,大使馆屋顶温度明显高于建筑物其他区域,表明的确存在较大功率的电子设备。

除了欧洲各国政府和媒体层面的不满和抗议之外,欧洲国家也开始准备在多边场合就制度上防止这种大规模电子监控进行努力和尝试。法国等国表示将推动保护欧盟数据安全的法案。德国也准备和同样饱受美国监听之痛的拉美大国巴西牵头起草一项联合国大会决议,以保障各国民众的网络隐私权。

3美欧互信受到冲击不会撼动合作基础

问:“窃听门”持续发酵,欧洲会不会因此远离美国?对美欧关系有无现实和长远的影响?

答:欧洲“窃听门”丑闻爆发以来,欧洲民众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和愤怒。

从近期看,美欧关系的气氛显然遇到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双方互信关系受到了冲击。

二战后,欧洲作为美国的主要盟国和伙伴,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支持了美国。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在全球开展反恐战争,欧洲基本是持配合和支持态度的。当时美国以反恐为由,对全球加强的信息监控,包括对欧洲国家的信息监控,据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透露,事实上当时欧洲各国首脑明知美国的信息监控对欧洲民众的公民权利和各国国家利益都有一定伤害,但出于维护美欧关系和反恐合作需要,欧洲各国对此几乎忍让了十年之久。但此次“窃听门”事件表明美国对于欧洲盟国的配合和忍让并不以为然,而是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依然不断扩大对欧洲盟国的监听范围和深度,使得欧洲国家认为美国对其盟国并没有充分信任,也不在乎自己盟国的感受。

在国内民众的情绪和舆论的推动下,欧洲政府在近期内必然会对美国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涉,使得美欧关系近期内会纠结于此一问题,在其他双边问题上的合作和磋商难以顺利进行。

从长期看,笔者以为此次“窃听门”事件不足以对美欧关系形成根本冲击从而撼动美欧关系的基础。美欧双边关系的基础并不仅仅依赖于双方的互信,而是依赖于双方的战略利益、共同价值观、历史和宗教文化传统、共同的安全和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仅仅一个问题的冲突是不足以根本改变美欧关系大局的。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某些问题上美欧双方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比如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但在问题淡化以后美欧双方还是能够修复其盟友关系的。

即便从情报问题本身而言,事实上美欧各国情报系统间的合作也是非常密切的,由于技术、资源等因素,欧洲各国收集情报的能力远远不如美国的情报系统。在很多问题,包括欧洲各国自身的关切问题上,欧洲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美国情报的帮助,因此仅仅因为美国情报系统的过度行为而导致美欧双方分道扬镳是难以设想的。

4美欧力求平息风波制定新的行为规则

问:这一风波最后会如何收场?

答:目前,这场“窃听门”事件还在沸沸扬扬,但总体上而言,双方官方和民间都并没有情绪激愤,准备彻底追究。从趋势上看,美欧都希望能够在双方保持体面的情况下逐渐结束这场纠纷并寻找出新的游戏规则。

从欧洲方面而言,其实欧洲国家都知道,以美国这样的国家心态,是绝对不可能放弃对全世界的信息监控的,美国对所有它关心的领域尽可能全覆盖的信息收集是必然的。这次风波之所以闹得如此之大,是欧洲国家没有想到美国对自己的盟国的监控居然达到如此规模,上至国家首脑下至平民百姓居然无一漏网,尤其是对各国首脑长期的信息监听包括其私人生活信息的监控,使得欧洲国家的自尊心受到巨大冲击。但是欧洲国家也并不指望美国会放弃其既有政策,而只是希望美国对其过往行为作出解释,并对今后的行为作出一番规范。其实也是一种希望得到盟主安抚的心态。比如德国国防部长托马斯•德迈齐埃一方面认为:“(监听事件)显然破坏了信任”,但同时也希望美欧“应该恢复信任”,“这需要依靠双方达成一致”。从美国方面而言,一方面其超级大国的霸权心态决定了其认为自己有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全面监控,包括自己盟友的情况乃至欧洲领导人的私生活信息。另一方面,美国方面还觉得欧洲国家作为盟友不太理解自己作为盟主的苦心,不领情,美国的全方位信息监控自然也对欧洲国家担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信息收集。一些美国政界人物甚至认为美国的监控行动维护欧洲的安全,欧洲人应该心怀感激。

鉴于双方的上述心态,很难说双方会在此问题上持续不断地争吵下去,而是会寻找尽快摆脱危机的路径,平息事态。现在美国政府方面也在试图安抚欧洲盟友,奥巴马在不断做出解释,国务卿克里在访问欧洲时也表示美国的行为有点过分了。美国方面也放风出来说今后美国将不再监视欧洲领导人个人信息,而且美国也准备和这次事件中最大的不满方德国签署有关互不监听的协议。欧洲各国在美国政府作出一定的姿态,放低身段进行一番公共外交后估计也会就坡下驴。今后双方会把这一问题导入双方情报系统如何进行有效合作,制定新的行为规则的轨道上去。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1月7日《新民晚报》)

链接一:美国“监听门”:欧洲为什么愤怒

•于海洋•

“监听门”事件本来不该是如此情形:通行多年的情报法则如事先设定好的剧本,美欧各国领导人一直一方面向国民宣讲情报合作对捍卫跨大西洋的自由民主联盟的价值,一方面私下里紧守门户然后看看能不能找到空子伺机互入敌营。

但5个月前一个叫斯诺登的理想主义“黑客”借助舆论的推波助澜,几十年秩序井然的情报王国转眼间变成了一场闹剧。

闹剧在近期突然又升温,有了新的戏剧性发展。美国情报部门被曝监控了35位外国政要的私人电话后,而凡已经被点名的无一例外的表达了“愤怒”、“惊讶”和“谴责”;可最具讽刺意味的,却是10月30日美德代表因此在白宫达成了一项互不监听“工业情报”的协定。

“互不”两字暴露了情报双方的面目。难道一直以受害人形象出现的德国,也对美国搞监听?而所谓“工业情报监听”,似乎指的是对企业家的监听而非对普通公民和领导人?

协定背后的真相,变得更耐人寻味。

夸张的愤怒

即使无法对整件事情做出全面的还原,仍显而易见,包括德国、法国领导人在内的欧洲盟友们对美国“监听”的反应,与常情常理是相悖的。

以德国为例,很多传媒在报道德国对监听门反应的时候,都把总理默克尔还有议员史卓贝勒、社民党国会党团主席欧普曼混为一谈了。斯诺登在赴俄罗斯政治避难前就已经向外界公布了美国对国土以外展开广泛监控的消息,从7月到10月这么长的时间,无论德国总理还是德同情报部门,却都对此无动于衷;直到10月24日《卫报》点了德国和默克尔的名字,德国总理才“恍然大悟”地表示惊讶和愤怒。但除了要求美国做出解释外,德国政府和情报机关并无进一步反应。

在德国,唯一想到去寻找“信息源”,探寻究竟的竟然是绿党议员史卓贝勒,此人主动飞到了俄罗斯与斯诺登见面,并提出希望他能赴德国国会作证。而支持他这一提议的,是社民党国会党团主席欧普曼丁和左派党党魁奎西吉。在整个事件中,刚在大选中获得胜利、同时应该对德国公民信息安全承担第一责任的保守党及其领袖默克尔竟然完全置身事外,同时,德国还以法律和外交考虑为由阻止斯诺登来德。

在结束不久的德国大选中,社民党是默克尔大选中的最大对头,而绿党则刚刚拒绝了保守党联合组阁的邀请。这些中左政党和默克尔作对已久,此次却替总理出头,还要越俎代庖替名震欧洲的德国联邦情报局进行调查,这事出何由?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了法国。法西两国外交部门因为美国安全部门在其境内监听,引发民愤的问题已经数次在公开场合向美国发难。但是最该表态的情报部门却自始至终保持沉默。这可不是曾被美国人评价为“过于无法无天”的法国“国内情报总局”的一贯作风。

直到看到指责声浪太大,“监听门”的主角美国同安局(NSA)不得不通过《华尔街日报》向外发话,所谓监控其实“是西班牙和法同情报机构在实施监听,并与美国国安局共享相关数据”。能言善辩的法国媒体就此沉默,开始把矛头集中于监听法国领导人一事上,不提其他。

斯诺登的“威胁”,在于他还未完全公布所掌握的材料,而且谁也不知道他是否会继续公布。这种情况下,如果欧洲各国领导人们不为自己的愤怒打出些“提前量”,一旦有新的信息爆出,政治家们与美国合谋的帽子就更难摘掉了。

即便如此,领导人们的愤怒也显得文不对题。欧洲政治家们用各种尖锐的言辞抨击美国(包括“独裁式民主政治”、“欧洲要独立之类”),但是他们从未说清楚,他们为了防范美国的监听行为究竟做了什么,他们未来准备做什么,国家的情报预算花在了什么地方,最后,他们甚至以和美国同样的理由“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拒绝公开欧盟情报合作的内容。

那些被政客们高呼的“民众基本权利”如此虚幻,而欧洲各国的情报预算却如此真实。在这个看不见规则差异的领域里,欧洲的愤怒显得如此缺乏底气,而且得过且过。

无止无休的交战

情报学中有一个常识叫做“情报的力度与交往的密度成正比”:国家对情报的需要与友谊或仇恨都无关,只和特定时期的具体需要有关。互动存在,情报就有必要;交往越多,情报的需要就越频繁。探讨谁更高尚谁更卑鄙从来不是情报学的专长,如何做到和如何“回报”才是情报人员的主业。如果说情报行业的历史经验能够告诉我们什么的话,那就是你可以做任何事,只要你做得到。

回顾冷战以后欧美盟友间的明争暗斗,就会知道所谓的“互不监听”协议是多么无稽可笑。

从那些有据可查的案例中,各国情报机关的行事风格大概可以管中窥豹了。以此次情绪激烈的法国政府为例,美法两国情报机关斗法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且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勒鲁瓦主政秘密行动分局第七处时,与美国同行的大打出手。就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双方的拳来脚往也不时见诸报端。

希拉克政府时期,公务改革事务部次长哈韦尔•普拉尼奥尔就曾在1992年时被美国特工玛丽•安•鲍姆加特纳拉下水,泄露了大量关于政府世贸谈判立场的情报。就在他以为自己前程尽毁的时候,法国反间谍局局长雷蒙德•纳哈特亲自出马,找他谈话并把他发展成双面间谍。最后,普拉尼奥尔在情报部门的帮助下,不但反手把美国在法美世贸谈判中的底牌弄到手,还顺带把美国驻巴黎的情报网连根拔起,五名美国间谍头目被驱逐出境。

普拉尼奥尔之后仕途得意,双面间谍之事从未成为其前程的羁绊。要说起来,法国谍报人员曾因偷窃波音公司机密信息被逮捕,之后还是靠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求情,才没被审判,而驱逐回国的。

至于此次以受害人身份出现的德国,在监听和搞情报方面同样战绩累累。2003年巴基斯坦“核弹之父”卡迪尔•汗贩卖核情报一案,就是德国情报部门“搂草打兔子”顺道揭出来的。但是德国从未就为什么对反恐战友巴基斯坦的重要人物搞情报,做过合理的解释。

而德国情报部门的所作所为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小动作更复杂得多。2008年4月德国《明镜周刊》揭露了自2006年6月起,德国联邦情报局特工便开始利用间谍软件监视阿富汗商业及工业部的丑闻。德国和阿富汗可是盟国,而且监督行动与反恐等问题无关,却与德国的投资计划有关。最后狼狈的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不得不公开向阿富汗道歉,但却从未公布过调查结果。

最有趣的是,此次对美国监听“毫无知觉”的德国国内安全局,在9月6日竟言之凿凿地说,对德国的监听和网络攻击主要是来自“中俄”,美国连提都没提。他们的掩饰不是对美国同行充满感情,只是担心大家底子都不干净,揭出来两败俱伤而已。

至于“监听门”的主角美国,按照斯诺登曝光的资料,2013年情报预算总额达到526亿美元之巨,占到美国GDP的1%,可这样的巨资在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R•克莱珀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526亿只用来监控恐怖主义,岂不是天大的浪费?斯诺登曝光的资料中就显示,美国大量的监控目标根本就是经济和技术领域的。而且不止是法德等盟国,就连和美国合作开发棱镜计划重要工具Stuxnet(超级工厂病毒)的以色列,也被美国列为和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古巴同级别的“战略性聚焦”目标。

以色列既然深度参与到棱镜计划的技术保障部分,对此不可能一无所知。但即便“监听门”曝光,以色列仍是淡然处之,与法德等国表现截然不同。这大概与摩萨德(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在美国搞情报太出名,加上本国百姓长处危局之中心理承受力较强有关。

受惩罚的应是企业大佬

各国情报部门之间互斗互相窥视,不会是朋友,但绝对是休戚与共的伙伴。任何试图对秘密世界立法立矩的举动,要动的都不只是美国情报机关的蛋糕,而是对这些习惯于窥视隐私并依此牟利的权力机关的共同挑战。

NSA的监听无所谓超越底线问题,当年法国第七处还因窃取了在巴黎开会的美国国务卿乔治•鲍尔皮包内的文件和衣服口袋中的手稿,而得到戴高乐半公开嘉奖。而美国的监听技术水平很可能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偷偷超出了欧洲同行的视线之外,这也许才是默克尔和奥朗德愤怒的理由。

所谓的“监听门”并未超越情报界的传统和惯例,这就是整个事件最可能的真相。

奥巴马的尴尬,无非是一个曾经被所有欧洲盟友奉为老朋友的人,最终被证明喜欢“听门角”;而包括NSA在内的美国情报部门仍会继续和欧洲同行们搞资源共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人需要受罚,从长期看最可能受到影响的就是那些与情报部门搞合作的跨国公司们。

美国情报机关和大型跨国企业沆瀣一气早已不稀奇的新闻,曾先后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中情局担任局长的海登,就曾经毫不隐晦地表示:“一家公司不只依法行事,而且所做的事有利维护国家的安全;而我如果是机构的主管,我会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个合作伙伴表示感谢。”

而这些大企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情报机关的合作者,这些公司又要求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却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按照一些前情报官和企业主管的说法,那些大型跨国企业要考虑到在他国经营的风险,因此不会直接参用“留后门”等方式配合国家情报机关。

CIA惯用的手段是成立第三方贸易公司,指令美国企业把设备卖给他们,然后在设备里做手脚,最后再卖给他们想获得情报的对象。前参谋长联席会议情报人员乔•哈丁就曾经透露,被甲骨文公司收购的太阳公司就曾经受美国情报部门要求,对出售给亚洲某国的电脑处理器进行改装,装入间谍软件。但这种做法今天已经站不住脚,一方面那些大型跨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其大宗交易行为对第三方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小;另一方面随着这些大企业跨国经营的深入,他们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挑战会越来越棘手,没有对方国家的政治保护,他们是无法获得稳定的利润预期的。

斯诺登所曝光的文件中,也已揭露了许多大型公司与情报机构的密切关系。包括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等九大企业在内的几千家企业不仅建设了“棱镜”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甚至直接参与到许多具体项目当中。

2011和2013财年,国家安全局分别支付了3.94亿和2.78亿美元给这些商业公司,国内和国际监听甚至已经成为了这些大公司的一门业务。

而另一份被媒体曝光的“梯队”项目,则揭露了美国情报部门两次直接插手国际投标业务,以保证美国企业打败欧洲对手。

CIA对经济界的渗透已经到了直接投资高科技企业和进行人员渗透互换的程度。著名的圣骑士资本集团,其公司业务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投资那些为NSA及美国其他情报机构提供高科技解决方案的创业企业。而In-Q-Tel风险投资公司,则干脆由美国CIA(中央情报局)出资建立。网络电话服务商Skype被曝光设立了一个名为“象棋项目”的秘密项目,旨在探究如何从法律和技术层面使得Skype通话可随时被美国情报机构和执法官员调用。而Facebook前首席安全官马克斯•凯利2010年从公司离职则干脆直接加盟了美国国家安全局。

这样密切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共享关系,到最后发展成彼此一个电话就可以实现合作的地步,所谓跨国资本不威胁投资目的国家利益的说法就很难站住脚了。

情报机关和跨国资本行规不一,如果说前者的窥探行为理所当然,那么后者罔顾投资目的国的利益,而搞情报工作则完全不应该获得谅解。

国际电信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市场价值在30万亿美元以上的巨大市场,放任那些与美国情报机关合二为一的跨国商业巨头们介入各国市场,是对本国情报与信息安全的最大失职。重新审视敏感领域的投资规则,强化忠诚的本国资本在敏感重要市场的市场份额,才是“监听门”可能造成的最大成果。

2011年,古巴发现美国国际开发署承包商阿兰•格罗斯偷偷建立一个“不受古巴当局控制的通讯系统”,而对其执行15年监禁处罚,此案例已经释放了一个信号,如今欧洲各国是否会出台新的措施将会成为另一个转折点。情报官们可以躲藏在豁免权之后,那些企业大佬们将是最可能被惩罚的对象。显然,那些最先考虑重建敏感市场安全规章的国家,才是这场闹剧中最清醒的玩家。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1月11日《中国新闻周刊》》

链接二:美欧盟友关系将遭受更大打击

•于露•

综合英国《金融时报》、路透社等媒体报道,近期,美国国家安全局被曝监听欧洲多国政府,并收集这些国家的大量电话通讯数据。欧洲政治分析人士认为,美欧盟友关系原本已经有所动摇,随着监听丑闻的蔓延,双方关系或将遭受更大打击。

监听丑闻对美欧关系造成的损害显然“十分严重”。德国总理默克尔遭到美国监听的消息,在德国引起了公愤。法国政府也因法国的电话遭到美国的大规模监听而提出抗议。近日,欧盟司法专员雷丁表示,奥巴马政府对监听丑闻的回应表明,欧洲没有被美国视为合作伙伴,而是变成了“美国的威胁”。雷丁警告称,监听丑闻在美国和欧盟之间“播下了不和的种子”,可能将使奥巴马政府为巩固美欧盟友关系作出的努力化为泡影,其中首先将遭到冲击的就是欧盟-美国贸易协定;如果美国政府不能改变对于欧洲的态度,可能会令美欧贸易谈判流产。

有分析人士指出,监听丑闻曝光前,欧盟一美国贸易谈判的进展就不顺利;美国和欧盟在商谈《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时,似乎都在“自说自话”。欧洲难以接受美国的新战略和新政策,美国则怀疑,自顾不暇的欧洲恐怕无法帮助美国抑制亚洲新兴国家的崛起。

监听丑闻曝光后,原本支持欧盟-美国贸易协定的欧盟官员,纷纷表达对美国的质疑。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委员巴尼耶称,美国政府必须对监听行为进行“彻底的解释”,否则美欧贸易协定及其他跨大西洋合作项目都将受到影响。有美国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对于监听丑闻的愤怒情绪,将成为谷歌、Facebook等美国企业深入欧洲市场的极大阻碍;今后,大量美国企业可能会因为政府的监听行为而在欧洲遭遇经济损失。‘

实际上,美欧的盟友关系早已出现裂痕。当奥巴马政府宣布取消针对叙利亚的空袭行动时,法国政府就感觉“下不了台”。法国总统奥朗德原本准备命令法国部队对叙利亚展开行动,以“配合美国”。但是,奥巴马临时改变了主意,令奥朗德非常尴尬。其实,当时连奥巴马的一些助手也惊讶于美国总统的变卦。

欧洲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是一个“盛气凌人的超级大国”,尽管它是欧盟的盟友,但可能正在对欧洲“失去兴趣”。虽然欧洲不想受到美国的摆布,但它同时希望美国代表欧洲去“维护世界安全”。然而,奥巴马在表面上发表了很多关于共同价值观和多边主义的“动听言论”,但美国政府其实只顾及自身的利益,只想在“适合自己的时候”扮演“全球警察”的角色。

欧洲分析人士表示,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互间的信任和尊重,一旦失去这一基础,就可能难以修复。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欧洲,原本就对未来深感不安,而美国的“自私行为”进一步加深了欧盟对美国的不信任。今后,美国在欧洲的外交和商业利益都可能因此蒙受损失,美欧关系也将愈加摇摇欲坠。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95期,摘自2013年11月7日—13日《上海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