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非洲最知中非合作的冷暖,西方哪里懂

user.guancha.cn 9月3-4
【文/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作者 贺文萍】

9月3-4日,北京将迎来中非关系史上的又一次盛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此次峰会已经是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成立以来,继2006年北京峰会及2015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峰会之后举办的第三次峰会了。

18年内分别在中国和非洲之间召开三次大规模的中非首脑峰会并推出实实在在的发展中非合作的规划和蓝图。这样的频率和力度不仅在中国的对外发展合作中不多见,而且在世界各大国的对非合作中也鲜有发生。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图/新华网)
伴生于中非关系发展的“奇谈怪论”

就在中国与非洲国家领导人以及中非企业家们满怀激情聚首北京共商共议未来发展规划和合作路径时,一些西方媒体却坐不住了。

和中非间热议加强中非产能合作以助推非洲工业化进程、如何变“输血”为“造血”以帮助非洲把资源禀赋转化成“非洲制造”的发展优势所不同的是,西方媒体炒作的则是“中国模式在非洲注定水土不服”、“中国的大规模参与正危及非洲的未来发展前景”、“中国模式让非洲失望”以及“非洲的跨越式发展难以实现”等等“唱黑”和“唱衰”中非关系的奇谈怪论。

其实,对这种伴生于中非关系发展的“奇谈怪论”我们并不陌生。从早年的所谓“中国新殖民主义论”、“资源掠夺论”再到近年的所谓“债务陷阱论”等等,可谓花样翻新、不一而足。

在一些西方政商界和媒界人士的固有思维里,非洲无论是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语言宗教,还是经济结构传承,都天然是欧美的后花园,是西方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及话语体系的一部分。而中国近20年来在非洲开展的热火朝天的各方面合作自然被持有这一思维的人看作是对西方“势力范围”的“入侵”。他们也就自然拿出惯用的有色眼镜和放大镜来观察中国政府、公司乃至个体户在非洲的一举一动,并炒作和放大其捕获到的中国人在非洲可能产生的任何瑕疵。

换言之,西方自己不重视非洲,领导人鲜有踏足非洲也不召开推动非洲发展的峰会,但又抱着酸葡萄心理看不惯中非领导人之间的频密互访和密集见面的峰会。说白了其实都是“零和”思想和冷战思维作怪。所谓“身体进入了21世纪,思维还停留在20世纪”说的就是这种人和这种思维定式。

只有非洲最能够感知中非合作的冷暖

中非合作的实际成效如何,究竟有没有推动非洲的发展,非洲国家和人民是感到失望还是感到振奋?最拥有发言权的当然是生活在非洲大陆并天天感受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着的变化的非洲国家和人民自己。换言之,只有非洲最能够感知中非合作的冷暖。

笔者今年8月初有幸赴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的吉布提开会考察。在这个人口仅100万的非洲小国就直观真切感受到了其强烈的发展意愿以及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携手开拓未来的干劲与激情。

吉布提地理位置(图/Google地图)

所到之处都能看到吉布提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以及中国的巨大存在,如由中国公司参与管理的非洲最大自贸区7月初已经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从吉布提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亚吉铁路、中国招商局集团建设的港口,以及中企投资建设的千户经济住房项目,等等。

难怪乎吉布提总统伊斯梅尔.盖莱去年11月访华时曾感叹地说,“西方人来了100多年,我们的国家还是这么穷,中国人才来了3年,就让我们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中非合作助推了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化发展

近年来,为帮助非洲国家加快其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国先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入手,已帮助非洲建成了多条铁路,包括连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连接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的“亚吉铁路”、以及在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建设的铁路。

正如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在2017年5月31日“蒙内铁路”开通之日所说,“铁路的开通为肯尼亚新的工业化篇章打下了基础”。 蒙内铁路平稳安全运营一年来,已发送旅客130多万人次,运送货物6万多集装箱,累计为肯创造近5万个工作岗位,培训5000多名专业技术工人和运营管理人员,100多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攻读铁路本科专业。

资料图来源:东方IC

蒙内铁路还大大便捷了内罗毕与蒙巴萨之间的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时间也由原来10多个小时缩短至4个多小时,使物流成本降低40%以上。铁路建设还拉动了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1.5%甚至2%的增长,并带动了铁路沿线的商业业态形成以及包括港口在内的全产业链发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是为了给中非工业化合作打下基础和保驾护航。

2015年底习近平主席在中非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总额达600亿美元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摆在首要和突出位置的就是中非工业化合作,并为此专门设立了首批100亿美元资金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

据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8月28日在国新办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吹风会上的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在非洲已设立了约25个经贸合作区,共吸纳入区中资企业400多家,累计投资金额超过60亿美元,涉及能源矿产、轻工建材、纺织制造、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目前上述经贸合作区的产值约达18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的税收为9亿美元,雇佣外籍员工约4.1万名,大大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已经超过1000多亿美元,有35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这些落户非洲的中资企业在非洲大地进行二次创业,为非洲发展及企业自身转型开辟了新空间。

如最早落户埃塞东方工业园的中国鞋业生产巨头——东莞华坚集团,自2011年底投资建设华坚(埃塞)鞋厂一路走来已经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排头标兵企业。截至2017年底,华坚成为中国在埃塞最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已累计出口创汇超过1.22亿美元,为当地解决了7500多人就业。

埃塞华坚轻工业园内的工厂流水线上,工人正在制鞋(图/东方IC)

该企业年产超过500万双女鞋,是埃塞最大的鞋业出口企业,占埃塞鞋业出口的65%以上。2017年9月1日,埃塞俄比亚政府授予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先生“埃塞工业之父”的荣誉称号,以此感谢他对该国工业发展的贡献。

华坚不仅在埃塞创造了传奇,未来还计划在卢旺达、尼日利亚等多个非洲国家投资,续写“一带一路”与非洲工业化进程对接的新篇章。

中国从不对外搞模式输出

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有越来越多的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借鉴和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但中国从不对外进行所谓的“中国模式”输出。非洲国家“向东看”以及中国发展经验在非洲的一些运用都是基于在发展道路上的相互启发和探讨。

和中非进行发展经验交流不同的是,美国倒是一直公开鼓吹并强力在发展中国家植入“美式模式”。如今年6月18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底特律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就公开称,美国将在非洲发力,驱除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让非洲采纳美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政治模式。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资料图/东方IC)

实际上,任何想在非洲植入自身发展模式的尝试都是徒劳的。非洲在21世纪发展的道路上正在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非洲不需要被强制纳入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之中。究竟参考、学习或借鉴哪些他国的发展经验与模式,这也完全是非洲国家的自主选择。

至于美国能否驱除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恐怕秉承自我利益独大的“美国优先”理念,与推动和非洲国家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享共赢的“让世界更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像两股道上跑的车,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非洲国家和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走自己的路,选择适合自己借鉴的他国模式,并探索符合非洲历史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基础的非洲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