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山河•
近日,随着美国中央情报局1953年在伊朗导演政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美国冷战以来针对“敌对政权”的颠覆活动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总是宣称其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自由”、“民主”,但实际上却干了不少践踏别国主权、颠覆别国政权的丑行。下面仅举几例。
危地马拉
上世纪50年代,危地马拉民选的阿本斯总统上台后,国有化了一些美国大公司支配的危地马拉土地。1954年,经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批准,中情局策划了当年6月的危地马拉军事政变。美国将轰炸机部署在危地马拉邻国尼加拉瓜,轰炸危政府军,甚至还轰炸了一艘运载咖啡和棉花的英国货轮。同时,美国还对这个弹丸小国实行核讹诈。这样,民选的阿本斯政权很快被推翻,和平的危地马拉从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内战深渊。
美国长期支持各届右翼亲美军政府,使得危地马拉的残酷内战延续了40年之久,危地马拉的印第安土著也遭受了美国支持的军政府的灭绝性屠杀,全国被杀人数达数十万。美国装备训练的右翼军人的血腥手段令人发指,但是美国主流媒体对此进行新闻封锁,不予报道。直到90年代,克林顿政府才被迫就美国对危地马拉右翼军人的长期支持表示歉意。
刚果(金)
1960年,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大潮下,刚果(金)脱离比利时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同时选出刚果民族英雄卢蒙巴为刚果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理。在就职典礼上,卢蒙巴慷慨激昂地反驳了比利时国王博杜安在之前发言中所说的刚果(金)独立是比利时政府“慈爱”的结果,针锋相对地指出,刚果(金)的独立是经过斗争才赢得的,“我们的伤口还在疼痛,我们怎能忘记这一切?”
这番话惹恼了所有的西方国家,它们认定卢蒙巴是个“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危险人物”,将会带领刚果(金)投向苏联。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随即电示中情局驻刚果(金)站长德夫林:“如果卢蒙巴继续占据高位,将使联合国的威望和自由世界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我们认为,干掉他是我们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刚果(金)虽然宣布独立,但比利时的势力并未从这个国家消退。仅仅独立后第五天,首都治安部队就和比利时军官发生了严重冲突。冲突迅速向各地蔓延,本来就不甘心的比利时政府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迅速采取军事干涉行动。刚果(金)内部反对派、冲伯领导的科纳特党在比利时的支持下,宣布产矿大省加丹加独立。总理卢蒙巴心急如焚,分别向美国、苏联和联合国发出派兵增援的请求。美国将卢蒙巴的声明视做投向苏联的表示,更加认定他是一个“被共产党收买的危险分子”,美国必须采取行动。很快,中情局刚果(金)分站发出了暗杀卢蒙巴的命令。美国大使用100万美元的现金收买了国民军总参谋长蒙博托。蒙博托立即动手,将卢蒙巴软禁在总理府。1月27日深夜,卢蒙巴带着妻儿和几个同事逃亡。在一条湍急的大河边,卢蒙巴一行被追兵赶上,他的妻儿和同事被捕。已经过了河的卢蒙巴毅然折返,落入叛军手中。被捕后的卢蒙巴受尽非人折磨,1961年1月17日遇害,年仅35岁。1月19日,还有5天就要下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得知卢蒙巴的死讯,高兴地对下一任总统肯尼迪说,“在我的任内,他终于死了。”
智利
冷战开始后,美国在智利的最大利益,就是防止智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美国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挑选自己的代理人出任智利领导人。早在1962年4月,美国就成立了由白宫、国务院、中央情报局高官组成的“5412特别小组”,地位仅次于内阁,专事控制智利大选。社会党是智利的左翼政党,成立于1933年。创始人之一阿连德主张全国经济社会主义化,没收地主庄园,实行土改。特别是他的工业国有化主张,得到智利人的拥护,因而被美国视为眼中钉。从1964年开始,美国直接介入智利的总统选举,挑选自己的代理人。但是,尽管费尽心思,美国一次也没有成功。1970年,阿连德第四次竞选总统并最终当选。尼克松亲自指示,中情局要不惜一切手段,将阿连德赶下台。
1973年9月,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开始筹备国庆。在基辛格精心策划下,中情局命令亲美的智利军队头目利用加强节日安全之机,大量向首都调兵。9月11日凌晨,大批坦克、装甲车出现在首都街头。军事政变开始后,阿连德总统与叛军激战,直至最后一滴血流尽。智利军方政变成功后,实施戒严与宵禁,停止实施宪法并解散国会和左派政党,大规模逮捕、杀害反对派人士。据统计,美国策划的智利军方颠覆民选阿连德左翼政府的政变共造成3万多智利人死亡,几万名反对派人士入狱,超过1万名左派人士遭军政府驱逐出境。1973年后,皮诺切特军事独裁政府在智利统治了20多年,期间,智利国内许多人士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他们在皮诺切特的铁腕政策下,有的被残忍杀害,有的神秘消失,有的被流放到国外。1973年的政变,华盛顿耗资1200万美元。另外,1976年,皮诺切特的亲信康特雷拉斯策划谋杀了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外交部长、皮诺切特的政敌奥兰多•莱特利尔,尼克松政府为此提供了资助。
除上述几例,冷战期间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玻利维亚等国颠覆合法政府的一系列军事政变无一不是“民主美国”所策划的。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8月26-28日《世界新闻报》)
链接一:美国曾经推翻的七个政府
小达纳•斯塔斯特
一些国家领导人,无论是独裁者还是靠民选上台的人物,被夹在了美苏冷战中间,这一地位最终让他们丢掉乌纱(有些人甚至赔掉了性命),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试图把“他们的人”安置到国家元首的位置上。此后,美国政府已公开承认这些秘密行动的其中一些。事实上,中情局在1953年伊朗政变中发挥的作用本周刚刚解密。在其他事件中,中情局的参与仍然只是怀疑。
在下面提到的七场成功的政变中,美国秘密参与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美国的隐秘之手很容易就被说成是如今政治紧张局势中的可怕推手(更不用说美国对敌对政权实施的系列军事干预、美国支持的叛乱武装集团以及暗杀未遂行动,其中包括用一支爆炸雪茄行刺菲德尔•卡斯特罗)。即使是现在,尽管美国在开罗的影响力减弱,在埃及比比皆是的阴谋论声称,无论是穆斯林兄弟会还是军方支持的政府都是与美国同流合污的。
下面简短介绍一下已经得到证实的中情局在全球插手政变活动的案例。
伊朗,1953年:虽然人们一直对中情局在1949年的那场让军政府在叙利亚上台的政变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猜测,但是推翻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是美国政府承认的最早的冷战政变。1953年,当了近两年首相的摩萨台被赶下台,然后被捕,余生都遭到软禁。在就任首相期间,他挑战沙阿(伊朗国王)的权威,将以前由英国公司经营的伊朗石油业收归国有。根据刚刚解密的中情局撰写的这一行动的历史报告,“在冷战处于最高峰,美国在朝鲜卷入了一场未宣战的战争、着手对付苏联和中国支持的军队之时,伊朗可能会受到苏联侵略,迫使美国筹划和执行了TPAJAX(这次政变行动的代号)”。
危地马拉,1954年:尽管美国最初支持危地马拉总统哈科沃•阿本斯。美国国务院认为,他利用美国训练和武装的军队而上位,这将是美国的资产,但当阿本斯尝试实施的一连串土地改革威胁到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的非生产用地时,双方之间的关系变糟了。1954年的政变把阿本斯赶下台,接下来军政府取而代之。中情局参与推翻这位危地马拉领导人的机密细节在1999年遭披露,其中包括美国武装叛军和准军事部队,同时美国海军封锁了危地马拉海岸。
刚果,1960年:在美国支持的比利时军队对刚果——后来的刚果(金)——进行的军事干预中,刚果首任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被总统约瑟夫•卡萨武布罢黜,这一暴力干预的目的是为了在该国去殖民化运动之后维持比利时的商业利益。但是卢蒙巴坚持武装抵抗比利时军队,在与苏联接触请求物资供应之后,他被中情局盯上了。中情局认定他对新成立的蒙博托政府构成威胁。美国在1975年成立了一个由11名参议员组成的教会委员会,负责监督美国情报部门的秘密行动。该委员会发现,中情局“持续与那些表示想暗杀卢蒙巴的刚果人进行密切接触”,而且“中情局官员鼓励并且向这些刚果人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对付卢蒙巴”。在利用一条下了毒的手帕对卢蒙巴行刺未遂后,中情局把卢蒙巴的所在位置通报给刚果军队,并且指出需要封锁的道路和潜在的逃跑路线。卢蒙巴在1960年底被俘,并于次年1月被杀害。
多米尼加共和国,1961年:拉菲尔•特鲁希略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实行了残暴的独裁统治,包括对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成千上万海地人进行种族清洗,以及试图对委内瑞拉总统行刺。最后,他遭到政治异见人士的伏击,一朝丧命。虽然向特鲁希略开枪的人坚持说,“没人让我去杀掉他”,但这位枪手事实上得到了中情局的支持。教会委员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异见人士得到了物质上的支持,包括三支手枪和三支卡宾枪……美国官员知道这些异见人士图谋推翻特鲁希略,或许是通过暗杀行动”。
南越,1963年:美国在1963年时已经深深陷入南越的泥潭之中。随着该国领导人吴庭艳镇压佛教徒异见人士,美国与吴的关系日益紧张。根据五角大楼的文件,在1963年8月23日,阴谋政变的南越将领们就他们的计划与美国官员接触。美国对此事忽冷忽热,犹豫不决了一段时间。这些将领最终在美国的支持下于当年的11月1日抓住并杀害了吴庭艳。根据一些描述,美国提供了4万美元的经费。五角大楼的文件声称:“对于针对吴庭艳的军事政变,美国必须承担其责任,从1963年8月开始,我们批准、认可和鼓励了越南将领的政变努力,并且表示全力支持一个继任政府……我们坚持在政变的筹谋和实施阶段与他们秘密接触,谋求修改他们的行动计划,并就新政府提出建议。”
巴西,1964年:按美国大使林肯•戈登的话说,由于担心巴西总统若昂•古拉特的政府将会“使巴西成为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美国在1964年支持了时任巴西军队参谋长的温贝托•卡斯特略•布兰科领导的政变。在政变的前几天,中情局鼓励举行反对政府的街头集会,向那些支持军方的人提供燃料和“非源自美国的武器”。根据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获得的解密政府记录,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对筹划政变昀顾问们说:“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可以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随时做好需要做的一切准备。”巴西军方随后执掌大权直到1985年。
智利,1973年:美国从来都不希望在1970年当选总统的社会主义者候选人萨尔瓦多•阿连德走马上任。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对中情局说:“让(智利)经济惊声尖叫吧。”中情局曾与三个智利集团携手合作,它们都在1970年阴谋对阿连德发动政变,但在中情局对其代理失去信心后,这些计划土崩瓦解。美国一直企图对智利经济进行破坏,直到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在1973年领导了一场针对阿连德的军事政变。中情局对1973年11月11日皮诺切特夺取大权的官方描述指出,该局“意识到军方的政变阴谋,与一些阴谋者保持着情报收集关系,并且中情局不阻止权力接管,而且谋求在1970年煽动政变”。在皮诺切特1973年坐上头把交椅之后,中情局还发动宣传攻势支持皮诺切特新政权,尽管他们知道他有严重的侵犯人权行径,包括杀害政治异见人士等。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8月19日美国《外交政策》)
链接二:中情局首次承认策划1953年伊朗政变
1953年8月19日,亲西方的伊朗势力发动政变,推翻了时任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伊朗历史由此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折。中情局在那段历史中扮演角色已经为外界所知,但中情局在其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却不得而知。
今年8月18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报道称,时隔60年后,美国情报部门首次公开承认,当年操纵了这场颇具争议的政变。
【真相】中情局导演属美对外政策
报道指出,目前所公布的以及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网站依据《信息自由法》所获的文件,均来自中情局一位历史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所撰写的内部报告,关于伊朗的部分仅是一份十分简短的摘录。
法新社19日援引文件内容报道,中情局承认:“推翻摩萨台及其全国阵线内阁的军事政变在中情局指示下执行,属于美国对外政策行动。”
据悉,该文件首度公开是在1981年,不过大部分内容都被人为地删除,其中包括名为《秘密行动》的整个第三章,这部分内容恰恰记录了这次政变。
这是中情局首次承认与英国军情6处连手导演了这次政变,在此之前,中情局一直矢口否认参与其中。2000年,美国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为缓和美伊关系,承认美国在那场政变中“扮演重要角色”,“给伊朗政治发展造成挫折”。她直言不讳地说:“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策划伊朗政变是出于战略考虑,但实际上适得其反。我们完全理解为什么直到今天伊朗人仍然强烈反对美国!”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上任后发表类似言论,试图向伊朗示好。
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副馆长马尔科姆‧伯恩说,这份文件供中情局人员内部参考,“为他们可能正在策划的事提供一些背景”。
【原因】石油利益+防御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占领了伊朗,以防止伊朗的石油落入纳粹手中;大战结束以后,英国仍想通过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Anglo-PersianOilCompany,英国石油公司前身)牢牢控制伊朗的石油资源。
1951年,摩萨台经选举上台,迅速采取行动,推行石油国有化。摩萨台采取的石油国有化措施引发美国和英国严重关切,因为两国视伊朗石油为战后经济重建的关键。英国政府立即做出强烈反应,对伊朗又是威胁又是制裁,但这并没把年过七旬的摩萨台吓倒,他断然拒绝了英国要他下台的要求。
1952年11月,恼羞成怒的英国情报人员与美国特工举行了多次秘密会议,英国人抛出一项策划伊朗军事政变的计划,美国人立即被政变计划吸引了。1953年3月,美国中情局驻德黑兰情报站密报说,一名名叫扎赫迪的伊朗将军偷偷地跟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挂上了钩。1953年4月,在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威尔的授意下,中情局局长杜勒斯拨出100万美元专款,用于“采取任何方式将伊朗首相摩萨台整下台”!1953年6月,美英两国情报官员在贝鲁特最后敲定了推翻摩萨台的政变计划“TPAJAX”。1953年7月21日,艾森豪威尔威尔总统签署批准了政变计划。
冷战也是发动政变的因素之一。政变策划者唐纳德‧威尔伯担心伊朗会倒向苏联,有损西方在中东的利益。报告称,“出于伊朗可能投入‘苏联的怀抱’的风险”,“迫使美国……不得不策划并实施了代号为‘TPAJAX’的行动。”
中情局文件显示,美方担忧,如果伊英紧张局势升级,苏联可能入侵并控制伊朗,从而“西方不仅将永远失去伊朗石油,而且,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在苏联周边构筑的防御链将遭突破”。
【手段】舆论抹黑+制造骚乱+逼迫国王
敲定政变计划后不久,美国中情局中东行动处处长克米特‧罗斯福(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孙子)秘密抵达德黑兰,直接指挥军事政变的实施。
中情局首先发动舆论战,在街头偷偷散发反摩萨台的传单和卡通漫画,在伊朗的美国媒体抹黑摩萨台的文章,秘密批给伊朗一家著名报纸的老板45000美元,“好让其报纸能成为我们的喉舌”;中情局特工则对伊朗著名的宗教人士发动袭击,然后嫁祸于伊朗共和党,制造大规模的社会骚乱;美国和英国的情报机构进而支持反摩萨台势力,贿赂议会成员,协助组织反摩萨台示威。
根据计划,美英希望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在伊朗国内发生动乱后立即“挺身而出”,颁布“王室特别令”,解除摩萨台的职务,任命扎赫迪将军为新首相。然而,中情局和英国情报局对“生性优柔寡断、多疑怯懦”的巴列维是否有勇气这么干心中没底,于是到法国拜访了巴列维的姐姐阿什拉夫公主。但巴列维国王仍拒绝在中情局起草的解除摩萨台职务的命令上签字。
这时,摩萨台已经对反对他的阴谋有所觉察。为了巩固其政府,他要求举行全民公决,解散议会。8月4日的公决中摩萨台获得了99.9%的选票。然而,这一结果进一步刺激了阴谋策划者,心急如焚的克米特‧罗斯福藏在汽车里的毛毯下面,趁着夜色潜入王宫,恐吓巴列维国王说:“现在,你已经别无选择了。如果还不采取行动的话,那么伊朗只会变成共产党的伊朗,会成为朝鲜第二!”巴列维国王终于动摇了,而艾森豪威尔威尔“不会坐视伊朗落入共产党之手”的表示给巴列维吃了一颗定心丸。
8月13日,巴列维国王终于签署命令,关于国王支持政变的消息立即在伊朗军中传开。
“军队很快就加入亲国王的运动,到当天中午,亲国王组织和军队已经控制了德黑兰和某些地区,”威尔伯在文件中写道,“到8月19日夜,摩萨台政府成员不是躲藏起来就是被监禁起来。”
【影响】伊美关系数十年不和
政变后,逃离伊朗的国王巴列维回国,强化自身权力,与美国结成密切关系;扎赫迪的新政府很快与外国石油公司达成协议组成财团,“大量恢复伊朗石油输出到全球市场”,美国和英国可分享伊朗石油最大的份额。摩萨台则被关进了大狱。1979年2月,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美关系陷入数十年不和。(本报综合报道)
人物:穆罕默德‧摩萨台
摩萨台1882年6月16日出生于德黑兰一个显赫世家。1951年至1953年间出任民选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的政变推翻。摩萨台在伊朗政坛以怪异著称,他常常穿着睡衣,横躺在床上接见外宾。但在当时贪污盛行的伊朗政界,他是少有的廉洁政治家,因此深孚众望。
摩萨台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员、律师、议员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贵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间实施渐进式的社会改革,包括推行失业补偿金制度、立例规定雇主向患病或受伤的员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农令他们不再受地主强制劳役。此外,他又规定地主贡献租金收益的20%到一个基金,用以资助一些市政发展项目,如兴建公共浴堂、农村住房和害虫防治等。
政变后,摩萨台在狱中度过3年,后被软禁家中,直至1967年3月5日逝世。时至今日,摩萨台仍是伊朗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75期,摘自2013年8月22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