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恐还是一盘未下完的棋

•董栓柱•

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附近发生致命连环爆炸,造成100多人死伤。这是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本土遭遇的最严重的炸弹袭击事件,美国公众用近12年时间一点一滴恢复起来的安全感瞬间崩溃。4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将此次事件定性为恐怖主义的行为,这份迟到的声明显示,无论美国多么不情愿,却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反恐还是一盘未下完的棋。

患在肘腋

近年来,美国在反恐战场上可谓“节节胜利”,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主义行动多次被挫败,特别是以本•拉登为首的多名“基地”组织头目被击毙后,美国做出了“最坏的时期已过去”的判断。但美国显然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严防死守换来本土暂时的安全并不意味着恐怖主义的根源已经被铲除,相反,统计表明,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当前,各类恐怖主义活动网络遍及全球,完全有能力组织发动较大规模的恐怖袭击。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当前全球恐怖组织活动呈现出向扁平化的网络型结构转变的特征。网络型恐怖组织还实现了与各国本土恐怖组织结合,在全世界产生了难以统计的“细胞群”,不仅生存能力更强,组织破坏活动也更难以预防。“单细胞”恐怖分子的“独狼式”袭击隐蔽性更强,更令人担忧。

美国已经注意到,这些“独狼”并非全部来自外部,而是滋生于美国肌体之上。美国本土恐怖分子的滋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例如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美国社会在控制枪支、预算、堕胎等问题上的长期对立,两场反恐战争后美国人对伊斯兰社会的仇恨和歧视以及由此播下的更多仇恨种子等等。美国西点军校反恐中心的一份报告称,从美国国内政治中滋生的“极右翼势力和自行界定的极端势力”正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美国“南方贫困法律中心”监控结果表明,2012年美国国内极端思潮组织比四年前增长了七倍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奥巴马曾警告说:“美国最有可能面临的恐怖威胁不再是类似9•11那种大规模、高度协调的袭击,而是‘独狼行动’,即某个人拿着可以实施大规模屠杀的武器行凶。”《华尔街日报》-篇评论称,这起恐怖事件提醒美国本土仍然是多么脆弱,轻言“最坏时期已过去”是“致命的自负”。

疾在骨髓

全球范围内的反恐形势发展到目前的局面,我们是不是要问一下:为什么有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同类实施仇杀?是什么促使那些极端分子明知粉身碎骨自我毁灭也要制造自杀性恐怖事件?

答案恐怕是:仇恨和绝望。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局势动荡、民族敌视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一些人就是因为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找不到活着的尊严,在极端绝望下走上恐怖之路。个别大国为了实现自身狭隘的国家利益,在处理国际和地区争端,特别是种族纠纷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激化种族矛盾,加剧种族仇恨,为自己插手当地事务提供借口,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往往使自身成为某些极端种族或宗教恐怖组织攻击的目标。有些“独狼式”的恐怖分子虽然出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因对日益加剧的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社会的怨恨而加入恐怖组织。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及由此导致的全球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国内矛盾的累积是恐怖细胞扩散的病灶。美国作为居当今世界主导地位的最强大国家,理应强化在这两方面的主动作为,而不是为一已之私谋霸权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体面有尊严地生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美国要想生活得更好更安全,必须让世界变得更好更安全。

弊在治标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举起反恐大旗,出兵阿富汗沉重打击了“基地”组织,并摧垮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海外主动出击的同时,小布什还在2002年成立国土安全部,赋予其巨大权力专门协调政府的反恐行动,耗巨资建立一个庞大的、多层次的、高效能的反恐系统,保卫美国本土安全。奥巴马上台后不仅继续强调打击恐怖主义对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还将“本土恐怖分子”列为美国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把“本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视野。可以说,美国的反恐措施无论是力度还是强度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这并没能保证美国不受恐怖主义侵害,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反恐战略指导出了问题。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把反恐战争作为推动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重要步骤,实现对中东、中亚的控制,而不是从根源上消除恐怖主义。中东地区发生动荡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激化地区矛盾的政策,客观上破坏了地区和平环境,影响了大国间反恐的信任与合作。错误的思维指导不了正确的行为,美国以暴制暴反恐的结果是这一地区的恐怖主义行为循环升级,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恐怖主义活动重灾区几乎是“天天9•11”。这一地区作为美国反恐的主战场,美军陆续撤出后留下的不是一片净土,而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不仅如此,美国的军事行动在这一地区播下更多仇恨美国的种子,种下了祸根。

波士顿爆炸案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打击恐怖主义固然需要“重症下猛药”,但不能开错药方,“怒而兴师”断不可取。全球恐怖主义蔓延趋势表明反恐任重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事实证明,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比单打独斗更有效,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公平正义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才是治本之策。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第9期《世界知识》)

链接一:波士顿恐怖事件凸显美国反恐困境

•傅小强•

美国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发生的波士顿连环恐怖爆炸案,是“9•11”后美国本土遭受的又一次重大恐怖袭击。其规模、损失和影响虽不能与“9•11”相提并论,但由于此案发生在美加速从阿富汗撤军和持续收缩反恐战线以结束反恐战争的敏感时刻,可能影响奥巴马第二任期反恐战略调整的节奏和步伐。

三大本土恐怖威胁日趋严峻

2009年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面临的境外恐怖威胁虽有所减少,但本土面临的个人恐怖威胁、极端主义现象和“基地”及其附属组织的渗透日益突出,甚至出现美籍人员赴境外接受恐怖培训,而后返回国内从事恐怖活动的现象。近年来的圣诞航班未遂案、福特堡基地枪击案、邮包炸弹案等都表明了这种趋势。波士顿爆炸案一天之后,16日又发生毒信事件,17日得克萨斯州一化肥厂爆炸又让人们惊魂未定。尽管无法证实这两起事件是否和波士顿爆炸有关联,以及是否为恐怖袭击行为,但都凸显出美国面临的日趋严峻的本土安全威胁。

综合美国媒体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此次恐怖袭击有比较明显的本土特征。一方面,此次波士顿连环爆炸事件中发现的炸弹是粗劣的自制炸弹,由普通高压锅内装入炸药,并填入铁钉和钢珠以扩大杀伤效果。任何完全不懂如何制作炸弹的人都可以从网上找到制作手册或者指南来制造此类炸弹,疑犯“要么是业余的极端右翼分子,要不就是业余的‘基地’组织成员”。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另一方面,美国尚未得到明确来自境外恐怖组织插手方面的情报信息,美国对防范境外恐怖组织对美国本土的袭击已建立起一整套较为有效的侦控网络,能够通过监控网络聊天、窃听电话和追踪境外线索来提前发现威胁。2009年未遂的纽约地铁爆炸案和2010年未遂的美国时代广场爆炸案之所以能成功防范,都得益于美国在防范“基地”组织等境外恐怖组织方面的成功经验。而此次造成伤亡的袭击基本与网络策划无关,却符合“基地”组织煽动美国国内恐怖极端分子各自为战发动“独狼式”恐怖袭击的指令,其核心意思是:不必等待来自组织高层的指令,就可以发动袭击。

美国媒体因此推测,波士顿连环爆炸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可能有三类:一是美国“自己人”,即其国内的极端右翼分子;二是来自国外,藏匿于美国的恐怖分子;三是其他某不知名组织的杀手。不管从哪一类来看,恐怕都是自己人作案的可能性大。

目前,美国本土至少面临三方面的本土恐怖威胁问题。其一,极右翼分子的恐怖威胁加剧,这类恐怖威胁并不比极端宗教恐怖主义对美国构成的威胁小。今年3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社会和经济等问题日益尖锐,近年来美国本土极右翼组织迅速增加,已从2008年的149个增至1360多个。美虽然在防范恐怖组织方面有丰富经验,但在防范各类极右翼分子的犯罪和恐怖活动方面却显示办法不多。其二,本土激进化现象增多。“9•11”事件以来,美国人参与的恐怖案件已超过40起,联邦调查局抓捕的上百名本土恐怖嫌疑犯中,既包括从中东、非洲和南亚来的移民,也包括本土出生的居民,这些人多来自中产家庭且受过良好教育,没有犯罪前科,美国警方很难发现其奔赴境外而后返回国内从事恐怖活动的线索。其三,“基地”组织及其分支仍在图谋向美国本土渗透。在派无美国国籍组织成员赴美日益困难的情况下,“基地”组织改变手法,加强对美国境内宗教极端分子的网络煽动,一方面通过“网络圣战”和“个体圣战”大力策动支持者袭击美国,另一方面还在网上教授如何制造廉价且容易获得的爆炸装置制作方法,图谋发动低成本的恐怖袭击。

“按下葫芦浮起瓢”

在经济衰退和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花费巨资的全球反恐战争模式难以持续。如何恢复经济和应对新兴大国崛起,成为美国面临的紧迫战略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以2011年击毙本•拉丹为契机,着手收缩境外反恐战线,同时加强境内防恐,期望兼顾内外平衡,减少对反恐的投入。事实上,国际反恐开始由过去十年的优先安全议题变为议题之一,在国际安全中的排序下降。2011年下半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文件,反恐重心逐渐从境外反恐转变为境内防恐,境外则重点打击对美国威胁较大的“基地”组织及其分支。

从2011年中开始,美国紧锣密鼓调整反恐战略。2011年6月,美国出台新的《国家反恐战略》,强调收缩反恐战线,缩小打击防范,军事上重点打击对美威胁较大的“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将摊子铺得很大的全球反恐战争重新定义为局部特种反恐,强调运用情报战、特种作战和无人机打击,以实现低成本高效反恐。

同年8月,美国政府又颁布《授权地方伙伴以防止在美国的暴力极端主义》战略,将防范极端思想渗透和铲除境内暴力恐怖分子滋生土壤为优先任务,打造政府组织和社区参与的国民防恐体系,意在广泛动员基层民间力量成为反极端主义的主要参与者。同年12月,美国政府再推出“反恐战略执行计划”,要求联邦政府各部门加强与社区紧密合作,密切监控和分析互联网与社交网站影响,防止“基地”分子在美国本土招募人员。

现在,美国已在国内实施新的两级恐怖警戒体系,取代“9•11”事件后一直使用的5色警戒体系。新体系包含两个警戒级别,即“升级威胁”和“迫切威胁”,分别代表存在“可靠的恐怖威胁”和存在“可靠、明确、紧迫的恐怖威胁”。新体系下,情报部门在获悉存在“明确、可靠的”恐怖威胁时,将按威胁程度不同发布警示。警示内容包括恐怖警戒级别、对潜在威胁的扼要概括、相关部门为确保公众安全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针对个人和社区的防范建议等。

不难看出,美国已着手重点加强本土反恐举措,将本土安全作为反恐战略的第一要务,加紧在美国内构筑高墙壁垒,全力编织本土防范网,并从口岸管控、交通运输和出入境等环节强化反恐。然而,波士顿案却在美国加速反恐收缩和重心转向境内的情况下发生了,凸显了美国目前面临的反恐困境。“按下葫芦浮起瓢”,境外恐怖威胁没有根本消除,而本土恐怖威胁却日益严峻。

反恐战略调整出现变数

波士顿案将促使美国人对国内恐怖主义和境外反恐收缩战略的新思考。此次袭击再次提醒美国,恐怖威胁远未结束,比所谓新兴大国威胁更加现实和迫切,从而促使美国反思反恐收缩思路是否合适,采用什么方式来增进美国安全,以及如何推进国际反恐合作。

短期看,美国可能加大对国内防恐方面的投入,对公众聚集场所、公交工具和重点目标加强警戒。一方面,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层级对立的情况相当严重,政治上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冲突,加之各种极端组织的存在,国内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将长期存在,这是今后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共和党方面可能会借机攻击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战略,有关国内安全和反恐问题的热度会重新升温,成为美国外交和安全方面的重要议题。

不过,美国结束反恐战争和将有限资源投向防范新兴大国崛起的大方向不会改变,难以想象会再次陷入“9•11”后的那种反恐狂热。美国在境内将会采取提高境内防恐门槛的一些措施,在境外反恐方面则会坚持既定的思路。

其一,继续强化反恐秘密战。近年来,美国显著加强了中情局和特种部队的反恐秘密战,逐步形成以无人机、特种部队攻击为主要手段的反恐秘密战。由于恐怖势力的分散化和地区化,大规模战争代价太高,犹如“大炮打蚊子”,而无人机“定点清除”更具针对性,且花费较低。以情报为先导,通过特种部队、无人机攻击等多种手段打击恐怖势力已日益成为美国反恐作战的主流战术。在无人机打击下,“基地”组织领导层已所剩无几。美国白宫国土安全和反恐事务顾问布伦南曾表示,“如果我们国家受到威胁,最好的进攻不总是在国外部署大量部队,而是对威胁我们的组织施加定向和外科手术式压力。”目前,美国用于反恐作战的特种部队部署在70多个国家,人数超过13000人。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其二,继续推动反恐外交和国际合作。2012年初,美国国务院成立专门的反恐局,以加强对国际反恐合作的协调,以谋求继续主导国际反恐话语权。未来美国将突出软性反恐手段,军方虽继续在反恐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国务院和国际开发署等机构在反恐中的地位将逐步上升,美国将日益强调通过“3D战略”即“外交、发展和防务”三方面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击毙本•拉丹使美国看到了低成本高效反恐的可能性,国际反恐将更大程度上依靠国际合作。可靠的地区盟友和反恐伙伴不可或缺,过去几年美国之所以能屡次破获恐怖袭击图谋,主要得益于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等国的帮助。中东北非动乱以来,美国在该地区的反恐部署备受冲击,“基地”组织半岛分支、北非分支和索马里青年党对美威胁增大,美国需要投棋布子预作防范。为此,美国加大了在也门和索马里的打击力度,先后定点清除对美国威胁甚大的美国籍恐怖大亨奥拉基等人,同时向也门和索马里周边国家增派特种作战人员,并建立新的无人机基地。

其三,谋求充分发挥反恐工具的作用。波士顿案后,美国反恐将主要着眼于自扫门前雪,增进本国的国土安全和维护本国的海外利益,美国倡导的国际反恐合作新机制,将逐渐成为美国巩固既得利益和扩大国际话语权的战术工具。美国搭建的“全球反恐论坛”,被誉为国际反恐领域的20国集团,旨在充分调动相关国家的反恐积极性,继续掌握美国在国际反恐领域的话语权,以适应“后反恐战争时代”的利益需要。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第16期《瞭望新闻周刊》)

链接二:“基地”阴霾依然笼罩美国

【埃菲社华盛顿5月1日电】虽然本•拉登已被击毙两年,但是“基地”组织已在马里复苏,加强了在索马里和伊拉克的势力,限制了美国的叙利亚政策,因此对美国而言依然是个威胁。

本•拉登死后两个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就说,“基地”组织的覆灭已经“指日可待”。在这种乐观主义的支持下,美国将战略重点放在了转攻为守、整编情报部门、与盟友共同遏制中东和北非的恐怖主义势力之上。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分析家凯瑟琳•齐默曼表示,现在“基地”组织正以一种新形式复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阿拉伯之春”导致多个政府倒台。

尽管美国动用无人机对世界各地的“基地”组织成员进行打击,但是仍未发现该组织头目艾曼•扎瓦赫里的踪迹。齐默曼表示,虽然“基地”组织尚无固定袭击对象,但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全世界寻找圣战目标。而且,该组织在打击美国利益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富有创造性”。

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而言,“基地”组织的阴霾依然挥之不去,这从美国驻班加西领馆遭袭就可见一斑。证据显示,与“基地”组织有关的组织参与了此次袭击事件。

卡扎菲被推翻后,利比亚变成了极端主义的温床,而叙利亚很可能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叙利亚,很多亲“基地”组织的武装运动正在拉拢反对派。“基地”组织在伊拉克也扩张了势力。

据美国外交学会称,“基地”组织还试图将势力扩张到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虽然表面上看,波士顿爆炸案的两名嫌犯——察尔纳耶夫兄弟是独立行动,但是在他们的行动中还是可以找到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痕迹。齐默曼表示,两人受到“基地”组织的网上英文杂志的启发策划了此次行动。该杂志煽动读者发起新圣战,发动比9•11事件规模小但是频率更高的袭击。

波士顿爆炸案的发生告诉我们,很不幸,伊斯兰极端主义并未随着本•拉登之死而消亡。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1日文章】题:“基地”分支的威胁

2011年,本•拉登被打死7周后,奥巴马总统宣布“基地”组织“走在毁灭的道路上”。而“基地”组织却对即将被打败的预测嗤之以鼻。

美国“清除”“基地”组织高层领导人——将20个头号恐怖分子中的13人抓获或击毙——的同时,“基地”组织在新的地点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最近几个月,“基地”组织得到复兴,开始在伊拉克、叙利亚、北非和尼日利亚建立恐怖分支机构。“基地”组织失去了阿富汗这个庇护所,却在巴基斯坦、也门和索马里建立基地。兰德公司分析员布鲁斯•霍夫曼指出,“基地”组织善于利用机会,比2001年9月11日的“基地”组织更加活跃,活动范围更加广泛。

“基地”组织的战术也在改变。美国特种部队和无人机迫使“基地”残余“核心”领导层躲入地下。

比起本•拉登,也门分支成为更紧迫的威胁。2009年,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送上圣诞节“内裤炸弹”。到处都在蠢蠢欲动,“基地”组织寻求一个庇护所,以策划颠覆亲西方的穆斯林政府和袭击美国。

“阿拉伯之春”也助长了当前的恐怖主义抬头。从突尼斯开始,群众抗议浪潮推翻了一个又一个非宗教的独裁者,但取而代之的不是政治自由和国家繁荣,“阿拉伯之春”的成果是国家实力削弱(利比亚、突尼斯、也门)、政坛长期混乱(埃及)、内战不断(叙利亚)和伊斯兰主义者地位提升(包括所有上述国家)。“基地”组织的极端教义没有吸引许多信徒,但它却在利用国家权力的真空。

奥巴马总统想要从中东和南亚抽身来集中精力搞“国家建设”。其中一个结果就是中东动荡,“基地”组织复兴。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美国政府首先需要重视这些问题。奥巴马总统的一句名言需要得到纠正,战争的潮水没有退去,而在上涨。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53期,摘自2013年5月3日《参考消息》)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3)/美国反恐还是一盘未下完的棋.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6/30 16:57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