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透过社媒转移注意力 虽成“网红”却无助洗白劣迹


杨昌奕

纳吉试图制造“网红”旋风,从线上至线下地发挥影响力。(档案照:透视大马)
从唾骂到赞美,自谷底反弹的前首相纳吉,如今正以“网红”的姿态告别“贪污领袖”的过去,迈向万人敬仰的“抗争者”之路,然而时评人却认为,纳吉的形象漂白工程再如何浩大,都洗不去他的劣迹。

三位时评人皆强调,网民之所以对纳吉的贴文赞好,不过是源自于对希盟执政后种种不满的投射,觉得纳吉代他们道出心声、搔到痒处而感爽快,不意味着民众就已忘记纳吉难咎其责的“一马发展公司”贪腐案。

不单如此,论者亦不认为,纳吉的“网红”效应,能重振巫统以至国阵的形象,讽刺的是,纳吉如今似乎更注重本身的形象,甚于他曾领导的政治联盟。

传播学者庄迪澎告诉《透视大马》,纳吉的形象包装工程虽然会为他个人加分,但还不至于达到足以漂白过往劣迹的程度,尤其是在“一马案”仍处在审讯阶段的当下

“就像前甲州首长阿都拉欣涉嫌的性侵案一样,尽管法庭未裁定他有罪,但舆论上已认定他有罪。放在纳吉身上也一样,在舆论施加的印象下,他很难摆脱一马案丑闻,即使是透过网红宣传策略,买账的大多是中坚支持者而已。”

纳吉难抛开包袱

他分析,即使有中间选民被纳吉所牵动,也不表示这些人相信纳吉无辜,这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影响,包括种族、宗教和经济等,使得与纳吉有相同看法或立场者,对其展现出包容态度。

另一位时评人苏铭强在接受《透视大马》访问时,亦不认同纳吉能借形象重塑洗白,因为纳吉始终无法抛开犯下贪腐罪的包袱。

“没那么容易(洗白),一马公司贪腐案、联土局舞弊案等,这些都是他的包袱,很难回避,尤其是在往后案件开审时,媒体重新报道下,人们会忆起他的事迹。目前的宣传策略,只能凝聚原本的支持者,还有吸引一些中间选民。”

纳吉连番在媒体前曝光,被指是为了转移其即将于2月12日开审的贪腐案注意力。(档案照:透视大马)
纳吉连番在媒体前曝光,被指是为了转移其即将于2月12日开审的贪腐案注意力。(档案照:透视大马)

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讲师莫哈末尤斯里认为,这名前首相连番在媒体前曝光是为了转移其即将于2月12日开审的贪腐案注意力。

“为了确保其在本地政治版图的地位,他已将民众视他为罪犯的印象转为英雄。”

“这将能够帮助他很多,让民众认为所有针对他的指控都具政治目的。”

尽管面对多项洗黑钱、贪污及滥权的控罪,纳吉依然马不停蹄举办见面会。自1月起,他已在格灵芝、金马仑国席补选及目前在浮罗交怡与人民会面。有别过往,纳吉并未偕同妻子罗斯玛同行。

纳吉在这期间在社媒创造了自己的口号“malu apa bossku?”。在一些场合上,他甚至毫不掩饰告诉记者,国人“错过了他的领导”。

“自大选后,他在大马人及巫统党中已经失去很多支持。”

“但他巧妙地利用希望联盟未能在履行其竞选宣言,让他得以在马来西亚政治版图重新定位。”

拉曼大学媒体系讲师刘惟诚则向《透视大马》点出,纳吉的“网红”形象工程,成败攸关“天时”两字。

“纳吉之所以能借着社交网络东山再起,成就他的正是‘天时’这项要素。纵观目前的反对党阵营,能提出说服论点与实际经验的领袖不多,而网上抨击希盟政府者,大多属于乌合之众。因此,纳吉的出现,起着引领的作用。”

他分析,纳吉懂得运用担任首相的经验,辅以数据等资讯,来对政敌做出精彩反击,这看在不满希盟的民众眼里,相当讨喜。

论者认为,尽管纳吉努力漂白过往形象,但舆论形成的印象,以及进行中的官司审讯,都会让人们一直铭记纳吉的罪名。(图:纳吉脸书)
论者认为,尽管纳吉努力漂白过往形象,但舆论形成的印象,以及进行中的官司审讯,都会让人们一直铭记纳吉的罪名。(图:纳吉脸书)

“天时”因素左右纳吉形象

不过,刘惟诚却提醒,“天时”的利好因素亦有停摆的一天,而那天就是“一马发展公司”贪腐案的开审日。

“目前一马案在待审期间,对纳吉负面的舆论暂时被搁下,同时民众对希盟政策转弯日益不满,因此人们都爱追踪纳吉的言论。惟这样的时间因素不会持续太久,只要案件开审,大家的焦点又会重回纳吉的案件。”

他也认为,现代人的是非观念,足以将纳吉所塑造的网红形象,与其所涉的贪腐案清楚分辨,不会感到混淆,所以纳吉难借此洗白形象。

“网民们虽然一样痛恨一马案,但在纳吉据理力争反击希盟时,却也不吝给予赞同,这是因为人们晓得就事论事,会在不同的时间点,将事情区隔开来。”

至于有不少网民,尤其是在过去第14届全国大选鼎力支持希盟、谴责纳吉的华裔民众,如今竟转态对纳吉风趣幽默的调侃方式赞好,那是否意味着过去反对纳吉的民众,已经对他改观了呢?

三位论者都不约而同认为,这不过反映出纳吉选用的宣传方式,打中不满希盟政府者的心坎,代他们说出心声,因此随之赞好,不意味着人们都会转变为纳吉的支持者。

赞好纯粹反映对希盟不满

庄迪澎以选民心理的角度分析:“希盟政府的执政蜜月期早过了,累积约8个月的施政问题,当然会引起各族选民不满,这些不满者当然有兴趣知道反对党领袖说了什么、怎样批评政府。”

“这些不满的民众,有者不善于表达本身想法,但在看到反对党领袖的言论后,觉得正中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听了感觉很爽,自然就会继续追踪,就像纳吉的现象一样。”

他说,纳吉这种调侃讽刺希盟的表现手法,在我国阅听人市场其实相当受欢迎,就像一些中文报章的评论,有些尽管欠缺深度,但嬉笑怒骂的方式写来有趣,深深吸引读者。

“比较纳吉过去在基层场合脱稿演讲的口吻,我相信一些较趋向民粹的脸书调侃文,是出自他个人手笔;而引经据典提及数据的部分,则可能是交由公关团队处理。这是为了因应高层及中下,这两个不同阶层阅听人的需求而设。”

纳吉在这期间在社媒创造了自己的口号“malu apa bossku?”。在一些场合上,他甚至毫不掩饰告诉记者,国人“错过了他的领导”。(档案照:透视大马)
纳吉在这期间在社媒创造了自己的口号“malu apa bossku?”。在一些场合上,他甚至毫不掩饰告诉记者,国人“错过了他的领导”。(档案照:透视大马)

“无论如何,尽管民粹为主的论述,更容易为一般民众消化,但对民主素养终究不是好事,人们会渐渐习惯不再深入思考,对提升素养无助。”

苏铭强则指出,纳吉正是看准人们对希盟执政失望的心态,投其所好以此吸引网民入场,究其因不外乎“看爽心态”,在情绪上跟风附和而已。

“但这些跟着纳吉叫好的网民,真的会转态完全追随纳吉吗?来到现实层面是否又会重新考量?就像之前呼吁投废票的‘废票联盟’一样,最终不过雷声大雨点小。”

同样是“投其所好”,刘惟诚却以不同的观点切入:“从纳吉经营脸书的方式,可以看出他相当了解时下青年,在网上的喜好与心性,就是讲求‘没有距离感’与‘平起平坐’。“

”所以,纳吉很用心朝方面经营,纡尊降贵放下身段,塑造草根亲民形象。“

他举例说,纳吉的脸书贴文,不全是政治言论,其中还包含不少“生活化”的贴文,像是到哪里享用美食、健身与爱猫等,这对年轻人来说,相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更具吸引力。

“事实上,纳吉本来就是这样(生活化)的一个人,他在当首相时就展现出来了,不过因为国家领袖的身份而不明显。他在下野后,就没有身份上的限制,因此更着重在拉近本身与人民的距离。”

选择网络社媒掌主导权

论及纳吉为何选择网络社交媒体,作为他卷土重来的战场,苏铭强认为这关系到纳吉对“议题主导权”的念兹在兹。

“若是靠传统媒体,纳吉无法主导议题的方向,相较下,着重个人舞台的社交媒体,给了他完全主导的空间和权力。想要传达哪一些讯息,又有哪些议题要避开,全由他一手掌控,他的声音不会被剪接及筛选。

庄迪澎则指出,纳吉会选择网络做新战场,不外乎下台后的他,已经失去对大部分主流媒体的掌控力,在言论及新闻上不再倾向对他有利一面,因此社交媒体自然是最好选择。

自谷底反弹的前首相纳吉,如今正以“网红”的姿态告别“贪污领袖”的过去,试图迈向万人敬仰的“抗争者”之路。(档案照:透视大马)
自谷底反弹的前首相纳吉,如今正以“网红”的姿态告别“贪污领袖”的过去,试图迈向万人敬仰的“抗争者”之路。(档案照:透视大马)

巫统甚至国阵,可凭借纳吉的个人魅力重振形象?庄迪澎对此不表苟同,尤其是在“抵消效应”底下。“即使纳吉在社媒说得再好,一旦巫统其他人在公共场合做出极端言论,这些辛苦建立的正面形象,都会被抵消掉。”

苏铭强则坦言,他迄今看不出纳吉的这波形象改造,有任何想帮助巫统重振声势的意图。

“看起来他更像是在帮助自己,你可以看看他在社媒的各种言论,主要都是围绕在其个人身上,少有提及国阵和巫统。纳吉的最终目的,只是想将自己塑造成一位政治迫害下的受害者。”

“况且,若他将自己与巫统摆在一起,那就有不少议题无法回避,例如巫统与伊党的合作,所以纳吉‘独自出发’将来得更少约束。”

刘惟诚认同“网红策略”多少会对纳吉的个人形象有所加分,但主要还是在巫裔社群内产生效应,想要以此为国阵扳回形象分,则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