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伦敦6月13日电】过去几周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局大范围实施“棱镜”电子监控计划的泄密事件,会破坏美国为自己和整个世界所制定的高标准。
数年来美国一直对外国民众系统地进行暗中监视,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又如何能要求其他国家停止利用互联网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昵?
这种矛盾的做法在美国的外交政策领域并不是新情况。它是美国例外论的另一个方面。美国是如此急于使自己立于各种行为和价值观的顶峰,以致当其不可避免地无法达到相关标准时,将会导致出现尴尬的矛盾状况。这令人感到羞耻。美国言行不一的表现并不限于互联网领域。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令外界对该国自称拥有世界最佳金融体系的言论表示怀疑。在安然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和麦道夫丑闻先后曝出后,美国如何能迫使拥有不同经济制度的各个国家认同自由市场体系?
美国还请求其他国家根除公司的贪污腐败行为,与此同时,它却允许来自公司的说客指引着华盛顿制定的政策。当然,美国的腐败问题远没有许多发展中国家严重。该国制定的《反海外腐败法》是一项突破性的法律,但这却无法抵消美国未能满足自己为世界制定的高标准的种种错误行为。
同样不要忘记该国在人权领域做出的种种努力,无论是建设民主制度、提供对外援助还是支持联合国执行相关决议等。但如果不存在阿布格里卜监狱虐囚事件、关塔那摩监狱和无人机攻击等标志性事件,推进上述工作将更加简单易行。
过去15年,整个世界已发生了变化,但美国的例外论在很大程度上却一直没有改变。
【美国《华盛顿邮报》6月12日文章】题:奥巴马的丑闻将如何削弱美国的外交和安全实力
一度因其自由、创新和繁荣成为各国之中一道亮光的美国,现在正在经历一个衰落帝国的死亡阵痛。在这种衰落状态中,奥巴马所面临的问题是,美国的敌人和盟友都在小心地观察着美国的健康状况。外国领导人一直在思考,究竟是应继续与美国站在一起,还是应发展自己的地区盟友。
奥巴马所面临的一系列丑闻向世界传达出的一个信息是,美国领导人的外交承诺可能一点都不真诚,不具备可行性。这将最终限制美国未来的外交信誉和国家安全。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6月12日报道】题:美国国家安全局泄密事件可能意义重大
安全专家称,美国官员需要一段时间来评估国家安全局监控计划泄密所造成的损失。遭泄密的项目包括大规模监控通话记录以及在互联网上搜寻境外恐怖活动嫌疑人的通讯信息。
国安局拉网式的监控通话记录和审查与境外恐怖活动嫌疑人有关的互联网通讯的计划外泄,令传统基金会的安全专家史蒂夫•布奇担忧。布奇说:“我们现在向我们的敌人和恐怖分子证实了这样一项计划的存在和我们监控、预判其行动的方式,这会给我们的反恐行动造成危害。”他预计,泄密事件发生后恐怖分子将改变其通讯手段。
但许多民权活动家力挺斯诺登,包括麻省理工学院专家吉米•沃尔什。沃尔什说:“在国家安全与隐私的平衡问题上,应该由国家安全的维护者来说明此类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没人那样做。”
不过保守主义分析人士布奇担心,那些关注公民自由的人对于国安局项目的强烈反对可能会削弱国防。他说:“美国人对政府的信心发生变化或者减弱,将会使得我们重新审视甚至放弃这些机制。这样一来当坏家伙们越来越穷凶极恶的时候,我们的监控手段却日渐减少,那么我们下一步面临的就是更多的恐怖事件。”
专家认为,对泄密造成的危害作全面评估将花费数月时间。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5日《参考消息》)
链接一:“棱镜”风波冲击力深远
•孙浩•
近来,美国国家安全局进行的电话和网络秘密监控项目在美各界及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其中以代号为“棱镜”的网络监控项目牵涉面最广,也最具争议。“棱镜”项目不仅给奥巴马政府摆上一连串棘手难题,也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冲击。
反恐是“硬道理”?
除了此前曝光的一些电话监控项目外,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报道,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搜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互联网巨头皆参与其中。
连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等高官纷纷出面为此事“灭火”。他们提出的三大辩解理由是:第一,“棱镜”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第二,该项目已得到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机构的授权及监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棱镜”对反恐有功。
反恐是动用一切情报监控手段的“硬道理”?显然不是人人对此认同,美国会一些议员直言,尚无证据能证明“棱镜”项目在挫败恐怖图谋上起到作用。
主角是英雄还是叛徒?
网络时代,“棱镜门”一石激起千层浪,告密者主动站到台前更添戏剧性。29岁的美国防务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9日通过媒体披露了自己告密者的身份,他随后又曝光“棱镜”项目涉及欧洲、亚洲等国家在内的国际目标,似乎已准备好将这场揭秘战进行到底。
斯诺登究竟是叛徒,还是英雄?美国国内涌现出两种声音。一些官员指责斯诺登泄密行为损害国家利益,甚至将其定义为叛国行为。另一方面,有关此类项目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看法也得到不少民众认同。自9日至10日下午2时,白宫请愿网页上要求赦免斯诺登的签名已达到约两万个。
对斯诺登定性之争,归根结底是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关系的争议。据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12日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受访民众中53%不支持联邦政府以反恐之名获取电话和网络记录,37%持支持态度,还有10%不持任何观点。其中,30%的受访者认为,无论加上怎样的前提条件,这类监控项目都不正确。
连锁反应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的辩解重点以及美国内的关注焦点在于,美公民是否沦为电话和网络监控对象。言下之意,针对美国以外目标的监控属于“另一码事”。这种内外有别的立场无法回避一个事实:“棱镜”风波已波及包括美国欧洲盟友在内的国际社会。
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10日致信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称,“‘棱镜’这类项目以及授权此类项目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英国的欧洲议会议员克洛德•莫拉说,美国此举显然破坏了双方之间的信任。
分析人士指出,“棱镜门”给美国带来的内外压力巨大,所引发的冲击波短期内难以平息,或迫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安全策略。
首先,美国情报体系可能进行内部检讨。“9•11”事件后,美国在安全领域投入大增,不断招兵买马,但安全漏洞随之增多。作为一个等级并不高的防务承包商雇员,斯诺登为何有权接触到机密,还有机会将其泄漏给媒体?面对疑问,亚历山大坦言,国家安全局需要重新审视工作人员的权限以及招募工作流程。
其次,奥巴马政府施政步调被打乱。从美税收部门区别对待保守派组织、司法部秘密获取美联社记者电话记录,再到影响更广的“棱镜门”,奥巴马政府近来接连陷入丑闻,形象受损,也使其在推动移民改革、控枪等重要议题上的步调被打乱。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链接二:“棱镜门”敲响全球网络安全警钟
•王雅楠•
英国作家奥威尔曾在其小说《1984》中“创造”出一个监控人们一言一行的假想国度“大洋国”。本月6日,美国网络监控项目“棱镜”曝光,似乎折射出小说的现实意义。
本周,随着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这一监控丑闻不断升温、发酵,奥威尔的《1984》销量猛增。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互联网大国,美国从克林顿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到布什时代的网络反恐,再到奥巴马时代的创建网络司令部,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已演变为“从防护到威慑”。德国《明镜周刊》刊文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的安全结构被大幅调整,各安全机构之间建立广泛信息流,自由与安全的关系也被改变。
“棱镜”项目曝光后,白宫频频将“反恐”作为说辞和“脱罪”借口。美国总统奥巴马9日辩护说:“你不能在拥有100%安全的情况下,同时拥有100%隐私和100%便利。”美国家安全局官员允诺,将于下周拿出更多该项目在反恐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证据。
一些西方媒体认为,“棱镜门”丑闻是奥巴马政府对欧洲乃至全球信息霸权独享和控制的体现,造成了包括美国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信息安全恐慌。
非政府网络研究机构表示,由于世界主要网络技术公司的总部几乎都在美国,参与互联网世界活动者的隐私都有可能被“棱镜”项目侵犯。“棱镜”项目“告密者”爱德华•斯诺登近日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超过6.1万项。
鉴于此,“棱镜门”事件的外溢效应持续发挥作用。欧盟已致信美司法部长,要求其就监控项目相关疑问作出“迅速”答复。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达不满,要求奥巴马访德时继续澄清此事。八国集团峰会将于下周召开,“棱镜门”或将成为峰会“躲不开的”焦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4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黑客攻击。网络空间需要的不是战争和霸权,而是规则和合作。
英国媒体评论说,数年来美国一直采取系统性的暗中监视行动,“棱镜门”事件敲响了全球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警钟。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7日《法制日报》)
链接三:美“棱镜”监视计划震惊欧洲盟国
迈克尔•伯恩鲍姆
多位欧洲领导人称,他们对美国被披露的一项大规模监控计划备感震惊,该计划将欧洲公民纳入监视范围。欧洲领导人今天采取行动,要求美国政府提供更多信息,并表示将就如何支持业已十分严格的隐私保护法的问题进行磋商。
在英国,该国情报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在与美国情报部门进行积极合作。英国一名高级官员今天试图对此事可能引发的喧嚣加以控制。这位官员在英国议会说,英美两国的情报合作关系并未用来规避英国法律。
欧洲的不满情绪表明,此事造成的负面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且有可能导致美国与其盟国——一些向来提防美国的冒犯行为的盟国——关系再度紧张。
一名发言人说,德国总理默克尔承诺下周在柏林会晤奥巴马总统时会提及这个问题。另有多名德国官员表示,他们对明目张胆地监控德国公民感到担忧。多名欧盟高级官员也表示,他们将在本周晚些时候举行双边会晤期间就此问题向美国政府施压。
“棱镜”监控计划——部分内容近些天被本报和英国《卫报》披露——表明,美国情报机构如今具备在全世界范围内彻底截获电信往来数据的能力。
在德国,民众至今对东德国家安全部实施监控记忆犹新,隐私权受到强有力的保护。
近年来,德国多个州起诉脸谱网和谷歌公司,控诉上述公司没有给用户足够大的自主权来管理个人信息。但这项美国情报计划的范围之广以及野心之大已远远超出了这些针对私营公司的指控。
默克尔的发言人斯特芬•赛贝特今天对记者说,默克尔会晤奥巴马时,“你可以确认,这将是总理要提到的一个问题”。默克尔本人就在东德体制内长大,而东德政府就曾搜集有关本国公民的大量信息。有多名德国官员表示,他们感到不满的是,德国公民所享受的权利显然比美国人少。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
链接四:“棱镜门”为欧美关系添堵
欧盟致信要解释
【法新社布鲁塞尔6月12日电】欧盟官员今天说,欧盟已经致信美国司法部长,要求他就一项庞大的美国互联网监控计划“迅速”作出答复,并警告称该计划可能给外国公民的权利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负责司法、人权和公民事务的欧盟委员维维亚娜•雷丁10日致信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说,在他们14日于都柏林会晤时,后者作出的答复可能会影响大西洋两岸关系。她就所谓的“棱镜”监控计划提出了7个具体问题。
上周,《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披露了爱德华•斯诺登泄露给它们的上述计划。美国国家安全局实施的这项绝密的拉网式情报搜集计划,对全球互联网用户与电话用户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
本社记者看到雷丁在信中写道:“‘棱镜’等计划以及此类计划获批所基于的法律,可能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雷丁说,“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她希望霍尔德在会晤时能“迅速而明确地给出这些问题的答复”。
她向雷丁提出的问题包括美国的各项计划是否把欧洲公民作为目标;欧洲公民能否知道自己的数据是否被这些计划获取;以及欧洲公民在此类情况下是否会受到与美国公民类似的对待。
她警告说,欧洲议会“很可能会根据你(霍尔德)的回答评估大西洋两岸的整体关系”。目前,欧盟和美国正在探讨双方可能签署的一份自由贸易协定。
雷丁还严厉批评了目前正陷于尴尬境地的谷歌公司、脸谱交友网站和苹果公司等互联网巨头。媒体日前披露,上述公司曾在接到一家美国法院的命令后,被迫秘密向国家安全局提供客户信息。
雷丁在谈到推特网站时写道,欧洲公民的权利可能会“受到美国公司损害,这些公司把美国法律置于欧盟的基本权利之上”。 她写道:“欧洲公民应当可以百分之百地相信,收集并处理他们个人信息的公司将遵守欧洲法律。”
美国强辩利“反恐”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6月13日报道】题:国家安全局长称监视计划阻止了数十起袭击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周三称,该局范围巨大的电子监视计划对阻止“数十起”针对美国境内及境外目标的恐怖袭击发挥了关键作用。
基思•亚历山大在作出这一断言时,提到了最近几天成为公众焦点的两项情报搜集计划,其中一项计划是美国政府可以向美国电信公司搜集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公民的电话记录,另一项计划则是搜集互联网活动记录。
在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作证时,亚历山大特别提到了阿富汗裔美国人纳吉布拉•扎齐和巴基斯坦裔美国人戴维•黑德利的案例。
扎齐曾对自己策划在纽约搞自杀袭击的罪行供认不讳,而黑德利则为2008年导致160多人丧生的印度孟买袭击提供过侦察支持。亚历山大说,在这两起案件中,都是互联网数据搜集计划帮助破了案。
过去一周,针对政府监视计划的政治怒火几乎吞噬了华盛顿。而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已经为其大规模搜集电话和互联网记录的做法进行了辩护。此事的起因是《华盛顿邮报》和《卫报》对上述计划进行了曝光。
奥巴马总统上周称,他欢迎围绕监视计划的公开辩论,并表示美国民众为了安全必须牺牲一点儿隐私。
亚历山大承诺,将迅速公布关于证明电话监视计划成功阻止恐怖袭击的数据。他说:“我今天手上没有这些数字。下周我们打算公布这些数字……我希望美国人民知道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透明的。”
最近媒体曝光事件的主要消息来源是曾为多家政府机构工作过的29岁国家安全局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一位高级情报官员周三表示,中央情报局已经启动了一项内部调查,以确定斯诺登受雇于该局期间从事过什么样的工作。另外,在斯诺登揭露了秘密计划之后,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已下令进行相关损失评估。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4日《参考消息》)
链接五:BBC五问“棱镜门”:美国政府能“看见”什么
英国广播公司(BBC)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监视公众隐私的“棱镜”项目进行了解答。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接触到大量个人聊天日志、存储的数据、语音通信、文件传输、个人社交网络数据。
文件称,这个名为“棱镜”的项目还可以使情报人员通过“后门”进入9家主要科技公司的服务器,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这些公司的服务器处理和存放大量信息,包括个人在社交媒体的私密信息、网络聊天记录、互联网搜索记录。所有涉事公司都否认参与“棱镜”项目,“棱镜”项目的具体运作情况目前仍不清楚。
数据保护法律哪去了?
各国就数据保护制定有不同法律,但这些法律倾向于规范公司可以保存何种客户数据、拿这些数据做什么、能保存多长时间,而不是管理政府活动。
大多数公司的隐私政策包括一个条款,该条款称在收到合法请求的情况下,它们将会共享信息,以及有关其它监控的细心措词。例如,Facebook的隐私政策称:“我们将使用用户上传的信息阻止可能的非法活动。”
我们是否遭到了监视?
官员们通常会辩称,阻止恐怖主义高于保护隐私权。奥巴马9日在对美国的监视方法进行辩护时称:“你不能在拥有100%安全的情况下同时拥有100%隐私、100%便利。”英国外交大臣黑格在接受采访时称,英国的守法公民永远不会知道政府部门为了阻止你的身份被盗或者挫败恐怖袭击所作的一切事情。
住在哪个国家有区别吗?
用户数据(例如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活动)并不总是存储在用户自身所在的国家里。例如,Facebook在其隐私条款中称,所有用户必须同意他们的数据“被转送和存储在美国”。美国2001年的爱国者法案给予美国政府使用按这种方式存储的欧洲数据新的权力。
这对于使用互联网意味着什么?
黑格坚持称,守法公民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以国家或者全球安全名义进行的监控活动没有“选择退出”的合法方式。
“隐私国际”认为:“由于世界主要技术公司的总部都在美国,那些参与我们互联世界、使用谷歌或者SKYPE的人士的隐私都可能被棱镜项目所侵犯。美国政府可能接触到世界的大部分数据。”J172
事件进展
曝光者:美国入侵中国电脑多年
“棱镜”曝光者斯诺登12日向媒体披露了更多美国政府监控计划的细节,并指出,美国多年来有超过六万一千项入侵全球各地电脑的行动,其中数以百计的目标为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电脑系统。
斯诺登指出,美国情报系统的监控网络覆盖全球各地,入侵目标都是网络中枢,情报人员不用逐一入侵每台电脑就能攫取大量电脑信息,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就是目标之一。
俄罗斯愿政治庇护斯诺登
11日,俄罗斯总统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说,如果美国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棱镜”曝光者斯诺登向俄方提出政治避难申请,“我们会予以考虑”。
佩斯科夫11日说,如果斯诺登向俄方提出政治避难申请,该国会考虑向其提供政治避难。报道说,佩斯科夫未明说莫斯科当局是否会接纳斯诺登,但亲政府议员对此构想表示欢迎。俄罗斯国家杜马外事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在推特上称,“许诺向斯诺登提供政治避难,俄罗斯承担起维护因政治原因遭迫害的人的责任。美国方面一定会很抓狂,他们认为这是自己才有的权利。”普京称,斯诺登所披露的监控手段应用广泛,鉴于国际反恐的需要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这些手段必须合法利用,不能背着民众进行。据悉,斯诺登尚未提到在俄罗斯进行政治避难的可能。他此前曾表示希望冰岛会向其提供政治避难。J172
民权组织起诉美国政府违宪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11日正式起诉联邦政府,指认后者开展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棱镜”侵犯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请求联邦法院下令中止这一监视项目。
法律专家认为,民间组织针对美国联邦政府类似监听项目的诉讼不乏先例,但鲜有胜诉案例。“棱镜”项目的曝光为这类诉讼的胜诉前景带来积极影响。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3日《北京晚报》)
链接六:泄密案引发对美政府外包业务质疑
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名承包商揭露了绝密的电话及互联网监控计划后,美国政府或许必须反思自己对作为非雇员的防务承包商的依赖度。
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一名系统技术员,现供职于布兹-艾伦-汉密尔顿控股公司。他在9日承认,自己就是向《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揭露国家安全局上述计划细节的爆料人。布兹公司的股价10日下跌2.6%。
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总顾问、负责政策事务的前助理国土安全部长斯图尔特•贝克说,斯诺登泄密一事说明美国政府有必要收紧承包商以及政府雇员的信息权限。
9•11事件发生后,像布兹这样的公司成为美国政府捍卫国家安全工作的基石。随着安全行动数量大大增加,对能够迅速行动以执行新规定和新审查协议的组织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政府项目监督组织是一家致力于对政府内腐败及渎职行为进行调查的独立监督机构。该组织总顾问斯科特•埃米说,美国政府每年在外包业务上花费3000多亿美元,“在过去三四十年里,政府雇员数量基本没变,但承包商数量大大增加”。
根据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统计,截至2012年10月1日,拥有“绝密级”许可的政府雇员有近80万人,承包商有48万人。安全专家说,随着拥有安全许可的人员数量急剧增多,此类泄密事件发生的风险会增加。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6月10日路透社)
链接七:棱镜门 美国欠全球网民一个解释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近日向媒体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多个监控公众隐私的高度机密项目,被一些媒体列为“美国史上三大揭秘者之一”。美国两党要员都指控他“叛国”,并很希望将他从中国香港引渡回国。不过,在美国政府急于封住斯诺登的嘴之前,中国也有必要找华盛顿要一个解释。
根据斯诺登的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九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针对境外非美国人搜集情报,用户的电子邮件、在线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无密可保。
如果斯诺登的披露属实,那隐私权受美国安全部门侵犯的人遍布世界。奥巴马拿出的理由是“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全”,但这个理由只对美国人适用。“9•11”事件之后,美国通过《爱国者法案》,美国人为了反恐的需要,自愿牺牲一部分隐私权。但美国政府能看到什么?用它所看到的来做什么?安全部门的行动是否超过了反恐需要?对这些,普通的美国公众也并不清楚。
对非美国人来说,隐私权被美国安全部门侵犯则更是无辜,他们完全没有义务为美国的反恐战争埋单。据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就“棱镜”项目询问奥巴马。而这九大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中国用户以亿万计,他们很可能是被美国为一己之私侵犯权益的最大受害群。
这一两年,美国不断以受害者姿态指责中国黑客入侵。很多人猜测,这是美国为自己的网络战打掩护。斯诺登的揭秘证实了这种猜测,美国看来早就开始干了。
美国舆论在讨论把躲在香港的斯诺登引渡回国,并牵扯出香港“高度自治”的问题。美国和香港签署了引渡条约,但其中有一项条文赋予北京政府否决权,前提是这一引渡影响了中国的核心公共利益或政策。当前,斯诺登曝光的内容牵涉到中国,我们需要把涉我的情况搞清楚,也有权利要求美国政府做出说明,比如“棱镜”项目是否被用于美国与中国政府或企业的商业谈判。如果涉及引渡斯诺登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是否给予积极的配合。
每个国家都在依据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国家能力做决策。我们对美国自家的事很少做道德评价,但美国却一直喜欢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指责别人。自由和人权是美国对外道德战的两把匕首,美国尤其喜欢拿这两把匕首扎中国。美国真实的一面和它虚伪的一面,我们都应该看清楚些,不能又傻又天真。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社会、政治乃至国家关系的各种边界。就能力而言,美国无疑是互联网超级大国,它有能力左右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将成为一片混战、弱肉强食、谁都紧张不安的丛林,还是为全人类利益服务的新技术公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今天的选择。
“棱镜门”曝光后,美国民众在广泛讨论政府是否滥用了权力,一些中国人以看热闹的心态跟着美国人一起讨论。但其实我们并不是旁观者,美国作为互联网超强国是否滥用了它的能力,这个问题直接牵涉我们的切身利益。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1期,摘自2013年6月13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