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吁“去美国化”触动美神经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10月14日报道】题:中国心忧美国财政危机,敦促建立“去美国化的世界”

中国对华盛顿的财政僵局威胁全球经济感到心烦意乱,呼吁应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并建立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

中国还呼吁结束美国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产生的“恶性僵持状态”,并结束政府部分关闭的状态,称世界需要另一种储备货币,如此各国可以自保,“免受美国日益加剧的国内政治动荡波及”。

大多数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是美元,因为美元被视为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约拥有1.3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中国担心美国没能提高债务上限会对其持有的美国国债产生影响。

随着17日这一提高16.7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最后期限逼近,在华盛顿政治人士仍远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中国国家通讯社13日发表了一篇言辞犀利的评论,批评美国领导层。

新华社在英文评论中说:“既然美国两党的政治人士仍在白宫和国会之间摇摆不定,没有达成可行的协议,让他们自我吹嘘的政体恢复常态,也许现在对迷惑混乱的世界而言是好时机,开始考虑建立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

中国的担忧得到了全球经济官员的响应,他们担心美国没能提高债务上限将产生的影响,这可能引发有史以来联邦政府首次广泛地拖欠债务。

在就伊拉克战争和全球的军事活动抨击美国的同时,该文将其主要火力对准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

新华社呼吁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其重要利益都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得到尊重和保护”。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15日报道】题:美国陷债务僵局 中国呼吁“去美国化”

美国的财政僵局令全球市场受到冲击。随着达成债务协议(可避免极具破坏性的美国政府违约)的最终期限临近,市场不安情绪升温。

现在市场需要考虑另外一个令人不悦的消息,比评级下调更令人担忧,比政府自动减支的影响更大,那就是新华社呼吁世界“去美国化”的评论文章。

新华社称,尽管美国努力就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观念性分歧达成妥协,但政治僵局仍然持续,这意味着取代“美式和平”的时机已经到来。

报道指出,剔除言语中的夸张语气,这篇评论或许还有很多同情的成分在里面。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15日报道】在距美国债务违约最后期限只有几天之际,中国13日表达了对美国政府关门的沮丧,称是时候考虑建立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秩序了。

报道认为,新华社的这篇评论可能会令华盛顿许多人感到吃惊,但是中国的沮丧之情凸显出关键的一点:虽然中国希望将其外汇储备多元化,但是中国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需要还在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只要美国的国债能促进中国的增长和稳定,中美两国间的密切关系就将继续下去。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0月14日报道】随着美国可能出现拖欠债务的时间流逝,华盛顿的政治僵局令中国失望,担忧日益增加。中国仍是美国政府债务的最大持有者。

据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一篇措辞强硬的评论,此次危机表明,中国及世界其余国家和地区应该开始“去美国化”。

不过,报道指出,中国金融界的反应还未到恐慌的程度,许多人相信最后一分钟的谈判将解除危机的导火索。

中国内部的挫败感鼓励人们进一步探讨各种措施,比如对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

但许多人承认,现实是,美国和中国不可阻挡地缠绕在一起。

中国专家说,对于所有“去美国化”的言论,马上摆脱美元是不太可能的。尽管中国经济学家说,不顾目前的危机,多元化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是个好主意,可是只有渐进地实现,否则可能出现不稳定。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0月16日《参考消息》)

链接一:“去美国化”令华盛顿焦虑

•萧达等•

“这种由一个虚伪国家主宰别国命运的惊恐日子必须结束。华盛顿僵局也许是这个糊涂世界开始考虑去美国化的好时机。”昨天,多家美国媒体的编辑因中国官媒的上述呼吁忙个不停,有人批评中国趁人之危,借债务危机警告世界别再对美听命;有人劝美国“保持冷静”,称北京只是说说而已,对“取代美国”有言无心。一篇言论文章为何令美媒如此敏感?《华盛顿邮报》说,文章戳到美国人最敏感的双重焦虑:“我们(美国)让世界失望了;中国要取代我们了”。不少人还认定,文章反映出中国政府与精英对美国真实的怒气。冷战结束以来,“去美国化”的念头世界不少地方的人动过,近些年,它常以“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形态出现在国际场合。但迄今为止,它尚未真正被国际社会践行。中国学者金灿荣说,短短4个字,蕴藏着许多国家对美国爱恨交织的纠结情绪:得益于美国维持的秩序稳定,很反感美国展现的自私和恶行。

美媒要华盛顿“保持冷静”

“中国正利用美国政府关门和国会山预算危机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谋利,告诉其他国家,未来数十年如果再依赖美国便是愚蠢。”美国《华盛顿时报》14日说,“中国政府通过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批评美国”,并警告世界:“去美国化恰逢其时”。 这一天,多家美国媒体都在援引中国官媒的同一篇评论文章。这篇主张“华盛顿僵局是‘去美国化的’好时机”的英文评论文章称,美国惯于搅乱远离其本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事务。通过将金融风险转移到海外,在地区争端中挑起地区紧张关系,以赤裸裸的谎言为幌子无端发起战争,美国在滥用超级大国地位,让整个世界更加混乱。

文章呼吁,由一个虚伪国家主宰别国命运的惊恐日子必须结束,应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全球金融系统也须进行重大改革。发展中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需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大型国际金融机构获得更多话语权。另一种关键改革步骤可能是,引进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替代占主导地位的美元。这样一来,国际社会就能永久免受美国内政混乱激化产生的溢出效应影响。

“措辞强硬”,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将此评语送给上述文章时说,中国领导人迄今并未就美国债务危机公开表态,但“平静不代表不愤怒”,中国学者中已有人将美国国会比做绑匪,通过劫持全球投资勒索赎金。美国麦克拉齐报系称引发关注的评论文章是新华社社论,且读来很有当年苏联官方媒体对冷战反思的味道。文章还说,中国官媒的口气说明对美国来说,中国真的是“亦敌亦友”。

“所有人都在谈论中国这篇呼吁‘去美国化’的社论”,美国《商业圈内人》以此为题说,中国官媒社论时常引发关注是因为它被认为反映中国政府和精英观点。“这文章真那么重要吗?我们不清楚,很可能中国一些关注美国的精英是好奇,我们究竟在胡闹些什么。”

“冷静,华盛顿,中国并非真想去美国化”,《华盛顿邮报》14日发出这样的忠告。文章说,因内部政治斗争导致政府关门和债务违约风险,全世界都觉得美国疯了,这不是秘密,但中国官媒传递的信息对华盛顿打击尤其严重,这是因为文章戳到了美国最敏感的双重焦虑:“我们(美国)让世界失望了;中国要取代我们了”。但事实上,中国从未流露出想在近期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意图,甚至也不相信自己能这样做,中国对美国潜在债务危机越惊慌,越能证明北京对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的依赖。而美国之所以会想错中国,是因为我们总假定北京与华盛顿有同样的世界观和目标设定,并且夸大了中国的实力。文章称,“没错,中国在美国治下的全球体系中时常生气,但他们也就是说说而已”。

“中国能建立起‘去美国化’的世界吗?”《福布斯》杂志提出此问题时就带着怀疑。几个月前,该杂志曾刊文质疑中国能否领导世界经济,并列举4大原因认定“不太可能”,包括中国制造品没有一个“无限的”世界市场前沿;中国缺少企业家精神;中国政府与市场的搭配欠恰当;中国还需要全新的商业思维。14日,《福布斯》网站在谈及“去美国化”时仅改变了开头,把该文又发了一次。美国《思想家》网站文章的情绪似乎更极端些,称中国的批评是往美国伤口上撒盐,“我们没必要听共产主义者教训”。

美国《华盛顿邮报》说,当我们在华盛顿读到中国官媒这篇社论,会想“噢,不,中国人觉得这是把我们赶下全球领导者位置的良机”,但中国对国内事务的关心大于国际事务,而且中国其实希望美国领导世界,否则不会拿这么多钱买美国国债。文章说,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得益于把大量商品销往美国,以及美军确保全球贸易畅通。如果世界真“去美国化”,中国经济增长恐怕也会崩溃。“他们(中国)需要我们,他们知道”。

外媒称北京“气势正盛”

当美国媒体忙着安抚读者不用为中国官媒的警告担心时,国际媒体在议论这一警告反射出北京怎样的自信。

韩国《朝鲜日报》15日称,当美国因预算协商破裂导致政府关门时,作为全球美债头号债主的中国气势正盛,公开历数美国的各种失败,呼吁建立“去美国化”的世界。文章援引专家观点称,中国持续在美债问题上发声,一方面是想趁美国经济实力下滑扩大自己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可能想借此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上接第一版)推进人民币取代美元的进程。瑞士《24小时》称,中国官媒呼吁建立“去美国化”的世界新秩序是近年来前所未有、直截了当要求建设多极化世界新秩序的倡议,这很大程度上是因华尔街大亨一手制造的金融灾难至今无法消除,而美国两党内斗一次又一次让别国跟着受害。法国《世界报》说,新兴国家都对美债危机和政府关门感到担心,中国提出“去美国化”,除了表明担心,也体现了国力上升后的自信。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去美国化”?曾著有《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一书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15日对《环球时报》说,所谓“脱美国化”,是指中国要选择一条更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不能方方面面都照搬美国。而“去美国化”是就国际体系而言,是全球向多极化发展的必然。丁刚说,一国是否强大,真正的标志是其货币。现在全球体系中仍是美元一统天下,但美元的地位在变化。若是在10年前,如果你在非美元国家挣了钱,肯定会换成美元,因为拿着美元你心里才踏实。但现在就不一定了。很多人和公司会换一些英镑或人民币,原因是美国不断内耗导致美元信誉降低。“去美国化”提醒我们加固全球未来金融结构安全性,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相当长时间里,世界还得忍受美联储和美国财政政策的折腾。

就全球而言,似乎除了美国自己,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去美国化”的念头和提法,2007年欧盟领导人齐聚布鲁塞尔前,法德曾提出IMF“去美国化”。当时欧洲舆论便质疑,政治家们煽动式地期待“新布雷顿森林时刻”,但若美国没兴趣改变现状,改变很难发生。

人们对“去美国化”的思考不仅限于发展模式和经济领域,还有安全领域。香港《南华早报》13日提出一个相关问题:世界还需不需要美国做“全球警察”。文章说,必须承认,当今国际社会仍是“无政府”时代,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实体维护国际体系,陷入“世界大乱”局面并非不可能,世界历史也多次出现过“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相互砍杀的场面,如一战和二战。从维护国际和平和自由贸易角度讲,现有国际体系还是可行的,而美国作为主权国家中最有实力者和现有国际体系建立者,自然是这套体系的最佳“护卫”。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15日对《环球时报》说,短期看,“去美国化”还停留在口号阶段,不同国家的人提出它,更多是在对美国表达不满,缺乏具体落实的行动。短短4个字,蕴藏着许多国家对美国爱恨交织的纠结情绪:得益于美国维持的秩序稳定,很反感美国展现的自私和恶行。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者沈逸认为,国际秩序“美国化”是世界在现有阶段的发展结果。中国媒体提出“去美国化”在美国舆论中掀起浪花的原因不在于提法本身,而在于提出“去美国化”的是中国。仅靠“去美国化”之言刺激不到美国,刺激美国的是此言论背后中国隐含的实力与前景,是中国整体发展趋势刺激了美国固有的危机感。

沈逸说,美国媒体爱关注这种话题也是一种美国式预警机制,“美媒自己不去描述美国的整体颓势或内在危机,但重视并扩散外界言论,给自己警醒”。

美债危机仍在吊世界胃口

14日,华盛顿传出美国两党在参议院就提高债务上限、避免债务违约接近达成协议的消息,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说,协议虽然尚未达成,但已取得巨大进展,“每个人都需要再耐心些,我们希望明天是光明的一天”。法新社15日称,在突如其来的乐观出现前,奥巴马刚严厉批评共和党人执着于党派利益,“使美国拥有债务违约、摧毁本国经济的良机”。文章说,在参议院达成一致后,更重要的是要看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能否达成协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说,众议院共和党人有可能在15日提出解决问题新方案。

德国《西德意志报》说,如不出意外,美国两党将在最后一分钟达成妥协,此事件已不单是两党内斗,而是这个有着超过200年历史的超级大国政治系统出现的问题。美国政治必须反思此次政府瘫痪暴露的致命弱点,而克里姆林宫和北京正在搓手看着。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0月16日《环球时报》)

链接二:“降级”警告加剧美国难堪 美国信誉危机中受重创

•吴成良、 陈一鸣、 陶短房、 王刚、 青木、 魏辉 、甄翔 、柳玉鹏•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15日威胁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将其最高等级的“AAA”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此时距美国达到债务上限的17日只有一天多。但华盛顿的政客们似乎决心带着全世界将“危险游戏”进行到底,直到当地时间16日上午两党也没有达成提高上限方案。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真的会债务违约吗?虽然美国官员一再宣称“从来没出现这种事”,但许多经济界人士已经着手应对它一旦出现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华尔街向华盛顿传递的信息是:除非达成协议,否则大家就都坐上一辆通往未来可怕世界的单程车。面对美国的玩火,分析人士感慨,如果印尼、墨西哥等国面临如此严重债务危机,恐怕早被美国的唾沫星淹没,但对依靠美元霸权控制世界经济的美国,世界除了眼睁睁看着没多少办法。对于最大债主中国的关切,《时代》周刊不忘调侃:“中国上了美国国债的床,下不来”。不过美国并不对危机免疫,在众多国际媒体看来,它的国际声望和政治信誉已然随着逐渐迈向悬崖的危机一步步受损。

“还有不到24小时!”

“尽管我们相信债务上限将很快被提高,但政治边缘政策和融资灵活性下降可能加剧美国违约的风险。”伴随着一纸声明,惠誉于美国东部时间15日下午宣布将美国“AAA”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惠誉还警告:“债务上限谈判久拖不决,将削弱对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信心……在调高债务上限问题上一再重复的边缘政策破坏了对美国政府和政治制度有效性的信心,也破坏了对美国经济政策连贯性和可靠性的信心。这将对美国经济产生损害效应。”

美国财政部发言人随后表示,信用评级降级危险提醒美国议员美国正危险地接近债务违约,“这一声明表明国会应该采取行动,消除违约危险的紧迫性”。不过两党议员似乎并没听进去。法新社报道称,随着共和党领导人未能为自己的方案争取到足够支持,美国国会结束债务上限摊牌的努力15日以令人惊愕的方式失败。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博纳推出两个走出危机的方案,包括将美国债务上限延长到2月7日,为政府拨款两个月。但第一项努力未正式启动,众议院规则委员会推迟听证会,第二项措施也胎死腹中,根本未能提交众议院讨论。此时美国政府部分“关门”已经15天,而且即将花完资金,无法支付账单。

“还有不到24小时!”德国《图片报》16日称,破产的时钟滴答作响,现在美国极其危险。如果民主党和共和党不能走到一起,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面临破产风险。美国《环球邮报》称,共和党和民主党僵持不下,仍未达成为政府拨款和提高16.7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协议。美国财长雅各布•卢多次警告,在目前债务上限下,到10月17日美国政府将没有更多的空间借钱弥补联邦赤字,国库现金将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如果国会不及时提高借款上限,美国财政部将没有足够的钱支付账单,包括向联邦雇员支付薪水,无法偿付到期国债的本息。

《华尔街日报》网站题为“美国一旦违约将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文章称,即便国会能在最后一刻达成预算协议也不应掉以轻心。违约或者哪怕是侥幸逃过违约都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对美国永远能够履约偿债的信心。CNN以“违约伤及世界的六种方式”为题称,美国银行高管说美国债务违约无法想象,可能不会发生,但许多金融机构承认它们已经在准备应对债务灾难。一旦美国真的违约拖欠债务会发生什么?这难以预测,但即便美国暂时停止支付账单,金融市场可能会以六种方式反应:1.全球股市崩溃;2.全球衰退;3.资金市场崩溃;4.银行挤兑;5.一些金融机构破产;6.贷款停止。

“停止国会中的琐事和睾丸素”,《今日美国》15日在社论中不客气地呼吁道。文章称,美国人不要求国会太多,他们只希望国会别干涉自己的生活,不要把事情搅乱,此外偶尔能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行。在政府债务上限和政府关门危机中,国会带给美国人的却刚好相反。看看国会山周二的愚蠢游戏吧,他们就是和敌对阵营比谁先服软。就像餐厅天花板开裂、就要砸到头上了,可人们还在大声争吵餐具该放在哪里一样。怪不得外国领导人、券商和中国债主都对美国可能债务违约提高了警惕。

《福布斯》则称,即使17日不能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政府也还有几天喘息时间。到时政府也许会失去借钱的资本,但不意味着将立即无法还债,政府可以通过收税以及其他渠道筹资。因此白宫可能还有几天甚至几周时间“玩”下去。国会预算办公室和两党政策中心的预算专家估计财政部在10月22日到11月1日之间将弹尽粮绝。《华尔街日报》也称,美国债务违约不会发生在本周四这一天。

“美国的华丽外衣正逐渐退色”

“热衷在财政危机下教育其他国家的美国对自己采取不同的规则”,《华盛顿邮报》以此为题称,当年韩国拿到的方子是一剂猛药:削减预算,关闭银行。对阿根廷则是采取“痛苦而必要的措施”,改革政府政策。墨西哥和一系列拉美国家获得债务救济则要转而采取类似于美国的市场经济政策。不过当美国让其他国家面临风险,美国却仍像没事一样。《纽约时报》16日称,许多经济学家都开始重点关注实力财富分配不均问题,而这也是美国政客所高声捍卫的特殊主义。如果其他国家如此逼近债务违约,这个国家的经济早就垮掉了。墨西哥经济学家拉卡尔说,美国的巨大特权就是发行全球最广泛接受的货币。

不过美国也并非没有损失。英国《金融时报》称,有报告显示,美国政治“内耗”成本巨大。根据经济研究集团宏观经济顾问公司的研究,自2010年以来的三年里,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冲突已经令美国经济增长损失一个百分点,并使美国损失200万个就业岗位。报告还表示,即便美国只出现一次短暂的技术性债务违约,也可能导致一场新的经济衰退,美国的失业率将从7.3%上升至8.5%。洛杉矶近郊帕萨迪纳一家酒店的业务经理向《环球时报》记者抱怨,美国国家公园关门已经严重影响旅游业,他酒店的生意也在减少。

“财政不确定性侵蚀美国声望”,《华尔街日报》网站16日以此为题称,作为全球最显赫的经济体,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一直是全球金融系统的基石。但现在观察人士称,华盛顿最新展示出的财政乱象可能已经严重削弱美国的这种声望,从而限制美国实现海外行动目标的能力。

韩国《朝鲜日报》16日称,随着美国面临政府债务违约危机,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和国际货币基础国的华丽外衣正逐渐退色。韩国Ohmynews网站以“正在坠落中的美国,霸权崩溃成为必然”为题说,美国的命运正如风前灯火一样处于危机状态。瑞士《每日导报》题为“美国世纪的最后时刻”的报道称,美国债务之争反映了美国的弱点。在历史上,美国是一个成功的民主国家。但现在美国一次次偏离方向,损失声誉。缺乏实用主义,缺乏妥协,美国世纪正在渐渐远去。

“中国上了美国国债的床,下不来”

美国的最大债主中国也受到舆论的格外关注。法新社16日称,美国债务违约风险可能推动中国将其位居全球首位的庞大外汇储备多元化,以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如果美国债务违约,将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不可避免会缩水中国的美元资产,同时对全球规模第二大的中国经济产生广泛影响。中方官员和国家媒体在大限逼近之际已经发出警报,分裂的美国国会必须在大限之前提高债务上限,避免这场金融灾难。

“中国上了美国国债的床,下不来”,美国《时代》周刊15日以此为题称,中国的担心很有理由,中国持有近1.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如果美国出现债务违约,将会引发美国国债价格下跌,进而导致大量中国财富消失。庞大的外汇储备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实力,但同时这也构成一种财务负担,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不得不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当然中国也能将部分美元转换为其他货币,但这种策略是有限的,抛售美元会导致美元贬值,进而折损中国自己的财富。香港《南华早报》称,中国管理者也希望进一步将投资多样化,远离美国国债。但当你坐在3.6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上时,你只能购买这么多。近来北京已经建立多种关键商品的战略储备,包括石油。但商品市场的容量相对较小。中国还将触角伸向国际股权和资产,但能够不引发当地抵制的收购颇为有限。

《纽约时报》15日称,美国财政僵局也将促使中国加大努力,扩大本国债务市场。中国已经在与欧洲央行和其他机构谈判货币互换,向人民币可兑现又迈出一步,也许有朝一日人民币能与美元和欧元三足鼎立。“这将刺激他们去这么做,”哈佛大学公共政策和经济学教授肯尼思•罗戈夫说,就如英镑一样,美元地位的衰落也将是渐进性的。但是,“记忆是长久的,人们会想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环球视野》摘自203年10月17日《环球时报》)

链接:外媒:美国债务政争引发世界不满

外媒称,13日参加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的领导人发出了恳求、警告和劝诱,称美国必须提高债务上限,使政府重新运行,否则就会像IMF总裁拉加德所说的那样,美国将面临“对整个世界造成大规模破坏”的风险。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14日报道,美国的财政问题使此次会议的正式议程黯然失色,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公开表达了对美国目前局势的担忧。

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发出了紧急呼吁。他在IMF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必须立刻打破财政僵局”。

沙特阿拉伯货币局局长法赫德•穆巴拉克说:“必须维系关于预算和债务的紧急政治协议。”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0月15日发表题为《热衷于在别国财政危机时指手画脚的美国却以不同规则行事》的文章。文章称,美国给韩国开出的处方是削减预算和关闭银行这一剂“猛药”。给阿根廷的处方是对政府政策进行“艰难……但却非常必要的”修改。对墨西哥和一些拉美国家,美国给出的方案是免除其债务,以换取对方朝着美国式市场经济转变。

当各国陷入开支和债务问题时,美国从不吝于提供建议或动用自身金融影响力来实施这些建议。

文章指出,在美国逼近17日这一调高债务上限的最后期限之际,世界其他各国却没有杠杆对美国采取上述手段。

由于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美元具有特权地位,即便在把其他国家置于风险中的时候,美国仍能像现在这样行事。

浏览一下最近几十年政府财政危机的记录,美国经常是危机解决方案的重要决断者,它要么与对方一道采取双边措施,要么通过自己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要股东的影响力来影响援助贷款的要求,而且有时甚至反对提供金融救助,除非美国的条件得到满足。

但美国自己呢?IMF和世界银行日前的会议演变成有关如下主题的为期数天的会议:美国主权债务违约多么具有破坏性,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好像不能做出基本决策是多么令人困惑。鉴于对美国政治体系的尊重以及相信能找到解决方案,公开言论都是外交辞令式的。

文章称,私下言论要更尖锐。IMF理事会一位成员在谈及美国的僵局时说:“令人尴尬。”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称,这种局面要求世界“去美国化”,以降低美元的重要性,削弱美元引发麻烦的能力。

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金说,只有在长期态势的压力下,因发行一种储备货币而拥有“过多特权”的国家的地位才会发生变化。

德国《焦点》周刊网站10月14日指出,美国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为其持续争执拿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货币的特殊地位作赌注。美国享受着独一无二的特权:它欠的债是美元,而其央行美联储可以不受限制地印发这种主要货币。但这个超级大国对待自己的这一竞争优势却愈发漫不经心。商业银行的专家乌尔里希•洛伊希特曼说:“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的国会会允许是否履行财政责任这个问题成为日常政治的争执点。”

德国不来梅州立银行的首席分析师弗尔克•黑尔迈尔说:“冒出来的问题是,美国政治精英的行为是否与管理世界主要货币所需的责任相符。”他质疑,这场在债权人背上展开的政治牌局是否提出了改造这个体系的要求。现在北京就提出了这一要求。

西班牙《国家报》10月15日称,不管这场导致美国联邦政府陷入瘫痪和债务违约迫在眉睫的政治危机结局如何,危机都已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世界第一强国给世人留下了治理能力不足的印象。即使在最后关头能够达成协议,一时延缓一场大灾难的到来——如今这似乎是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但关于美国政治领导人管理本国预算能力的疑惑使全球经济稳定受到了威胁。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86期,摘自2013年10月17日《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