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超级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

•谌庄流、 张亦驰、 刘扬•

“棱镜门”事件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远离公众视线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置于聚光灯下。这个有着数个第一头衔的超级情报机构到底神通有多大,它是怎样运作的?承包商又在该机构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一名不到30岁的承包商工作人员会有权限知道那么多机密?透过国外媒体最近的报道,或许能拼凑出这个神秘机构的大概轮廓。

雇员16万,每年花上百亿

从巴尔的摩沿着高速公路向西驶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在距离哥伦比亚特区约16公里的路段有一个特殊的出口,交通指示牌上赫然写着“美国国家安全局雇员专用”。下了匝道,有两辆马里兰牌照的警车日夜看守着从出口延展出的公路。这条神秘的公路笔直地插进一片高大浓密的森林,那里便是乔治•米德要塞——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总部。

据NSA官方网站称,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身是1949年5月20日由国防部成立的“武装部队安全局”(AFSA)。1951年12月10日,中央情报局局长在写给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一份备忘录中,建议成立一个综合的通讯情报部门。1952年根据杜鲁门总统的秘密指示,在AFSA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国家安全局。

由于监听工作需要大量人手和设备,因此与其他间谍机关相比,国家安全局的两大特点便集中在两“多”上:一是人多,国家安全局总部和外派人员共有军方和文职人员大约16万,超过美国其他16个情报机关的雇员总和,其中43%是密码破译员、语言学家和电子技术人员,是全世界独立聘用数学博士和电脑专家最多的机构,而总部门前的访客停车位高达1.8万个;二是钱多,美国国家安全局每年耗资都在120亿美元以上,铺设在其总部墙壁和楼板内各种用途的电线长达250余万米,一年的电费就高达2100万美元。NSA它名义上是国防部的一个部门,而实际上则是一个直属于总统、并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情报的机构。它甚至能监视包括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在内美国其他情报或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

越来越依赖技术承包商

尽管国家安全局雇佣了大量技术人员,但却越来越依赖技术承包商。本月10日,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的一篇文章称,NSA已经将一些公司视为自己团队的一部分。自1999年到2006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后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退役空军上将迈克尔•V•海登称,政府的大规模数据收集和监视系统主要并非由专业间谍或者华盛顿官僚建设,而是由硅谷以及众多私营的防务承包商来建设的。报道称,早在“9•11事件”之前,海登就意识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NSA在收集信号情报方面的工作(无线电通信情报的监听)会逐渐衰退,并最终“变聋”。在经历很多次失败的试探后,通过雇佣私营公司,NSA开始取得成绩,因为这些公司在技术上远远比NSA的官僚们懂得多。这些公司主要负责建立这些监视系统,并负责系统的日常管理和技术维护工作。报道称,在所有的公司中,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市的帕兰迪尔技术公司是NSA公司最紧密的技术合作伙伴。另外一家是“鹰盟”公司,这是一家计算机科学公司的联合商业风险公司,以及运行NSA公司IT项目的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在其网站上描述自己是“情报委员会首席信息技术管理服务提供商”。海登说,“我们将其视为团队的一部分。” 据《赫芬顿邮报》报道,在美国,与情报机构签约后为其工作的公司达1931家。除了承包商,还有大量自愿与情报机构“合作”的美国企业,当然,这些民间公司也并非“白忙活”。美国彭博新闻社15日称,上千家科技、金融和制造业公司正与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紧密合作,向其提供敏感信息,同时获得机密情报。这些项目的参与者被称作“可信合作伙伴”,范围远超“棱镜”计划。一名熟悉美国情报机构的中国专家1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称,很难清楚划分这上千家承包商到底有多少家为NSA服务,有多少家为其他美国情报机构服务,因为其中有些承包商的服务对象不止一家。

管控高智商民间雇员成难题

尽管民间公司对NSA的任务出力不少,但是同样带来泄密的隐患。《纽约时报》报道称,国家情报局透露,美国政府拥有“接近机密权限”的人中,21%在民间企业。通常而言,情报机构内对知情权的限制非常严格,在NSA总部,甚至什么级别的人能去哪些场所都有明确规定。但一名中国专家称,参与某一项目建设和维护的承包商工作人员很可能会接触到大量机密,情报机构不得不明确告知他们哪些是监控重点,哪些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这些也为外雇的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机密情报的全貌创造了条件。此次的泄密者斯诺登对媒体说,他有完全权限看到国家安全局所有工作人员的执勤表、整个情报圈、世界各地的卧底干员、美国拥有的工作站的位置、目前有哪些具体的行动计划等等。一般而言,普通技术人员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的权限,如果是真的,那很可能是通过非正常技术手段获得的。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7日《环球时报》)

链接一:美国安局大范围监控民众

根据一项4月份发布的绝密法院命令,美国国家安全局目前正在收集美国最大通信服务提供商之一韦里孙通信公司的数以百万计美国客户的电话记录。

本报记者已经获得了这一法院命令的一份副本。命令要求韦里孙公司“持续性的、每日”向国家安全局提供关于其系统内所有通话的信息,既包括美国境内的,也包括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

这一文件首次表明,奥巴马政府正在不加区分地大量收集数以百万计美国公民的通信记录,不管他们是否涉嫌违法犯罪。

秘密的外国情报调查法院4月25日向联邦调查局发布了这一命令,赋予政府在截止到7月19日的3个月时间内获得数据的无限权力。

命令规定,通话双方的电话号码、地点、通话持续时间、唯一标识符以及所有电话的拨打时间等数据都要提供,但不包括通话内容。

这一事实遭到披露,可能会重新点燃美国国内长期以来的争论,即政府在国内进行监视活动的权力的适当范围。

在布什政府任内,安全部门官员曾向记者披露,国家安全局在进行大规模电话数据收集活动。但本次是第一次有重要和绝密的文件显示,在奥巴马总统任内这种活动还在大规模地持续地进行。

不受限制地向国家安全局提供通话记录极不寻常。外国情报调查法院通常会下令获取某一涉嫌为恐怖组织或其他国家担任代理人的特定目标或数量有限、身份确定的若干个人的记录。

虽然命令本身并不要求提供通信内容或任何特定电话号码注册用户的个人信息,但收集信息使国家安全局能够轻易地、追溯性地全面了解任何个人如何、于何时甚至于何地与何人进行联系。

作为布什总统2001年10月4日秘密授权实施的一项计划的一部分,国家安全局曾在国内大规模收集通话、上网和电子邮件记录。

最近的事态表明,国家安全局的使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专门致力于收集外国情报转变为日益关注国内通信。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国会首次调查了美国政府的监视活动。当时,国家安全局被要求绝不能将监视机器对准国内。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网站)

链接二:美安全部门侵犯个人隐私几近无法无天

•赵丽 、 邱超奕•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揭开“棱镜”计划的“锅盖”后,又接连曝出猛料: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项目目标覆盖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

根据一份未经证实的文件信息,从2009年开始,美国开始潜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政府官员、企业以及学生的电脑系统进行监控;

就他所知,美国在全球进行了61000次的渗透行动,目标包括数百个个人以及机构,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中国内地的一些目标。

如果斯诺登的披露属实,那么全球公众的个人隐私权都可能遭到美国安全部门的侵犯。

6月13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罗伯特•穆勒首度证实,FBI正在对斯诺登进行刑事调查,更声称监视项目可挫败“9•11”恐怖袭击。

“美国一直标榜自己保护人权,从国内政治方面来讲,‘棱镜’项目确实是对美国公民人权的侵犯,令联邦政府陷入尴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棱镜’项目最大的问题在于,美国在指责别人侵犯人权的同时,自己也在这么干,这就打了自己的嘴巴。”

对于被监听的美国公民而言,“棱镜”项目这种刺探情报的行为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

“9•11”事件之后,美国通过《爱国者法案》,美国人为了反恐的需要,自愿牺牲一部分隐私权。但是,曾通过《爱国者法案》赋予情报部门以广泛搜集个人隐私权力的美国国会议员们,如今不安地发现,情报部门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和窥探,已经接近失控的边缘。 6月7日,奥巴马在访问加利福尼亚州期间紧急出面“灭火”。他强调,这一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而且经过国会授权,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

“从国际法角度而言,的确是披上了国家利益的合法外衣。但对于被监听的美国公民而言,‘棱镜’项目这种刺探情报的行为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余万里说。

“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如果美国政府要尊重美国公民的权益,那么‘棱镜’项目对美国公民说不过去,因为没有规定到哪种程度属于侵犯隐私。”余万里说,“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中,美国在窃取他国信息的同时,又指责别国的做法不当。在国际方面,网络安全与自由也没有一个规则存在。在美国国内以及国际社会都缺乏一个规制。”

依照过去相似案例的处理结果,如果斯诺登返回美国并接受审判,可能不会被判处长期监禁

目前除了为“棱镜”项目辩护外,美国政府另外一项重要任务似乎就是将斯诺登引渡回国。

有消息称,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成员要求立即将斯诺登引渡回美国受审,以免泄露更多的机密。美国国家安全局已要求对此次泄密事件展开刑事调查,美国司法部表示,刑事调查尚在初级阶段。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认为,斯诺登的行为是否违法,要按照美国法律以及斯诺登泄露的内容进行判断。

“从法理原则上讲,斯诺登若是公开揭露这些信息,肯定会涉及泄露国家机密,但具体会判什么罪,还是要由美国的法律来决定。”莫纪宏说,“至于斯诺登是否会被起诉或者引渡,我觉得当前网上的报道都不是很准确,引渡涉及到国际法条例,光美国一方说了不算。”

据路透社报道,依照过去相似案例的处理结果,如果斯诺登返回美国并接受审判,可能不会被判处长期监禁。美国历史上共有9起类似案例,其中两人被判无罪,3人被判两年左右监禁,另有1人被判10个月监禁,其余3起案件尚未判决。

“如果斯诺登是美国联邦政府雇员的话,那他的行为肯定违法,因为他进入联邦政府工作肯定要接受保密条例。至于引渡问题,有些国家可以为他提供政治庇护。”余万里说。

据俄罗斯媒体6月11日报道,俄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俄方可能考虑为美国监控项目爆料人爱德华•斯诺登提供政治避难。

同时,在美国国内,一些民众在互联网上支持斯诺登。尽管斯诺登眼下尚未遭到指控,大约2.5万名网民在一份在线请愿书上“签名”,敦促奥巴马赦免斯诺登;另有一些网民在社交网站发起活动,为斯诺登筹集资金用于法律辩护,数小时内集资8000美元。

民间组织起诉美国政府的诉讼不管成功与否,都在提醒美国政府,不要在侵犯个人隐私上无法无天

在一部分美国政府官员要求起诉斯诺登的同时,另一场诉讼也在悄然发生。

美国参议员兰德•保罗在福克斯新闻台发出声音,呼吁电信公司及其上百万用户联合起来将奥巴马政府告上最高法院,“如果我们能够联合起一千万个美国人,说我们不想政府查看我们的电话记录,这或许能改变华盛顿的做法”。

当地时间6月11日,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向位于曼哈顿的纽约南区联邦法院递交诉状,除了指控联邦政府“搜尽美国国内、来自或打往美国的每个电话的信息”,同时请求联邦法院立即中止监视项目,宣布项目非法,并且下令政府清除所有来源于监视项目的数据。

但针对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诉状,美国司法部已表示拒绝置评,称需要时间研究有关指控并作出回应。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在当地是个很大的民间组织,几乎可以和美国枪支协会齐名,影响力很大。这个诉讼不管成功与否,其对美国政府都算是敲响了一个警钟,告诫政府不要在侵犯个人隐私这件事上太无法无天。”余万里说,毫无疑问,“棱镜”项目的曝光,为民间组织针对美国联邦政府类似监听项目诉讼的胜诉带来了积极影响。

路透社报道,美国最高法院今年2月曾经就一家民权组织针对美政府监听项目的诉讼作出裁决,以5票反对、4票赞成的结果认定民权组织败诉,理由是这一组织无法证明其通话遭到监听。

“不过,‘棱镜’项目曝光后,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为‘棱镜’项目辩解,事实上承认这一争议项目的存在。可以说对于此类诉讼也算是一个证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只是个人曝光,取证非常难,因为大量证据材料都必须在美国政府公布后才能获悉。但这个诉讼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保护美国公民个人隐私产生了正面作用。”余万里说。

对此,莫纪宏认为,“棱镜”项目涉及到个人隐私权益和国家安全利益的关系。“按照通用的规律讲,应该遵照权力优先原则。”莫纪宏说,“我认为这是博弈的过程,社会利益的总量是固定的,如果要有更大的权力,必然意味着更大的义务。想要更安全的环境,也要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由于技术上的进步,这种权力与义务的冲突就更加突出了。监听情报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政府的权力扩大,但在义务上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制约。”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5日《法制日报》)

链接三:美国脸谱、微软两公司首次承认美国政府确曾向它们索要用户数据

•温宪•

6月14日,美国脸谱、微软两公司首次承认,美国政府确曾向它们索要用户数据。在此之前,与“棱镜门”有牵连的美国公司或断然否认类似情况,或对实情半遮半掩。

脸谱公司首席法律顾问厄尤特14日说,经过与政府谈判,该公司首次被允许公布与地方执法部门和国家安全有关的信息索要情况,但不允许透露具体数字,并对公司可以公开的数据做了严格限制,不能透露美国政府哪一部门针对哪一特定目标索要了多少信息等具体情况,也不能透露根据《外国情报监控法》向美国政府提供了多少信息。脸谱公司被允许披露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下半年,美国联邦、州及各级地方政府要求该公司提供用户信息的次数多达一万次。这些资料信息涉及1.8万至1.9万名用户。

与此同时,微软披露,在去年下半年接到美国各级政府部门发出的6000至7000次用户资料索取要求,这些要求涉及用户多达3.2万个,内容涉及反恐行动、逃犯追踪以及儿童失踪案件等多类法律调查。微软公司副总裁弗兰克在声明中说,该公司被允许公布的情况远未能满足公众对理解这一事件所需要求。

在代号为“棱镜”这一对民众施行大规模电话、网络秘密监控计划曝光后,被牵扯其中的美国公司相继向美国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允许它们更为公开地回应相关情况。它们否认允许政府直接进入公司服务器,同时申辩称自己是按照《外国情报监控法》的要求行事。据悉,谷歌公司已致信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和联邦调查局局长米勒,询问是否可以透露更多美国政府向其索要用户数据情况。

6月13日,米勒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斯诺登向媒体曝光“棱镜”计划一事完全触犯了美国法律,严重危害到国家安全,联邦调查局已经展开对斯诺登的刑事调查。这是美国官方首次证实已对斯诺登采取行动。

米勒称,近日遭曝光的“棱镜”秘密监控项目在搜集反恐情报方面发挥了作用。假如此类监控项目在“9•11”恐怖袭击前就存在的话,甚至有可能协助挫败这一恐怖阴谋。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范斯坦13日表示,国会将考虑通过立法来限制政府项目承包商了解政府机密信息。

据悉,英国政府已经向多家航空公司发出公函,要求它们不要搭载斯诺登来到英国。英国内政部以公函形式要求多家航空公司拒绝斯诺登登机。

美联社15日报道说,“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就已更为频繁地进入微软公司,要求得到相关用户信息。在经过对数十名现任和前任政府官员、技术专家的采访后,有理由相信,相较于美国政府更为庞大、更具侵入性的监控举措,“棱镜”所披露的情况只是冰山一角。多年来,美国国家安全局早已通过海底光缆复制所有进出美国的网络信息,然后交由国家安全局情报人员进行分析研究。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链接四:美数千家企业被指为政府提供情报

美国“棱镜门”事件愈演愈烈,近日有媒体发现,同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密切合作的公司不只是9大互联网巨头,其他科技企业、金融以及制造业领域的数千家公司也为政府情报机构提供敏感资料,它们本身也因此得到包括机密情报在内的多种好处。

知情者透露,美国当局视这些企业参与者为“可靠伙伴”。现在,外界也开始关注,这些私营企业在这些情报工作中担负的角色。知情者指出,除互联网和电话通信公司,参与这个计划的还有软硬件制造商、银行、互联网安全服务商、卫星通信公司,以及其他数不胜数的企业。它们提供的不单是用在国家安全上的情报,也包括可用来侵入竞争对手电脑系统的资料。

据他们透露,微软在发现电脑病毒和安全漏洞时,最先知会美国情报机关,然后才向外发布修复消息。微软提供的信息可以保护美国政府的电脑,也可以让情报机关借这个网络“脆弱”时机侵入恐怖分子和敌军的电脑。

美国官员说,这类合作是合法的,覆盖面相当广泛,触角深入日常生活中的多个层面。

私企高管自愿参与计划,一方面是为了捍卫国家,一方面也是为了公司本身的利益。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情报机构会给予合作商回报,向公司主管提供许多的信息以维护这种官民合作关系。比如尽快通知会影响公司盈利的网络威胁,以及网络攻击的幕后操纵者。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6日《北京日报》)

链接五:云计算帮国家安全局监视互联网

•章节•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监视公众隐私的“棱镜”项目曝光,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强震似乎难以平息。

美国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和手机通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个人信息的?尽管美国政府三缄其口,但通过五角大楼以往的手法,外界仍可管中窥豹。英国广播公司11日称,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互联网获得个人信息,首先得“归功”于云计算时代。如今大量用户数据不再存放于个人电脑中,而是在云服务提供商手中。而后者与美国有无法切割的关系,它们要么是美国公司,要么是在美国进行系统业务。报道称,例如Facebook在其隐私条款中称,所有用户必须同意他们的数据“被转送和存储在美国”。

这就为美国绕开他国的信息保护法律获得海外用户的个人信息打开了便利之门。“棱镜”项目允许美国情报人员通过“后门”进入9家主要科技公司的服务器,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和苹果。这些公司的服务器处理和存放大量信息。在得到这些公司授权的情况下,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美国网络巨头的服务器收集信息以及监听民用手机通信的技术难度不大。《大西洋月刊》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雇佣硅谷的私营公司负责“棱镜”项目的技术工作,报道描述称,“在米德堡(NSA总部所在地),没有一部属于政府的电话或者计算机”。美国国家安全局面临的真正难题在于对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甄选。最容易识别的信息是文档、数据库信息。美国情报部门数十年来在这方面早已熟门熟路,他们利用敏感词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敏感词出现的频率和级别进行进一步的甄别。

在监听无线电通信方面,NSA更是是行家,冷战时该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监听苏联的无线电信号。传统的无线电监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现在通过语音识别技术,监视系统可快速过滤通话中的敏感词,然后自动对含有敏感词的通信进行重点监控。美国总统奥巴马辩解称,国家安全局并没有监听电话通话的内容,仅是通过分析电话号码以及通话时长,从中找出有“恐怖嫌疑”的通话。比较麻烦的信息是图像和视频。尽管美国已开发出自动图像识别软件,但效果还需改善。最难处理的是视频。如何处理美国无人机拍摄的海量视频已经让军方头痛不已,美军相关的处理软件还在开发之中。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3日《环球时报》)

链接六:网络巨头要求美国放宽安全禁令

谷歌和脸谱公司要求美国政府放宽一项禁令,该禁令的内容是,互联网公司不得披露它们所收到的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提供用户资料的请求的次数。

在采取此举之前,技术公司和维权团体做出了广泛努力,要求增加美国间谍计划的透明度。

谷歌公司首席法律顾问戴维•德拉蒙德在致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司法部长办公室的公开信中说:“谷歌公司没有任何要隐藏的事情。谷歌公布的数据将清楚地表明我们服从的次数远少于我们实际收到的请求次数。”

依据法律,这些公司不得披露是否收到过国家安全请求,特别是法院依据《外国情报调查法》授权下达的要求提供用户资料的命令。谷歌要求在其《透明度报告》中公布收到的此类请求的总数。

脸谱公司没有发表透明度报告,但它在周二说,如果政府允许该公司将国家安全请求收入其报告中,它也将发布透明度报告。

这些请求是上周《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披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名为“棱镜”计划的核心。该计划旨在从9大互联网公司获取信息,其中包括邮件和聊天记录。

在谷歌和脸谱采取此举的同一天,由85家互联网公司和保护隐私团体组成的联盟发起了一个名为“Stop Watching. Us”的反政府监视网站,征集民众签名,联名要求国会调查此事并修改《外国情报调查法》所涉及的法律。

电子产品维权基金会的雷尼•赖特曼说:“谷歌这样做棒极了。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期望彻底修改纵容此类监视行为的法律。”

同样在周二,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对政府提起一项法律诉讼,指控政府的电话监听计划违宪。与此同时,一个由参议员组成的跨党派团体提出一项议案,该议案将强制政府披露各类监视计划背后的法律意见。

围绕这些计划的公众舆论多少有点无动于衷。据周一公布的《华盛顿邮报》与皮尤研究中心联合民调结果,多达一半以上的美国人说,联邦政府调查恐怖威胁更重要,即便这些调查侵犯了个人隐私。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2期,摘自2013年6月11日英国《金融时报》)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3)/揭秘美国超级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8/04 16:41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