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哈斯
每当有什么坏事发生的时候-伊朗离获得核武器更近一步,朝鲜又发射导弹,叙利亚内战的平民死亡人数又创新高,卫星显示极冰融化速度惊人-一些官员和观察家就会呼吁国际社会行动起来。只是有一个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国际社会”。
缺乏团结机制
一个原因是缺少让“世界”团结起来的机制。联合国大会是最接近的,然而一个让美国或中国与斐济或几内亚比绍等同起来的组织是指望不上的。
说实在的,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者们创造了安理会,是将其作为各个大国一起决定世界命运的平台。但即使这个初衷也没能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2013年的世界与1945年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了。要不我们怎么解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有英国和法国,却没有德国、日本和印度呢?
可惜,没有关于更新安理会的协议。二十国集团这样的组织是受欢迎的,但它缺少权威和能力,而且规模又过于庞大。结果就是“多边主义的困境”:更多成员的加入增加了一个组织的合法性,但又是以牺牲实用性为代价的。
再多的联合国改革都无法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当今的大国在世界应遵循什么样的秩序上无法达成一致,更不用说破坏秩序应受的惩罚了。即便在原则上有一致性,在实际当中也很难协调。其结果就是,世界比原本应该的更加混乱和危险。
无法达成共识
想想气候变化问题吧。矿物燃料给地球温度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但减少碳排放却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承诺会遏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数十亿人口获得能源和电力,对中国和印度来说这都是不可接受的。
就国际合作来说,防止核武器扩散似乎是更有希望的问题。《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将核武器拥有权限定在五个常任理事国范围内,不过只是暂时的。
但协议比看起来更为薄弱。《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允许各国发展以电力等为目的的核能,这个漏洞使得一些国家集全力发展核能用于开发核武器。
195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建立的核查制度是一个君子协定;核查人员只能去检查那些有问题的国家政府告诉他们的核设施。
在经济范畴倒有着更多的国际合作。在减少关税壁垒方面已经取得了真正的进展;世贸组织也为159个成员制定了解决纠纷的机制。但在全球层面扩大自由贸易的努力却没有进展,许多国家在如何对待农产品、取消补贴以及服务业贸易方面无法达成一致。
与此同时,在网络空间范畴的合作才刚刚开始,而且面临困难。对于间谍的恰当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非国家参与者的肆虐使情况更加复杂化。
另外一个还缺少显而易见国际合作的领域是人民遭受苦难。那些大规模打击自己的人民或者放任人民受苦的政府面临着外部干涉的威胁。联合国在2005年规定了“保护的责任”(R2P),但许多政府担心R2P会对它们提出行动期望,而这会带来人力、军费和商业方面的代价。一些国家还担心成为R2P的目标。
世界更加多样
简而言之,那些指望国际社会来解决世界问题的人是会失望的。虽然这不是绝望的理由或者单边行动的基础,但只要“国际社会”更多的是一种希望而不是现实,多边主义就只能变得更多样化。
在贸易领域,这意味着地区和双边协议。在气候问题上,合理的目标就是寻求“最小协议”,为燃料效率、减缓森林采伐或限制大国碳排放设定最低的共同标准。
在这些和其他领域,各国政府必须为地区性承诺团结起来,形成相关方或意愿方同盟,或只是简单地寻求相互理解来尽最大可能接纳共同政策。这些做法可能缺少正式全球承诺的效力和合法性,但其优势就是有做成一些事的可能。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74期,摘自2013年7月24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