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识局:美国教育是如何帮助国家扩张的?

地球知识局地理+人文+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2018-04-03 08:18:05      来源:地球知识局

在美国,教育不仅仅意味着为进入人人向往的高等学府而努力,同样也是美国政府为在美留学生提供帮助、向社会拨款援助、在别国普及美国教育以及和别国执法机构进行合作的工具。但是一直以来,这些目的在也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当代美国文化下的价值观和美国国家利益。

作为思想层面的竞争工具,美国教育扮演的这些角色无疑都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一以贯之地执行着。

今天的文章,就从时间和方式的流变角度,来看美国教育体制对美国意志做出的贡献。

思想战争的武器

教育实际上是一场思想的战争。思想战争的本质,是观念、思想和眼界的碰撞。这场战争中几乎不存在暴力冲突,因为它是为了实现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目标而服务的。

这一类竞争的重要性体现在诸多国家政策中(安全、国内事务、国防等),可谓是一种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称为“巧实力”(smart power)。通过媒体与网络的教育,各个国家都可以在别国煽动反对派、制造社会运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阿拉伯之春 也门大规模示威活动

思想的战争可以有多种形式,主要是以下四种:学术争论、意识形态对抗、宗教斗争和广告宣传。这些竞争与领土和资源的争夺类似,本质上都是关于权力和影响力的竞争。人类历史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争夺中不断演进的,可惜并没有太多人意识到这种竞争方式。

无论使用何种形式,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作为思想战争的一个层面,始终存在敌对的目的行为。

这种教育的形式通常是固定的,比如小学和中学教育中的历史和政治课程。学生被教会的是唯一被认为正确的教育,而考试和评分体系用来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的接受程度。比如在敌对的朝韩两国,关于朝鲜半岛在历史上的主导权和兄弟国家的名称,一国就有一国的说法,且尖锐对立。

《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老师韩麦尔先生最后在黑板上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法语)(当然,这是法国人编的)

美国,在其建国和逐渐崛起的过程中在这类文化战场上战果丰富,其教育体制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一直到了特朗普时代美国政府才喊出了“美国优先”的口号,但美国文化的核心其实一直是美式意识的优先性。早在1917年4月2日,时任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说到,“我们所要代表的就是美国的原则和政策,它们也是全世界具有前瞻眼光的每个人、每个现代国家和每个团体应该关注的。“这只是美国优先的一种软性的说法。

美国文化的“优越感”建立于其历史道德(立宪共和国)和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与“极权主义”或“集体主义”经济模式下的经济劣势和道德腐败截然相反。除此之外,反俄、打击恐怖主义、反极权主义将美国文化的优势合法化,成为了其教育渗透的立足点。

国家教育计划

美国建制派将教育看作推广美式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使用教育巩固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思想政治理论。

从3至5岁开始,教育就开始发挥作用。美国的学前教育致力于给孩子建立这样的一种观点:每个人都生在自由社会,自由思想的形成是受到社会意识的鼓励的。这会成为每一个接受美式教育的人的最底层内核。

到了学龄时期(6-12岁),教育方式有了两种分歧。

沿海地区贯彻后现代左派教育学观念,认为儿童的每个创造、每个进步带来的结果同等重要,所有结果都是平等的,自尊是这种方法的出发点。

这种观念的支持者发起了一场自尊运动,并在1969年布兰登的《自尊心理学》一书中找到了运动的理论依据。到了20世纪80年代,布兰登的观点成为美国教育观念中的主流观念,并被视为自由主义的奠基理论之一。加州这个自由主义政策试点的主要场所甚至在学校中成立了“自尊小组“。

布兰登

在这种自由主义模式下,传统的“成功”概念是反社会的,在情感、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比追求成功或者卓越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童年的性格形成时期塑造自尊,这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上获得满足,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成功。

在这种自由主义教育之下,很多人选择反世俗的自尊构建,向难民提供免费性资源,成为了一些英国小姐姐选择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更加老旧的自由派观念,在美国中产阶级中更为流行。他们认为自制和工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下层社会更强调爱国主义不同,中上层社会个人主义观念盛行,往往不顾一切地渴望成功。

这种充满右翼色彩的自由主义观点其实源自旧时代经济领域糟糕的博弈方式——零和博弈。也就是社会财富是有限的,每个人必须比别人更强大才能分得更多的蛋糕。它也似乎很容易博得中国家长的赞同。

尽管看上去针锋相对,但这两种教育理念的内核其实是一致的:为了教育以独立意识为支撑的个体。一个人可以是自尊而满足的,也可以是强大而富裕的,但最关键的点在于,这个人要足够独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式的理念被推往了欧洲。首先被美国化的国家是芬兰。芬兰的小学教育体系Peruskoulu(1-9小班制)被美国部分地区的教育模式取代。值得一提的是,称赞芬兰教育质量“全球最佳”的评价体系是由美国机构在芬兰政府拨款下进行的。

随之,南欧的意大利、西欧的德国、西班牙等都相继对教育体系作了美国式的改造。唯一坚守原有体系的法国,也很难免在教育理念这样的软领域产生了一些改变。

法国人民有强大教育理论自信

强大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让美国得以在全球强化自身的意识形态输出。美国试图让世界承认,美国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良好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偶尔才会出现一些不公;美国是个世界性强国,有义务运用军事手段保护世界范围内的人权等权利。以这种强大的思想武器为背书,美国可以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内法律和道德权利的一致性,把权威贯彻到底。

这种自由主义的教育符合现代西方社会的基础价值观,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一些现代主义作者的经典中。这些作者包括霍布斯、洛克和托马斯·潘恩,基本上都是英美哲学家。而在欧陆上,卢梭和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引发了暴力的大革命,马克思和尼采的著作更是成为了极权的圭臬。

这种西方世界的内部地缘矛盾,从来没有结束过

接受美式教育的学生脑海中就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英国和美国是自由主义的天堂,欧洲大陆和其他地区充斥着极权主义和说教主义。这种认知正好成为了可以被利用的误解。

自由的代价

在20世纪后半叶,美国国务院直接推行了一系列科学和教育项目,目的是在别国年轻人中生产一批膜拜美国的年轻人。目标群体是出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和留学美国的海外学生。召唤这些学生的思想内核,正是唯有美国才具有的自由主义——至少他们是这么宣称的。

实现这一目的最知名的例子就是1946年出台的“福布莱特计划”(Fulbright program),该计划为出国留学的美国人和到美国留学的外国人拨出大笔资助款项,覆盖全球160个国家。上世纪90年代,该计划主要集中在后苏联地区国家,但近几年,中东和中亚地区成了热门地区。

福布莱特计划官网

美国国务院出台的国际倡议中,属“校友计划”、“全球青年问题”等最为知名,其中的附属计划“LGBTI校园生活”旨在聚集全世界自认“非异性恋”的学生。前国务卿希拉里曾引用过总统奥巴马的话称:美国外交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世界上的性少数群体。

在对学生的补助上,美国也下过工夫。2005年,情报局为试点项目PRISP提供四百万美元援助款,该项目的目的包括帮助学生为未来进入安全部门工作做准备。参与项目的学生两年之内会得到5万美元的奖学金,但必须在CIA或其他机构进行至少一次暑期实习。

该项目对外只有一个名头,其余一切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没人知晓学生的身份。美国大学里至少有100名年轻人已经加入了情报机构。自然,所有新加入的成员都适应了CIA时时刻刻充满警觉的机构文化。

原来CIA是美国的革命同志的意思

在科研方面,美国一直自称是全球科研中心,“加州科学引文指数“的推出很能说明问题,该指数的上线要求其在大多数国家更新科学资源。

美国还有多个其他具有独特政治文化的指数平台,包括“全球智库指数”(global think tank index)、”脆弱和失败国家指数”(the fragile and failed states index)等。

它们几乎都与美国的分析中心、大学中心有密切联系,但主要是用来获取外国数据信息的,并通过一套美国学界定义的自由和发展指标来衡量世界各国。

由于失败国家指数的地图版涉及大量主权错误,所以就放个国旗版。地图版什么样可以自行脑补

自由主义式的教育,以及与教育同步的拨款与活动,正是支持这些活动的软硬条件。

只不过,在这些活动里,自由的内核变了味。在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要保持自由,个人在国家机器面前可以保持自由的同时,美国看来要比其他国家更自由一些。

在经历了可怕的封建主义、集体主义或极权主义时代之后,人们早就意识到了自由是现代社会得以运作的基石。

然而自由意味着百花齐放。

如果自由都需要一个自由主义的导师来定义,那自由就成为了一种软实力武器。其目的在于独尊某一种对自由的认识,而抹杀其他不同的自由见解。自由也就不成其为自由了。

责任编辑:李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