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宣 · 独中历史本地史偏低?

《星洲网》2017-12-15 11:04

笔者的意思是,董总所发表的文告固然要阐明事情(或教育)的真相,但,重点应多落笔在己方所做的事项,公开说明情节越详细清楚越好……

统考文凭多年未受政府承认,原因据说是卡在国文和历史这两科的课程内容上。前者被认为未臻SPM马来文水准,后者则被指本地史比例偏低,未达政府教科书的指定要求。事实是否如此?值得探研。

政治人物、朝野政党甚至政府高官长期以来都普遍存在着上述的印象。这种印象之所以形成,其中很大原因是政治操作的恶果,而非学术研究的结论,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就曾说过,独中历史的本地史篇幅占不到三分之一。他还说教育部要求独中历史教科书增加本地史的比例,作为政府承认统考证书的条件之一是无可厚非的。

董总立即发文告指出,目前华文独中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本地史与外国史的比例分别是53.73%与46.27%,并非如张副部长所指的偏低比例。董总引用外国历史教科书为例,说明独中历史的编撰原则符合国际历史教育趋势,低年级的历史以介绍本国史为重点,高年级的阶段则扩充至周边区域和世界史,以便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国际观。

董总的说明及澄清是适时且是必要的,足以厘清独中历史教科书编撰的实际内容,对争取统考受承认的工作上有加分的作用。不过,对于董总在历史科本地史被评为偏低的辩证课题上,笔者有两点补充的看法,不揣浅陋写下以供参酌:一,董总应强调历史教科书的章节内容。

长期以来统考被炒作为政治议题,教育部及政治人物甚少将它作为学术问题的专业探讨及认证,要复原其学术面貌可谓难之又难。不唯如是,普通一般平民百姓,甚至华裔对独中教科书亦一知半解,更遑论是历史科本地史是否偏低的问题了!为补充此方面的不足,笔者以为董总还可以做的工作是,具体列出初中历史本地史53.73%的比例的具体内容,即教科书第一、二及三册中,本地史的内容有哪些章节(列出页数尤佳),内容细节又是什么?以此类推,再依次列出第二及第三册的章节内容。

这样做,或稍嫌工作繁琐,但若不这样做,不但无法让教育部及政治人物释疑而产生偏见不利于争取统考受承认,即使是对华裔亦难以对独中历史教科书有全面的认识而真正了解其真相。

二,专注文告重点。笔者观察到董总及时发出的文告内容坚实且全面,对诠释事情真相有很大增益作用。唯,对指责对象似不宜多加訾议,对己方并无增值作用,反而予人有强作解人之嫌。即以对独中初中本地史过半所发的文告来看,虽说明了独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原则符合国家历史教育趋势,但另一方面却指出大马教育文凭(SPM)中学历史课程仅约有20%左右属于国外和世界史内容,这样的课程编排已违反历史教育的趋势(似暗示编撰者不明教育哲学)。董总的指责即便有信实的教育数据为凭,但,在我国政府及教育部官员的眼里是否能有加分的作用,进而影响甚或改变其既存的偏失认知?说不定还认为董总的说词只是为辩而辩的强拗态度不可取,根本不会改变其对董总和独中教科书既存的偏见。如此一来董总的善意提点就变得白费心机了。

笔者的意思是,董总所发表的文告固然要阐明事情(或教育)的真相,但,重点应多落笔在己方所做的事项,公开说明情节越详细清楚越好。对还原事情真相有所帮助的同时,即可让对方了解董总的立场及温和的就事论事的态度,又可从中教育部份对董总或统考不甚了解的社会大众及华裔人士。一举多得,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