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媛•
5月26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德国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表示,《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了《开罗宣言》确立的原则,那就是日本必须归还他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
这一早已成历史定论的表态,却引起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的多次狡辩。
对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5月29日再次发声,直言日方“缺乏常识、不可理喻”。王毅同时敦促一些日本政客老老实实地再去做一次学生,重新看一遍《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不要再说缺乏常识的话。
那段发生于1945年迄今已经尘封了68年的往事,究竟是怎样的情境?当时以及更早前的1943年(《开罗宣言》)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两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法律文稿又记录了什么?
本报记者遍寻中国海峡两岸和美国、日本的档案馆及采访有关人员,再读历史再现往事。
历史是一面镜子,后人的态度和立场,在这面镜子前无所遁形;公告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历历往事不可能如烟般散去无形,无论有些人如何百般涂抹和狡辩。
《波茨坦公告》的台前幕后
“(西席林霍夫宫)是一座二层楼四边带耳房的褐色石房子,当中有一个院子——现在铺满了苏联人种植的二十四呎宽的红星花坛,由天竺葵、粉红玫瑰花和紫阳花组成。三个同盟国的国旗在宫殿的正门前飘扬。”
这是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回忆波茨坦会议时的“开场白”,描述的正是1945年7月26日著名的《波茨坦公告》诞生之地的场景,这里也是德国最后一个王储的旧邸。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个盟国的领袖杜鲁门、斯大林、丘吉尔选择于此召开了代号为“终点”的秘密会议。
彼时的欧洲战场上,从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至1943年冬天的转折,到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同盟国的好消息正在接踵而至。
早于德军屈服的三个月前,雅尔塔会议已经开始为美苏英三大战胜国划分势力范围。接下来,商讨对德处置问题、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等终于摆上议程。
显然,这场二战期间三国首脑的“终点”会晤,是奠定二战后国际格局的起点之一。
会议之外,美英领导人的“最后通牒”
按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后来的说法,杜鲁门率美国代表团抵达波茨坦之初,原本仍打算遵循罗斯福总统对战后世界秩序的观点:建立美、苏、英、中组成的“四大警察”来维持和平。
不过,没有与会的中国正处在“四强”的边缘上:欧洲战场即将落幕之际,中国仍在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由此,波茨坦会议的另一重点便是,敦促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尽早结束亚洲战场。
实际上,杜鲁门赴会之前,已手握一份敦促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草案。这份初稿是由美国助理国务卿格鲁1945年5月时起草完毕的。当时,格鲁建议立即发布公告,以配合盟军在冲绳的作战。美国军方则坚持要等到日本拒绝投降、盟军进攻日本本土时才发表,但杜鲁门决定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发布。
在《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中,美国总统详细描述了他的想法:“这个草案我想同丘吉尔讨论一下。这将成为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政府首脑们的联合公告。在我于7月24日送给他看一份草案的副本之前,我会等待参谋长联席会议在我们的军事战略方面达成协议。”
很快,丘吉尔回复杜鲁门,他赞同公告的措词,并同意由杜鲁门自行处理发布这项文件。
由于苏日曾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又称“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因此美英领导人对“最后通牒”的商讨并非在波茨坦的十三场三国首脑正式会议上,而是在会议期间私下进行的。
7月26日,通过时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中国国民政府蒋介石告诉杜鲁门,他同意这份公告,但是希望三个发起国的政府首脑的名字次序更换一下,把他的名字放在英国首相丘吉尔之前,一如《开罗宣言》时的排名,使他在国际国内都有面子。
当晚九时二十分,杜鲁门从柏林发出了“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其中第一条写道:“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
经过斗争,“归还中国”表述写入宣言
《波茨坦公告》列出了美英中向日本开出的条件。其中,涉及中日领土问题的具体表述,主要内容继承于《开罗宣言》。公告第八条表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内。
《开罗宣言》的发布早于波茨坦会议1年多时间。1943年11月,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应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之邀,以“一强”身份出席开罗会议,宣示对日协同作战的宗旨,商讨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
席间,围绕《开罗宣言》的草案讨论,与会的中英代表激辩起来。
英国代表认为,宣言草案中对日本占领的其他地区都提“应予剥夺”,惟独满洲、台湾和澎湖写明应“归还中国”,不如将满洲、台湾和澎湖统一改成“必须由日本放弃”。但中国代表王宠惠坚决反对。王宠惠说,外国人对于满洲、台湾、澎湖,带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和主张,英国代表想必时有所闻,如果《开罗宣言》不明确宣布这些土地归还中国,而使用含糊的措词,那么,联合国家共同作战和反侵略的目标,就得不到明确的体现。《开罗宣言》也将丧失其价值。
中国代表得到了与会美国代表的支持,英国代表只好放弃修改。
此外,史学家梁敬錞在查阅开罗会议相关史料时还注意到,原草案梳理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时一度漏却“澎湖”,幸好中国代表杨宣诚发现,后由丘吉尔亲笔补充加入会议记录。
最终,宣言中的相关表述为“被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应归还中华民国”。
蒋当天日记,谈及“美国共管”问题
事实上,如果蒋介石愿意,这句措辞中本还可以加入归还“琉球”的字眼。
据历史学家张其昀所著《开罗会议纪实》(1953年出版于台湾)中的回忆,罗斯福现场问道:“在台湾的东方还有一个什么群岛,你的意思以为如何?”蒋反问:“你所说这个群岛是不是指琉球而言呢?”罗说,“就是琉球”。
蒋介石在与罗斯福会谈当天写的日记里表明了自己的顾虑。他写道“惟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议,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之前就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比归我专有为妥也”。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认为,虽然没有相关史料,但蒋介石当年对美国确有疑心。
不过,开罗会议后,罗斯福还曾数次提及琉球问题,并主张把琉球交还中国。王建朗研究发现,1944年1月12日,罗斯福对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再谈及此事,罗斯福说:斯大林熟悉琉球历史,他完全同意琉球属于中国并应归还给中国。《波茨坦公告》将把日本的领土限于本州、四国、北海道、九州及我们决定的小岛内。
在今天的部分日本政客看来,钓鱼岛在《波茨坦公告》发表之前就已经成为所谓“日本领土”。但事实上,1895年日本利用中国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局已定,秘密将钓鱼岛编入日本“冲绳”版图本身就是非法窃取行为。随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5月30日表示,有关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经纬是清楚的。《开罗宣言》规定将日本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钓鱼岛从来就不是琉球的一部分。
丘吉尔的算盘和杜鲁门的坚持
开罗会议上,中方还曾希望“从日本手中接回香港”,但终因英国人的傲慢而作罢。
中国身为“四强”之一的不受尊重,也由开罗会议延续到波茨坦会议。
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1945年7月17日,波茨坦会议第一天,当他提议美英苏三国首脑会晤结束后,召开由英、俄、中、法、美五国外长组成的外长会议,讨论欧洲战后的各种具体议事项目时,丘吉尔和斯大林齐声反对中国的加入。丘吉尔的理由是,中国在击败欧洲敌人时贡献太小。
而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胜利与悲剧》中,丘吉尔透露,斯大林曾秘密告诉他,苏联代表团将要离开莫斯科时,日本大使送给斯大林一份没有抬头称呼的电报。
电报是由日本天皇发来的。内容说,日本不能接受“无条件投降”,但是准备在其他条件上妥协。
丘吉尔随后向杜鲁门转述了这一消息,他向杜鲁门提议,能否换一种“无条件投降”之外的说法,既使美英可以得到将来和平及安全的主要保障,又让日本在满足战胜者一切必要的保障之后,还可以保留一些军事荣誉的外观,并且得到国家生存的一些保证。
不过,杜鲁门连同他的幕僚们盘算之后,仍在7月26日的对日“最后通牒”中,坚持使用了“无条件投降”一词。
原子弹投放,迫使日本接受“公告”
其实,《波茨坦公告》发布之前,杜鲁门和丘吉尔在强迫日本投降的议题上已有方案。
丘吉尔回忆说,7月17日,震动世界的消息来了。下午,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把一张纸放在丘吉尔面前,上面写着,“孩子们满意地生下来了”。这句神秘的暗语即是指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之后,日本首相铃木还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波茨坦公告》不过是开罗宣言的改头换面,因此“政府认为公告并无任何主要价值,只有对它置之不理,我们只能为战争到底向前迈进。”
杜鲁门随之下达命令:原子弹预定于8月3日以后投下,除非日本在那一天以前宣布投降。
8月6日,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令世界震惊。两天后,另一颗原子弹在摧毁长崎的前一天,苏联决定,提前出兵中国东北,加入《波茨坦公告》。
于美英而言,这一突然出兵的消息已经无法得到他们的好感。事实上,在长达17天的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和丘吉尔对斯大林不断索要“战利品”的讨价还价颇为反感。“波茨坦会议有建树者少。”多年后,基辛格评价该会议时形容说,这是一场“聋子”的对话,而在正式议程上根本未列入的原子弹投放却成为“波茨坦会议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
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战争结束。
不过,履行了“出兵承诺”的斯大林仍然对华索取了他的“报酬”:1945年8月14日,日本正式投降的前一天,国民政府代表团与苏联代表团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包括承认外蒙古独立,大连港无偿租给苏联……
《波茨坦公告》予中国之权益的同时,还来不及保护弱国不受强权的欺凌。至此,扩张的苏联与美国一起,成为二战后一东一西两个政治巨人。
未几,冷战揭幕了。
大陆:“公告”就是国际法依据
•杨梅菊•
2013年5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参观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波茨坦会议旧址后冒雨发表讲话,强调了《波茨坦公告》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参观位于柏林西南哈韦尔河畔波茨坦市的西席林霍夫宫,也是多位中国领导人访问德国时的重要日程安排。那里就是波茨坦会议旧址。
多位领导人也曾多次重申和强调《波茨坦公告》的意义。
“如果回顾过去60多年,就会发现,无论是外交声明中的援引还是领导人公开发声,中国政府对于《波茨坦公告》的重视和坚持从未动摇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胡继平说。
中日联合声明表示遵循“公告”
胡继平指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无论是台湾问题还是70年代至今的钓鱼岛争端,历次关键时刻,《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都会作为中国政府强有力的依据出现在声明中。“只是由于不同时期的争端事由不同,因此呈现出不同时期中国方面重申《波茨坦公告》所对应的主题有所不同。”
1951年,美日签署《旧金山和约》。对此,中国方面立刻作出回击,在周恩来外长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波茨坦公告》作为重要依据被提到:“美英对日和约草案,不论从它的准备程序上或它的内容上讲,都是彰明较著地破坏了1942年1月1日的联合国宣言、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和协定及1947年6月19日远东委员会所通过的对投降后日本之基本政策等重要国际协定……”
1971年6月,冷战期的美国又生事端,将钓鱼岛“私相授受”给日本,日本于次年“接管”了钓鱼岛。中国政府立即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并再次援引《波茨坦公告》指出这是完全非法的。
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关于《波茨坦公告》的争议才出现了一些缓和。声明中,日方表示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又确认了中日双方都要遵守《中日联合声明》,这等于以双边条约的国际法形式再度确认了依据《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再次对争议领土蠢蠢欲动。2012年11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日本外相有关钓鱼岛问题的言论答问时强调,《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同盟国与日本之间结束战争状态、构建亚太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是中日之间解决战后领土归属问题的法律基础。
教科书与文献中的词条
事实上,《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并非只是外交语境和国家层面的词汇,如今被收录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这份翻译件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献。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国际条约集1945-1947》也全文收录了这份文件。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也都有专门篇章介绍《波茨坦公告》,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992年、1996年三次修订的《世界近代现代史》历史教材。对于中国的大中学生来说,《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基本都耳熟能详。1996年,《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更是双双成为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一部分。
而除了学校教育外,社科类读物中也将《波茨坦公告》作为常识进行普及。出版于1990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就收录了《波茨坦公告》词条。《辞海》1999年普及本在“波茨坦公告”词条中写道:“波茨坦公告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称《波茨坦宣言》。”
台湾:新历史课本肯定“公告”
•陈娟•
“今年是《开罗宣言》签署70周年,将盛大庆祝,《开罗宣言》明确交代台湾是怎么回来的,怎么会有未定论这种事?”6月2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与参与能源之旅的媒体主管们茶叙时说。他同时反驳了前教育部门负责人杜正胜关于“开罗宣言只是一个新闻公报”之说。
第二天上午,台当局“外交部”表示,目前已联合“国防部”、“国史馆”与政治大学历史系一起为12月1日的庆祝活动做准备。届时除将有史料展览,还将由政大邀请两岸学者就《开罗宣言》内容进行研讨。
作为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开罗宣言》和后来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被写进教科书和各种历史专著,成为政治、历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研讨课题。除了签署纪念日,几乎每年的光复节或者牵涉到领土争议问题时,这两个文件都会成为舆论焦点。
马英九重新修订教科书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领袖集会,会后发表《开罗宣言》,列举战后台湾、澎湖群岛应归还中华民国的意向。此一意向于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中再次确认。”台湾最新高中历史课本如是记叙70年前有关《开罗宣言》的那段历史。
这一版本的教科书是按马英九上台后重新修订的“99课纲”(高中课程纲要)要求编写的。至此,自李登辉上台后在教科书中出现多年的与“台独”相关的内容终于被去除,这一切都是多年抗争而来的结果。
就在去年,该版本历史书正式出版前还经历了一场小波折。当时,台湾大学教授王晓波曾经拿到正在审查、即将投入学校使用的课本草案,书中不仅把《开罗宣言》当成新闻公报,还以《旧金山和约》为“台湾地位未定论之理论基础”。看到这些他非常恼火,“新编写出来的课本,竟然还在鼓吹‘台独分子’经常宣扬的‘台湾地位未定论’。”
信息披露之后,学者和民众对“新教科书”批评不断。最终,台湾“教育部”根据一份民众建议意见对课本内容做出修订,才有了现在的版本。在那份意见中,有民众除了要求修改台湾史的“历史定位”,还指出凡提及台湾地位时,应明确说明“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并阐明此事实从1945年起国际间无任何异议。
不仅仅是一份文件
1945年春天,美军飞机在台湾上空散发刊有《开罗宣言》的传单。当时人们不认识丘吉尔、罗斯福是谁,但是知道日本一战败,台湾就要归还中国了。
67年后的2012年11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一次展览中,“台湾光复篇”序言如是写道:“《波茨坦公告》再次向日本明示《开罗宣言》必须实行。同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及9日日本分向盟军及中国战区呈递《降书》,均明载接受《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的英文原件也在该次展览中展出。
除展览外,每当台湾光复纪念日到来,《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也都会被反复提及。2005年,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会,马英九致词时表示,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及日本受降书等历史文件,证明台湾没有“地位未定论”的问题。
当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大陆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驳斥了“台独”势力极力否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法律效力的做法,以及所谓“台湾地位未定”的论调。
尽管岛内个别人也对两个文件提出过质疑,但每次总会有学者或政界人士站出来反驳。2004年,当“教育部长”杜自胜在修改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草案中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时,著名作家李敖就曾在电视上公开批驳说“难道台湾是私生子?”他指出,居然质疑《开罗宣言》这个世界史文件,是“丢人现眼到国际去了”。
的确,对于台湾来说,《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早已不止是一份历史文件那么简单。
日本:档案很清楚,民众记不清
•杨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的声音首次向普通民众播出。昭和天皇在“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简称“终战诏书”)中宣布,日本已接受“美、英、中、苏四国之联合公告”,战争结束。这份公告就是《波茨坦公告》,在日本称为“波茨坦宣言”,被视为“战后日本的原点”。
《波茨坦公告》的日语官方译本由日本外务省条约局第1课长下田武三翻译于1945年7月26日,也就是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当天。翻译原本及日本接受公告前后的内部商讨和外部斡旋的资料原本都由外务省保存,编入该省发行的《日本外交文书》。
战后原点始于“公告”
今天,在位于日本国会附近的国会国立图书馆的宪政资料室,任何登记读者都可以调阅原本的缩微胶卷资料。本报记者从图书馆员手中接过这卷装在巴掌大小的黄皮纸盒中的胶卷,它的编号是“外交S.712”、交付日期为昭和46年10月6日(1971年),尽管过去了42年,盒子还完好如新。摇动放映机,电脑上一幅幅斑驳、夹杂着潦草字迹和打字机英文的文件闪现,那段历史扑面而来。
根据这份108页的31项外交文书,以及国会图书馆编纂的《日本国宪法之诞生》资料,我们基本可以了解日本当年接受公告、无条件投降的整个过程:7月26日公告发表当天,日本外务省条约局就对其进行了翻译和逐条分析,日本驻外公使馆也相继发来类似“内参”的各种观察和分析;27日,公告文书送抵日本,但基于以下判断以及相关争议:公告对德和对日存在不同态度;公告要求日本必须重建政府;接受公告则明治宪法将无法存续,日本最终决定对公告保持沉默,而暗中藉由苏联斡旋媾和。
但随着8月6日、9日美军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日苏联加入《波茨坦公告》,日本终于在14日的御前会议上决定接受公告,并通过驻瑞士、瑞典的公使馆向国际社会表态。
8月15日,昭和天皇对内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日本政府以及军部的全权代表与盟军签署投降书,由此,《波茨坦公告》作为外交文书正式载入日本的史册。
《中日联合声明》中明文认可
日本的外交资料显示,在日本政府内部讨论是否接受该公告的过程中,《波茨坦公告》的第八条似乎并未引起太多讨论。
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横断检索”显示,从战后至今,日本学界关于《波茨坦公告》与领土问题的专著、论文、资料共106件,其中有关“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报注)的资料为9件,其中6件为众议院或参议院会议上的质询和答辩记录。
日文维基将与《波茨坦公告》有关的领土争议归纳为三项:北方领土问题;“尖阁诸岛问题”;台湾问题和第一列岛线。关于“尖阁诸岛问题”,其未做直接阐述,仅缠夹地强调:“日中领土问题应依据《日中联合声明》和《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处理。前者提到依据《波茨坦宣言》第八条处理台湾问题,后者规定日中双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种表述,事实上也是日本部分政客对《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态度暧昧的写照。长期以来,《波茨坦公告》多成为一些日本政客为支持“台独”所持的重要借口。
不过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访华并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在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明确表示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规定。
199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时,日本前驻华大使中江要介在报纸上强调《波茨坦公告》的重要性,并劝阻相关政客:基于一系列外交文件,台湾是中国内政,日本不应干涉。
民众对历史记忆模糊
而大多数20岁到50岁的日本普通民众,对《波茨坦公告》皆知之不详。
国会图书馆宪政资料室的负责人表示,借阅《波茨坦公告》相关资料的人不多。外交史料馆的借阅情况也类似。
当记者问及外交史料馆一位52岁的男性管理员对《波茨坦公告》的认识,他表示印象模糊:“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这是事实。其他就不清楚了。”
在某大型日企供职的“85后”日本女孩内山说,自己对该公告没什么印象,关于战败,仅记得“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结果;对于日本为何发动战争,为何战败几乎没有概念,“大家也都不感兴趣”。
虽然在日本学界,接受《波茨坦公告》、签署投降书被视为战后日本的原点。但日本社会对这一原点的整体认识还“不清不楚”。究其原因,先是当年宣布接受公告的“终战诏书”已经在玩弄文字游戏,后来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又存在巨大空白。加之日本年轻人“不关心政治和历史”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些都为今天一些右翼混淆历史记忆,颠倒黑白提供了可趁之机。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问题,《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其合理性、严肃性、正义性和有效性无庸置疑。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
1945年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向议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颁投降诏书。
1945年7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和外长在柏林西南波茨坦举行会议,26日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全文如下:
美、英、中三国政府领袖公告:
(一)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
(二)美国、英帝国及中国之庞大陆、海、军部队,业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联合国之决心之支持及鼓励,对日作战,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三)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此种力量当其对付抵抗之纳粹时不得不将德国人民全体之土地、工业及其生活方式摧残殆尽。但现在集中对待日本之星则较之更为庞大,不可衡量。吾等之军力,加以吾人之坚决意志为后盾,若予以全部实施,必将使日本军队完全毁灭,无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终归全部残毁。
(四)现时业已到来,日本必须决定一途,其将继续受其一意孤行计算错误,使日本帝国已陷于完全毁灭之境之军人之统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为吾人之条件,吾人决不更改,亦无其他另一方式。犹豫迁延,更为吾人所不容许。
(六)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盖吾人坚持非将负责之穷兵黩武主义驱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势不可能。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时,及直至日本制造战争之力量业已毁灭,有确定可信之证据时,日本领土经盟国之指定,必须占领,俾吾人在此陈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九)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
(十)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复兴及增强之所有障碍予以消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
(十一)日本将被允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须及可以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但可以使其获得原料,以别于统制原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可准许。
(十二)上述目的达到及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之政府后,同盟国占领军队当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以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7日-13日《国际先驱导报》)
链接:美避谈《波茨坦公告》法律效力
•乌元春•
围绕对《波茨坦公告》的历史认识,中日之间展开攻防战,美国也被卷入其中。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访问德国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发表讲话,强调《波茨坦公告》的重要意义,并称“日本必须归还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对此,日方多次狡辩,企图否认历史事实。当地时间5月30日,有记者就此问题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珍•普萨基提问“美国是否承认《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普萨基表示,由于这涉及钓鱼岛领土归属,美国不愿直接回应。31日,日本媒体大量转载这一消息,不过,一些日媒却没有客观报道普萨基“回避”的态度,而是声称“美方不支持中方关于《波茨坦公告》的说法”。
对于记者提问美国是否承认《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普萨基回答说:“我们的立场是长期一致的。正如你所知,我们不在岛屿的最终领土归属上持有立场。我们呼吁双方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分歧。”记者表示,所问的不是美方在岛屿问题上的立场,而是美国是否承认《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在法律上有效?普萨基继续采取“回避”态度:“我熟悉《波茨坦公告》。但我想再次重申,因为你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我只想重申我们的立场,这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立场。
日本TBS电视台称,有记者直接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提问美国政府对《波茨坦公告》的态度,并反复追问美国是否承认《波茨坦公告》的有效性。对此,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只表示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美国不持特定立场。
日本时事通讯社以“美国根据《波茨坦公告》表示对尖阁诸岛的立场不变”为题称,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针对《波茨坦公告》和围绕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之间的争夺表示,美方不会表明对钓鱼岛的主权归属立场。发言人还强调,即使是依据《波茨坦公告》,美国政府的方针也不会发生改变。该报道认为,这表明美国不支持中国有关基于《波茨坦公告》钓鱼岛应属台湾并被一同归还的说法。
在日方继续就客观史实狡辩之际,日本国内消极看待日中关系的人开始增多。据时事通讯社报道,日本内阁官房参事谷内正太郎30日下午在东京都发表演讲,对分别因钓鱼岛问题和随军慰安妇问题趋冷的中日、日韩关系,表示消极看待日本能与中韩早日举行首脑会谈。他说,“即使见面了,是否会有好成果?这可能不容易”。谷内认为,日本没必要与中国勉强举行首脑会谈。至于日韩首脑会谈,他说:“虽有对话的可能性,但还是互相给对方冷静头脑的时间为好。”
《朝日新闻》认为,导致日中韩首脑会谈难以实现的最大障碍还是三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但该报认为,尽管如此,三国的民间交流更为重要,不能中断。
日本《山荫中央新报》31日发表社论称,安倍上任伊始,如何修复对华、对韩关系是最重要课题。如今政府成立已将近5个月,对于副首相麻生太郎等参拜靖国神社以及安倍本人的发言等历史认识问题,中国和韩国都在激烈反对,三国关系没有改善,而是更加恶化。美国已对此向日本表示担心。该报建议安倍“应采取柔软的姿态积极改善与中韩之间的关系”。
社论还认为,原定于5月下旬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日中韩三国首脑会谈被推迟了,就是因为日中在钓鱼岛问题上“找不到妥协点”。社论警告安倍,“不能凭借高支持率和因为安倍经济学造成的景气恢复动向而感到放松,应该对自己缺乏外交考虑的发言和行动采取自重态度”。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0期,摘自2013年6月1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