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与大选的“马哈迪因素”


杨昌奕

华社与大选的“马哈迪因素”
华社对于马哈迪的意见,基本上还是分成楚河汉界的两派,一派认为可以放下过往的事情,以大局为重。另一派却紧咬马哈迪过往的疏失,认为他是目前不良制度的始作俑者。(档案照:透视大马)
虽然前首相马哈迪领导希望联盟已近9个月,惟华人社会对于他带领反对阵营仍意见不一,反对派甚至因此发起废票运动进行抵制。然而,政治时事评论员却认为,尽管马哈迪因素将使希盟的华裔票略减,但在考虑到“改朝换代,告别贪腐”的大目标下,华裔仍普遍选择支持希盟。3位时评员在受访时告诉《透视大马》,马哈迪在华裔心目中的形象早已定位,他在过去22年治国生涯中所施展的威权主义,仍然是部分华裔心中的一根刺,因此希盟将注定流失这部分人的支持,但所造成的影响不大。

一直以来关注华社发展的拉曼大学讲师刘惟诚表示,目前仍难以判断,马哈迪能在吸引华裔选票上发挥多大影响力。

“在上两届大选中,行动党能帮助反对阵营吸纳80%的华裔票,但本届大选却因为马哈迪加入的因素,使得这个基本盘不再十拿九稳。部分华裔选民对马哈迪的反感,以及对政治疲劳等因素,保守估计将导致反对阵营流失5%到10%华裔票。”

华裔选票阴晴难料

无论如何,他也指出,这些流失的华裔票,未必会回流国阵及其华基政党,相反可能反映在弃权不投票、投废票等消极抗议中。

他以“五味杂陈”来形容华社对马哈迪的感觉。“华社对于马哈迪的意见,基本上还是分成楚河汉界的两派,一派认为可以放下过往的事情,以大局为重。另一派却紧咬马哈迪过往的疏失,认为他是目前不良制度的始作俑者,难以相信希盟执政后,他不会重蹈覆辙。”

马哈迪执政22年期间,曾援引侵犯人权的内安法令,展开肃清政敌的“茅草行动”大逮捕;他在1999年大选对“华社诉求”做出“秋后算账”的举动;以及1990年代涉及的“国家银行炒外汇亏损案”等事件,迄今仍引人诟病。

刘惟诚说,随着时间越来越靠近大选,他觉得华裔选票的流向将更模糊,不再能按照过往的逻辑分析。“以往的大选,华裔票不是投向反对党,就是回流国阵,但这一届实在是阴晴难料。”

“我观察发现,华社对大选何时来临,存在着一股焦虑感。从去年杪迄今,大选的声音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华社都盼望一个明确的大选日期,希望在选举后尽快恢复生活节奏,而不是一直等待。”

刘惟诚认为,马哈迪加入反对党行列后,华社“五味杂陈”。(档案照:透视大马)
刘惟诚认为,马哈迪加入反对党行列后,华社“五味杂陈”。(档案照:透视大马)

他也点出,无论是国阵或希盟,都暂时拿不出一个能改善国民问题的有效政纲。

“尽管希盟于日前发布竞选宣言,我认为所提及的层面过于宏观,缺乏更精确详尽的政纲,而华社所希望看到的,恰恰是实际的施政方略。”

“既然希盟已遴选本身的候任正副首相人选,那么为何不继续阐明施政纲领呢?相较其他族群,华社较为现实主义,想要了解希盟一旦执政后,究竟将如何管理国家,在新政策上发展得更好,而不仅是要看到宣言而已。”

他提醒朝野政党,与其继续浪费时间在无谓的口水战,倒不如各自推出本身的政纲较竞,将来得更实际及有建设性。

改朝换代目标大于个人喜恶

尽管如此,时评员潘永强及民调中心Ilham执行主席希索姆丁峇卡却认为,尽管华社在对马哈迪的立场上无法一致,但普遍上仍有一个共识,即以“政权轮替,改革国家”为前提,而选择支持马哈迪领导的希盟。

潘永强表示,他推测有高达70%的华裔民众,会支持马哈迪及希盟。但他强调,这不是因为希盟竞选宣言的关系,更非对马哈迪改观,而是因为华裔早已了解到,要改朝换代改变腐败体制,唯有透过政权轮替才能实现。

“马哈迪的威权形象,早已在华裔脑海中成形,不会因为他宣布了竞选宣言,就彻底改观。华裔支持他,更多是基于政治考量,为了改变腐败的政权,才愿意接受马哈迪,不是因为他形象变好了。”

希索姆丁则说,华裔选民的投票取向,相较于巫裔选民的族群情意结,更倾向于经济发展、打击贪腐、公平施政等大方向。

“我们了解到,的确有一群华裔仍反马哈迪,未能原谅他过去20多年来的错误。但我们也看到,有更多华裔为了更远大的目标,愿意放下过往的成见,着眼在当下的改革议程。”

另一方面,对于马哈迪领导的土团党,可能被社团注册局下令解散一事,潘永强提醒该党,若因此而被迫使用盟党旗帜上阵,可能弊多于利,足以抵消掉同情票的助益。

“虽说选民可能对注册局此举反感,进而投下同情票,不过届时土团党若借用盟党旗帜上阵,会引起选民在投票时产生辨识混淆,甚至成为政敌攻击的话柄。”

他分析,在巫裔偏多的地区,倘若土团党借用行动党或公正党旗帜,皆有可能被巫统利用炒作,抨击土团党是“傀儡”或“无法维护马来主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