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

人民日报评论部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刚刚在中国小成气候,上海电影界形势复杂,党内不少同志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瞿秋白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之窠臼,在千万观众中激起强烈共鸣。党的思想和主张在声光电中熠熠生辉,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思想文化新领域,到底是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夏衍、田汉等先行者的艰辛与辉煌,已经写在了历史深处,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正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挑战和考验。

蓬勃生长的互联网,堪称今日中国现代生活中一个“最大变量”。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异军突起的“第四媒体”,网络展现出色彩斑斓的思想图景和舆论生态,时而阳光灿烂,时而电闪雷鸣,让人心生“最好”与“最坏”交杂的“狄更斯之叹”。

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党员干部的认知和对策,也是千姿百态。从政府网站到政务微博,从网上发布到在线交流,重网、用网者越来越多。网络是个新东西,我们要用好,这已成为很多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但诸如“占领天涯”的雷语、热点面前当“鸵鸟”的应对、“反正我是信了”的辩白,说明轻网、厌网、怕网等心态也还相当普遍,对网上思想舆论工作不想抓、不敢抓、不会抓的问题十分突出。

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在中国,网络空间汇集近6亿网民,这片像息壤一样不断生长的阵地,谁都无法忽视,也根本丢失不起。不日新者必日退,只有正视互联网,唤起“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挺身入局,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才能为宣传思想工作赢得新的时代起点。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如何让它成为治国辅政、凝聚共识的助手,而不是搅乱社会的推手,关键在于我们树立阵地意识,积极介入,因势利导。从汶川、芦山地震时凝聚网友热情形成救灾合力,到积极疏导钓鱼岛风波中的网络情绪、倡导理性行为,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成为纪检监察部门了解民情听取民意的重要互动平台。网络举报制度的建立,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轨道,赢得访民的支持和信任。这再次证明,把握“最大变量”,关键是要有善管善用、兴利除弊的媒介素养。对谣言盛行、谬种流布当然要依法亮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遏制网络活力,同样有违中央精神和时代潮流。宣传思想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善于把网络活力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不是任其异化为阻力和破坏力。

近水识水性,近山识鸟音。不知网、懂网,就不可能融入网络、改变网络。做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是领导干部增强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做好网络思想舆论工作,亟须以“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消除网络时代的“本领恐慌”。只有摸透网络传播规律,对接网民心理与需求,创造网民喜爱的表达方式,提高感染力和说服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赢得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资源。

回顾历史,从左翼电影激励了一代中华儿女,到“一支笔”唤起工农千百万,再到报纸、电波和荧屏积聚起改革发展的无穷力量,共产党人总是善于在学习和创新中,把传播技术、大众传媒锻造成改变历史的利器,勇立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潮头。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实现梦想的力量源,我们应该有这个心气儿,更应该有这种能力和作为。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9月4日《人民日报》)

链接一:信息消费进入“控”时代

•秦安•

随着网络经济发展和网络社会成形,新一轮信息浪潮扑面而来。促进信息消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无疑已成为经济改革转型大战略,中国面临信息产业升级的大机遇。但欣喜之余,必须看到大机遇背后的大挑战。只有战略清晰,才能策略得当。

首先要认清信息消费进入“控”时代。随着网络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现代社会赖以建立和运行的信息及其控制机制成为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宝贵资产,网络空间成为国家主权延伸的新领域。“棱镜门”事件警示我们,信息消费已从信息获取、信息共享,走向信息控制的新阶段。网络空间中战争与和平、霸权与民主、自由与管制三大矛盾将日益突出,信息控制与信息反控制将成为信息消费的大背景,信息控制能力成为促进信息消费的根本保障。

为此,要处理好与信息消费密切相关的“三个关系”。一是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信息消费,必须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并举,“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寻找信息安全与产业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以安全需求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撑安全需求,是促进信息消费的最佳选择。二是国内与国际的关系。既然是信息消费,就会有“信息出口”与“信息进口”。要以坚定自信发展信息消费走出去战略,形成以中华文化为特色的信息输出,利用网络传播中华文明。三是信息消费与新“四化”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居民信息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促进信息消费,更加明确了信息化在新“四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同时,促进信息消费关键是提升“四种能力”,即文化层面的信息生产能力、弱势群体的信息获取能力、业务层面的信息共享能力和国家层面的信息控制能力。提升这些能力要实施好“一个基础工程,三大网络强国战略”,也就是“免费宽带工程,网络文化战略、产业可控战略和网络国防战略”。

“宽带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在具体操作上必须结合“免费宽带工程”,用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结合国家直接投入,启动“信息扶贫”,确保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避免出现“信息孤岛”,造成新的信息贫富差距。

“网络文化战略”就是发扬网络特色文化,用互联网推动执政理念和官场文化变革,让“官老爷”放下架子做公仆,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鲜事”奏响网络文化主旋律,引导全社会行为习惯的改变。

“产业可控战略”是维护“信息主权”、落实“信息治权”、反对“信息霸权”的根本。要在可控基础上,支持鼓励相关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在全球化竞争中,力争在一些重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网络国防战略”则是信息消费的最根本保障。面对世界强国在网络空间的“新圈地运动”,只有发展形成对等的网络制衡力量,才能确保“信息中国”正常运行,使中国在成为信息消费大国的同时成为信息强国。(作者是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网络空间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9月3日《环球时报》)

链接二: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

•李从军•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全局性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科学厘清了长期以来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些敏感、困惑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宣传报道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宣传舆论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舆论环境变化,遵循新形势下新闻传播规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工作水平,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振奋精神、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

一、坚持党性原则是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首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集中体现,是意识形态领域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和基石。无论时代如何变革、舆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党性原则都不能丢、不能忘,决不能有丝毫含糊、偏离和动摇。如果我们在党性原则上不坚定,在工作中就容易犯错,就会有丢掉宣传舆论主阵地、失去舆论工作主动权的危险。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上都符合党的要求,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对新闻宣传战线而言,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方面,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进行舆论斗争。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创新正面报道形式、方法、手段,着力改进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等,加大中国梦等重大主题宣传力度,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培育积极理性社会心态,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要通过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的报道、依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揭露假恶丑,颂扬真善美,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形成正确看法,凝聚奋进力量,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导向不偏、影响不弱、阵地不丢。

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核心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使新闻报道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才能更好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真正达到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凝心聚力的效果。

长期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以高度的自觉服务人民群众,通过新闻报道较好地发挥了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愿的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我们的宣传报道中脱离生活、不接地气、不深入基层,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记者热衷于抄会议材料、扒网络内容、要新闻通稿,把采访变成过场,写的东西东拼西凑、言语乏味,空洞无物、套话连篇;有的自降身段,丧失格调,一味迎合市场,取悦低级趣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等。这样的报道和行为,群众不爱看不接受,自然谈不上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

我们必须始终把牢记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摆在重要位置,始终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要以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报道文风,坚持“三贴近”、践行“三深入”、深化“走转改”,主动深入基层一线采访调研,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推出更多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闻报道,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汇聚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三、占领新兴舆论阵地是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重中之重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变革,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群体多以网络为主渠道获取信息,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渠道更加复杂多元,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重塑调整,新兴舆论阵地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新闻宣传整体格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国内不少媒体机构纷纷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战略,加快向新兴媒体领域拓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我们对新兴舆论传播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运用新兴媒介载体的能力不强,在新兴舆论阵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不够强大、掌控力度较弱,依法依规、实现科学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果我们不有效占领新兴舆论阵地,别人就会占领,就会对我们舆论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形成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把占领新兴媒体舆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引导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在巩固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积极向新兴传播领域延伸,提升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与高新科技的融合度,抢占发展主动权,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特别是新兴媒体舆论的优势。要积极顺应传播分众化、对象化趋势,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流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加强各类新平台终端建设,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不断丰富传播内容、提升传播速度、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促进高品质高品位新闻信息传播,积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要强化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管控,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加大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网络谣言等的整治力度,积极引导网民理性参与互联网内容建设,实现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构建理性客观、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

四、增强国际话语权是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方面

当今世界,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对世界的影响力就越大。只有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充分展示我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有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客观真实的中国,真正达到影响和引导海外舆论的效果。

近年来,尽管我们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西方主要媒体依然左右着世界舆论,“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传播能力与我国际地位远远不相适应。特别是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和媒体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强大,将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矛头对准我国,运用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对我们党和国家造谣攻击丑化,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这再次提醒我们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并重,大力加强海外阵地建设和本土化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全球、更加健全的新闻信息采集传播网络,打造一流的海外工作团队,进一步提高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要不断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创新传播理念、话语体系和方式方法,增强议题设置能力,贴近海外受众需求,同时及时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积极宣传我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有力批驳西方媒体不实言论,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积极拓展与国际媒体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面向海外开展工作的能力,推动构建国际舆论传播新秩序,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五、坚持改革创新是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迫切要求和关键所在

改革创新是党的新闻事业永葆活力、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当前,舆论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与以往已经大不一样。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问题叠加、矛盾交织,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以主流舆论有效引导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随着传媒技术迅猛发展,新闻信息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受众接收使用新闻信息的心理和习惯,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对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我们要主动顺应形势变化和时代发展,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着力创新思想观念,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用新的眼光审视当前舆论形势,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要积极推动方式方法和手段创新,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和舆论工作新要求,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大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打造并拓展主流舆论传播平台,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针对性、有效性。要继续深化传媒领域改革创新,在坚持正确导向和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优化组织结构,革新升级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传媒机构运行效率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媒体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六、加强领导和管理是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有力保证

掌握主动权,首先是掌握领导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当前,舆论引导领域情况复杂、任务繁重,越是如此,我们越要高度重视,投入更大精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管好阵地、管好导向、管好队伍,牢牢掌控舆论工作的领导权。

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导向为核心,以制度为抓手,确保对舆论工作的有效掌控。要切实加强舆论阵地掌控,充分认识、准确把握主流媒体和社会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不同属性特征,加强针对指导和分类管理,探索有效管理方式,做到可管可控、管住控住,决不为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和扩散空间。要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有效管理,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遵守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组织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要牢固树立“大宣传”“一盘棋”理念,积极争取其它部门的支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使各项工作有机衔接,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实现工作效果最大化,推动形成全党动手、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作者为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9月4日《人民日报》)

链接三:打击违法无碍言论自由

•钟新文•

鲁迅先生曾辛辣讽刺一些人的思维方式: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进而一路联想到私生子。80多年过去了,这种“想象的跃进”,在我们身边还时不时地冒出来。

最近,有网络大V涉嫌嫖娼和聚众淫乱被拘留,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人们普遍对警方依法处置表示认同。但也有个别人,总觉得这背后有“深意”,认为“不在于他嫖娼,而在于他是大V”,猜度抓嫖是“揪住别人的裤腰带以让他闭嘴”,为的是“杀鸡儆猴”。于是乎,在捕风捉影的想象中,一起普通治安事件,竟与“打击言论自由”挂起钩来。个中观点,值得深思。

桥归桥路归路,一码归一码,非要把打击违法行为与妨害言论自由划上等号,恰恰折射出少数人对言论自由的认识误区。在他们眼里,言论自由就是绝对自由、绝对权利,什么话都可以说而不必顾及社会后果,掌握话语权的人更是拿着“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坐在道德与法律不能触碰的“金钟罩”里,享有言行上的豁免权,即便违了法、犯了罪,也说不得、碰不得。否则,就是“侵犯言论自由”。“你查出他造谣,他说你打压;你抓到他嫖娼,他说你报复”,兜来转去,醉翁之意,还在于划出法外之地、留出法外特权,追求那种既虚妄又有害的“自由”。 孟德斯鸠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拥有自由了,因为其它人也同样有这个权利。任何自由都有边界,即便在欧美国家,也为自由划定了明确禁区和限制内容,都不能突破法律制度的底线。一旦冲撞了底线,也会依法惩治。因为如果没有秩序、没有责任、没有对他人权利的基本尊重,一个人的“绝对自由”,就意味着对无数人的“绝对伤害”;所有人的“绝对自由”,则意味着“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这绝非人类所崇尚的自由价值的本义,在现实中更是不得人心,根本行不通。

道并行而不相悖。依法办事,正是为了构建良好社会秩序,为所有人的权利夯实防火墙。法治与言论自由,应是双赢。如果一定要从某些大V涉嫌违法被捕的事件中读出点“深意”,那就是,在日益文明法治的中国社会,不管是网络名人还是普通网民,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应依法而行,遏制假恶丑,崇尚真善美,激发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此,方能有个人发展的海阔天空,社会进步的乘风破浪。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9月4日《人民日报》)

链接四:治理网络谣言应以规范为重

•沈逸•

自冷战结束之后,以新媒体高速发展为标志,全球范围的网络空间已经形成。对于多数主权国家来说,新媒体的发展和全球网络空间的形成,意味着一种全新执政环境的出现。在这种环境中,应对来自网络空间谣言的挑战,构成衡量执政能力的共同标准。

在谈论治理谣言的问题时,如果试图展开理性的讨论,那就需要一定的框架,方便聚焦,避免那种彼此装聋作哑的平行对话。这里首先需要涉及的,是有关治理的目标:

治理网络谣言的目标,不是消除新媒体,而是建立理性、健康、有序的网络讨论环境。新媒体的出现,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在当今发展的前沿,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换言之,新媒体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具体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接下来的问题显然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如何做出适当的调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去阻挡和消除生产力的发展。就这个目标而言,需要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在应对网络挑战、治理网络谣言时牢记在心,并注意防范惯性的反扑,即在治理谣言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试图在网络空间,复制新媒体出现之前的环境。那就是在泼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泼出去了。

治理网络谣言的目标,是为网络空间树立多样、立体、可行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在网络空间实现众口一词。标准化流水线是新媒体出现之前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网络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问题上,也是如此。既然有主流,就必然有非主流、支流,甚至逆流。强化主流价值观,不能、不该、也无法通过消灭其它流的方式实现。因此,治理谣言需要注重行为规则的建设,既有法律规范保障底线、红线、边界,也要有更加弹性的主要依靠自律的规则,引导、鼓励网民、公司、政府多主体在网络空间稳定、有序、活泼、健康的百花齐放。这需要多样化的政策工具箱,对政府来说,比较忌讳那种手持锤子,看啥都像钉子的思路。

治理网络谣言如果以规范为重,则同样必须注重依法治国,强调三个自信基础上的均衡、适度、匹配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制造谣言这种行为本身在网络空间已经激发了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网民无意让新媒体空间变成谣言主导的空间,以免屡屡被骗;网络服务商想必也不会希望旗下产品被贴上谣言共和国这样的标签,导致商誉以及收入的双重损失。

从长远来说,治理谣言应鼓励并保护网民、提供新媒体应用公司的自我净化,使其能有效识别不实信息,以及长期与不实信息高度相关的账号、用户,而非始终完全依赖法律的强制力量。在此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新媒体的政治参与以及合理利益诉求表达功能,对网民依法举报不法行为、批评监督政府改进政策等,给予有力保障。避免治理谣言成为贪官污吏和试图阻挡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挡箭牌。

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在方式方法上贴近百姓生活。新媒体的发展开启了民智,改变了民众的审美偏好和话语习惯。治理网络谣言因此不能以传统政治运动的组织方式实施,对谣言、造谣者、职业传播谣言并从中牟利者的治理,也需要匹配民众偏好的非意识形态化语言进行表述,把握好定性的标准、批评的力度,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上纲上线,反而可能模糊事实和焦点,引起没有事实只有立场和观点的扔泥巴大战。(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者)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78期,摘自2013年9月4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