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浦路斯:左手欧盟,右手俄罗斯

2013-06-11 01:38:13

郑联盛——中信建投证券副总裁、研究部策略分析师,中国社科院博士

关键字 » 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危机、欧债危机、欧元、欧洲、欧元区、欧盟

2013年以来,已经逐步平息的欧债危机再起波澜,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债务危机及其引致的银行业危机使得欧债危机再添新的变数。

塞浦路斯GDP仅为欧元区经济总量的0.2%,人口约90万。实际上,塞浦路斯被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塞浦路斯南部是传统的希腊区,即塞浦路斯共和国,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北部是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为土耳其有效控制,仅土耳其等承认其主权。

塞浦路斯危机是一次债务危机,是一次银行业危机。其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普遍性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塞浦路斯自身的独特根源,其中还不乏有戏剧但实质的冲击。 危机的普遍性

塞浦路斯曾经是欧盟和欧元区的翘楚。2009年之前,赛岛经济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和稳健公共财政政策,使得塞浦路斯成为欧盟中少有的符合“稳定与增长公约”关于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红线的经济体。即使在次贷危机冲击下的2007年和2008年,塞浦路斯的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仍持续下降,2008年该比例甚至不足50%。2008年1月份顺利地成为欧元区成员国。

与欧债危机“普遍性”相似,非审慎的财政政策是塞浦路斯债务危机的根源。由于2008年塞浦路斯加入欧元区,财政政策成为政府最为主动的政策工具。2008年上台执政的赫里斯托菲亚斯政府执行了极度宽松的财政政策,扩张非生产性支出、提高养老金福利,同时在领土统一上倾注过多的政治资源。塞浦路斯的财政状况从2009年开始恶化,2010年公共债务占GDP比重达到60%,2011年进一步升高至70%。

房地产泡沫是塞浦路斯危机的结构问题之一。2004年5月塞浦路斯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便利的贸易投资政策,使得塞浦路斯成为众多欧盟成员国的投资对象。大量外国人涌入塞浦路斯购置房地产,房价不断飙升,2007年房产价格是2004年的3倍左右。房地产泡沫也是欧债危机中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银行业膨胀是塞浦路斯危机更重要的结构性根源。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加上地理独特的三大洲交汇点,使得塞浦路斯成为资金的中转站,内外动因使其金融部门不断扩大。

首先,加入欧盟之后,房地产快速发展,资金融通需求大幅提升,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其次,由于南塞浦路斯主要是希腊族人,富裕的塞浦路斯不断地为“亲戚”希腊融资,银行信贷资产规模不断膨胀并持有大量的希腊国债。再次,莫斯科社会科学院博士——赫里斯托菲亚斯总统与俄罗斯签订的双边税收协议,使得俄罗斯富人更愿意在赛岛以欧洲最低水平的10%所得税“被征税”而逃避在俄罗斯的税赋责任,大量俄罗斯存款做大了塞浦路斯银行业的负债规模。

2012年塞浦路斯银行业资产规模已经是其GDP的7倍多,达1200亿欧元。希腊国债减计之后,塞浦路斯银行业陷入危机:一是资产因希腊减计缩水了45亿-50亿欧元;二是欧洲银行业监管局要求欧元区银行实行新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要达到9%,塞浦路斯银行业又需要20亿欧元的额外资本金。

635048182874076090qq_e6_88_aa_e5_9b_be20130522111830.jpg 塞浦路斯大学生抗议救助协议

“慷慨的”赫里斯托菲亚斯政府

戏剧性的灾难压垮了塞浦路斯经济。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塞浦路斯房地产泡沫破灭,经济增长小幅下滑,但塞浦路斯仍然是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2011年7月11日为该国供应占一半以上电力的最大电厂发生爆炸,直接将塞浦路斯经济从温和下滑拉入严重衰退。

具有戏剧性的是,发电厂爆炸并不是由于电厂本身导致的,而是附近装军火的集装箱爆炸所致。更戏剧性的是,这批军火是总统用来讨好第三方的:应美国要求扣押由伊朗运往叙利亚的军火;为了在未来恰当时候将军火还给叙利亚或伊朗,这些集装箱被搁置在电厂边接受了两年的“阳光浴”。

希腊债务危机是塞浦路斯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塞岛南区是传统的希腊区,塞浦路斯给希腊提供大量贷款,其银行业持有大量的希腊国债。2011年10月,欧盟峰会达成了希腊政府对其私人部门债权人实行债务减计的协议。

戏剧的是,“慷慨的”赫里斯托菲亚斯总统“顾全大局”,并没有让银行申请减计豁免,一家葡萄牙银行、部分在希腊的法国银行分支机构都申请了豁免。2012年2月欧元区财长会决定将债务减计比例从50%提升至53.5%。2012年6月,希腊完成债务减计,悲惨的塞浦路斯银行业损失了45亿-50亿欧元。

塞浦路斯政府一再错过应对和救援的时机。根据塞浦路斯前央行行长欧菲尼德斯介绍, 2011年5月塞浦路斯就失去了从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但是,银行部门的风险敞口有限,同时希腊债务减计仍未到来,时任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就曾建议塞浦路斯进行结构调整重塑财政信心。

2011年7月,电厂大爆炸之后欧菲尼德斯行长给总统赫里斯托菲亚斯等发了一封密函,建议采取包括向欧盟求援等紧急举措,戏剧的是这封密信却被公之于众。更为戏剧的是,总统没有向欧盟求援,而是向俄罗斯申请25亿贷款,因为向俄罗斯求援不需要类似欧盟援助的苛刻条件。欧菲尼德斯认为最可笑的是,在希腊债务减计中塞浦路斯没有申请豁免,使得银行业损失约GDP三分之一的资产。

在希腊减计债务之后,塞浦路斯正式向欧盟求援,但是,赫里斯托菲亚斯政府始终不大愿意接受欧盟的条件,甚至对代表团采取“回避”战术。赫里斯托菲亚斯终在2013年2月的总统竞选中落败。

欧元区的双重标准

2月,受塞浦路斯危机的影响,欧元兑美元从2月初的1.365持续下跌至3月28日的1.278,贬值超过6%。3月底,塞浦路斯与欧盟、欧元区和IMF“三驾马车”达成100亿欧元的救援协议,欧元开始缓慢升值,但整体仍然受制于塞浦路斯危机的影响。

中长期而言,欧元稳定性取决于财政货币政策制度性缺陷的解决。塞浦路斯再度反映出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矛盾结构”的制度性缺陷。在欧元区内部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而各成员国实行自主的财政政策。为降低货币政策带来的经济波动并促进增长与就业,各成员都具有扩大财政支出的倾向。塞浦路斯上届政府也是在应对危机中采取了非审慎的财政政策使得公共债务恶化的。如果制度性缺陷解决,欧元和欧洲联合的道路将更加平坦。

欧元稳定性还取决于内部分裂的弥合。在欧债危机的应对中,欧元区成员国摒弃各种分歧使得欧洲央行突破法律藩篱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出台了直接货币交易计划。但是欧元区在实行“双重标准”。2012年7月塞浦路斯被三大评级机构踢出投资级,理论上该国债就无法成为欧债央行的抵押品,除非欧洲央行放弃坚持投资级原则。

欧洲央行在2012年以来分别对希腊、葡萄牙和冰岛“网开一面”,但就不对塞浦路斯法外开恩,使得塞政府和银行业陷入融资绝境。德国、欧元区和欧盟在条件性上不肯让步,使得塞浦路斯最终走上征收存款税的道路,而存款税与欧洲秉承的存款担保制度是相悖的。欧元区陷入了事实的内部分裂。

欧元区和欧盟对塞浦路斯咬住不放,实际上是体现了欧盟与俄罗斯的博弈,但是政治博弈强加于危机救助和货币稳定之上是狭隘的。

欧洲短期内不再会因塞岛引发更大的债务风险。作为妥协的条件,塞浦路斯将其银行业分为好银行和坏银行,以10万欧元存款为限征收存款税,危机对塞浦路斯经济和银行体系的冲击仍在深化,存款税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冲突引发一定质疑。而危机背后凸显的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矛盾,和欧元区的分裂更加值得深入研讨和解决。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zheng-lian-sheng/2013_06_11_146356.shtml

原标题:戏剧的塞浦路斯,矛盾分裂的欧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社会观察》杂志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3)/左手欧盟,右手俄罗斯.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7/20 16:16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