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置汽水厂郑和石像」是90年代马六甲华社一个共同的记忆。1991年,时任商会会长吴国基参访南京郑和纪念馆后,向当地定制一尊9公尺高的郑和石像,欲將之矗立于三宝山上,石像拥有权属于甲华堂。
当石像运抵马六甲后,三宝山管理机构青云亭以郑和是穆斯林为由,將其石像设立在三宝山上有违青云亭法令而婉拒该献议。青云亭坚定的立场,乃对法令小心翼翼,避免开了个缺口,丟失了青云亭与三宝山的法定地位。
由于爭议不断,也无定案,该石像以铁笼牢牢捆著,寄放在山下的汽水厂一角落,郑和石像扑倒地上狼狈不堪,更是华社的缺憾。歷经12年半之久,于2004年,华堂接获州政府博物馆机构信函后,以「惠借」方式,將郑和石像迁至马六甲歷史博物馆,矗立于庭院之中,郑和石像终于有了个比较像话的安置处。
从郑和石像的课题看来,有人抨击三宝山管理机构不尊重歷史,不遵从华社意愿,但青云亭四大理及理事会当时的立场,必须遵循青云亭法令,也出自无奈,只因郑和穆斯林的身份敏感,歷经剷除三宝山事件后,青云亭更为战战兢兢。
一尊郑和石像的安置课题,情与理分得清楚。
政客煽风点火
最近,马六甲葡萄牙村建立一尊高20尺的耶穌像,因未获得市政局批准,贸然动工,被下令拆除,引起风波。虽然期限已到,该村村委不自行拆除,私下继续与当局协商,而市政局至今也未强行拆除该耶穌像,大家都希望能和气收场。
引起爭议的关键所在,是村委在没有获得市政局批准下,擅自组装该耶穌像,且该像结构属于永久性质,与原先提出的应景佈置有出入。由于村委理亏在先村委对外发言都比较「温和」,也没「理直气壮」,反倒是政客不断煽风点火,无视市政局提出的法令问题,让课题节外生枝。
村民代表彼得向媒体坦称,市政局不批准的原因是雕像结构和设立位置存有安全隱患问题,並非宗教敏感因素。市长也说明,该雕像没有获得市政局批准图册及牴触了相关法令,才会被勒令拆除。
做为良民,应遵守基本条律。倘若为了应节圣诞而建造该耶穌像,就不该有钢筋水泥永久性质的结构,若要打造永久地標,也不急于一时,应遵循地方法令,结合各单位如天主教教区的力量,与当局討论。政客不该在此刻兴风作浪,博取廉价宣传而误导人民,歪曲事件缘由。事件爆发至今,不见任何天主教堂区发表看法,很明显村委的做法並没得到教会认同。
要在公共场地建造永久地標雕像,何况是耶穌像,本来就不容易,而今违法施工,又被政治化,更是棘手。这关乎雕像的安全及稳定性。该像高20尺规模不小,一般住家进行装修也得获得当局批准,何况这是在公有场地兴建巨型雕像?市政局以法令介入,是合理的正常程序。
市政局应以开明的態度,对待不同宗教的需求。耶穌像对于该大部份是天主教徒的葡萄牙村村民而言,是个信仰的象徵和精神的依靠。若该违建雕像的地点与结构有安全隱患,须尽快与村民达成共识,避免有心政客把这项课题导向宗教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