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之声:上海自贸区?香港怎么办!

Omena K——自由撰稿人,香港前中学教职员

2013-04-07 02:32:28

关键字 » 上海上海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园区、李克强、外高桥保税区、香港模式、自由行免税区

李克强总理最近到上海、江苏调研,提出把现时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提升为自由贸易园区,并且说要复制“香港模式”(见观察者网4月2日新闻:李克强鼓励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园区 香港模式有望复制)。一时之间,大家都对于上海会否发展出一个“尖沙嘴第二”甚至“中环第二”,甚有期待。

其实所谓的“香港模式”,是个含糊的叫法,在各个时代,这个“香港模式”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内涵。比方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模式意味着外向型轻工业、加工出口;在90年代中期以前,香港模式意味着炒股炒房、土地财政;回归以后,香港产产业被转移,余下金融和服务业,大概就是现在的“香港模式”了。第一种“香港模式”,过去20多年沿海城市早就复制了一大批;第二种,全国各地正在不亦乐乎;而今日的模式,则不见得有多好,几乎是个坏榜样了。因此,以今日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的综合能力,要是贸易园区只成为今日香港的复制品,未免胃口太小了。

香港的发展十分偶然,体制上和地理上的限制都不少。到了近年,香港落得只能靠金融和免税消费品对国内旅客零售来支撑,和珠三角的融合只闻楼梯响,迟迟未见香港方面的配合方案。反观上海和长三角,在整体资源、物流便利性、地域纵深、人文历史、科研基础、甚至土地储备方面,俱比珠三角优越,而计划中的贸易园区,将能配合整体规划,不会像香港这样“两耳不闻天下事”。一个具有眼光的规划者,应该看到它除了可以成为一个中环(金融)、一个尖沙嘴(消费)以外,至少还是深圳(研发)的一部分。说到底,“复制香港”源于邓小平多年前的愿景,在那个年代自是一番豪言壮语,而今则需要辩证的理解。

而同样的,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之中的地位转变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形势,自由贸易园的功能也做出转变,我们不应该以今日眼光静态地预测今后发展。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作一个很粗略的预测。在贸易园立项发展的早期,首先落户的应该是比较灵活、法律细节较不复杂的零售业。可以设想,现在香港的“自由行”热店例如莎莎、卓越等,在贸易园的灵活法规安排下,其实只要把香港的译名转成内地的形式、把繁体转成简体,几乎就可以一切照旧(其实在香港本地也可以这样做,但店主生怕被“本土”民粹包围罢了)。

这对目前香港的“自由行”应该有一定影响。目前,“自由行”旅客量占香港旅游业的7成,而旅客的主要目的,就是来港购买免税品,诸如烟酒、电子产品、化妆品、药物、奶粉之类。这种对内零售业直接支撑了香港7万以上的就业人口,如果连同相关受惠行业,则达到20万人。要是这个份额被上海夺去,对香港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值得担心的是,目前香港新一代就业困难,低学历青年很需要零售业提供职位,要是有大量职位流失,社会动荡并非不可能出现。可幸的是,目前“自由行”旅客仍以广东省居民为主,即使上海的免税购物区与香港类似,广东省居民仍会以香港为目的地。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香港的高铁短期内难以通车,而上海已是高铁枢纽,所以其他省市的居民必然觉得去上海更方便,也就是说,这个份额虽然不很多,但香港是必定会丢的。

金融方面,香港的短期优势仍将继续一段日子。毕竟香港自有一套货币及法制,也有长久以来熟练的金融和法律训练,对中国而言是一个缓冲,在刻下全球金融不稳定、货币战争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外国来说亦是他们所习惯的英美体系的一部分。

可是在长期,上海的自由贸易园区必然有一番新气象。金融方面,随着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区内的金融服务需求将大增,给予上海方面的巨大发展空间;相对地,香港历来所足以自豪的英美法制和商业习惯,在中国崛起的大图景之下、特别是在东亚三国的商业文化中,却未必具有太多的优势。到了那时候,不只上海将占有东亚的金融中心地位,前海的建设也应已就位,香港的金融业将岌岌可危。

随着中国逐渐掌握产业链的上游,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意义将由免税区、招商引资,转变为更平等的产业互补,主要对象是发达的日韩,上海的自由贸易园区可能配合这个发展方向。回顾香港,在地理上更面向东南亚,然而在可见的未来,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仍将在产业链的下游,要么向中国输出廉价产品,要么让中国的资金进驻当地,不论何者,香港的自由贸易港地位在过程之中不具备太大意义;真正需要自由贸易区、港的,反而是这些国家(地区)。

因为香港的金融业前路艰难,与一片向好的上海相比,是此消彼长。其实不用说未来,仅仅是过去数年内地企业来港上市造成的资金流亦已经饱和,新企业内港的潮流已暂歇,一旦这笔资金流被消化,香港金融的业务暂时还难以看到新的出路。目前,香港金融业约6成资金来自内地,要是这一大笔的资金转移他处,对香港金融业的打击是可怕的。当香港的金融地位渐被取代时,原来的金融精英、天之骄子也将面临成规模的裁员,他们很可能将怨气发泄在政府身上,而香港的民主党、公民党等等(如果还存在的话),与这些长期受英美价值观渗透的专业人士正好“对口味”,势必为香港添上不安定因素。

而在旅游业方面,国民对海外高级货品的需求将减低,特别是电器、电子、食品等等方面,相信国货已经不会比进口货落后多少,因此免税商品的商机主要落在传统名牌上,无关大局。更何况,届时国内居民的消费力和生活品味也非今日可比,不会像现在的“自由行”旅客一样,掷下几万块买进口货却在路边小摊草草填肚子。所以,以后国内居民旅游,即使有免税购物的需求也会兼顾享乐和观光,而上海以及周边的长三角城市带,比起香港、深圳来说就强太多了。香港旅游业界近年积极研究“海岸公园”、“生体旅游”,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利用香港的地缘特点,加以开发,可惜这种旅游难的承接量有限,未必能完全弥补“自由行”免税购物旅游衰落后的空隙,而且香港政府“议而不行”多时,开发成功与否尚是未知之数。

所以在短期来说,上海的自由贸易园区到香港有一定的影响,但香港仍可凭本身优势维持一段时间;长期而言,香港的优势终归消失,而这也主要不是上海或者其他城市的个别竞争势头的关系,而是由整个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Omena-K/2013_04_07_136336.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2)/上海自贸区?香港怎么办!.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5/17 16:38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