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剩余价值学说揭开贫富差距加剧秘密

•赵海均•

人类社会财富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增加,这些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但是,这些要素在不同的时期所起的作用却不一样。

在马克思的时代,劳动既是财富创造的主要手段,也是财富创造的第一要素。马克思的劳动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实际上也揭开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秘密。

一百多年过去了,生产的条件、财富创造的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财富创造的诸多因素中,劳动、资本、土地作为财富增长的基本要素,其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要素已经上升到财富创收的主要手段,或者说是第一要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的商品属性还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资本作为财富创收的主要手段表现得更为明显。

当前中国社会的财富结构是一个倒金字塔型的,占据塔尖顶点的极少数人却占有巨额的社会财富,而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70%以上)处于社会的底层,只占有极少的社会财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主要是靠劳动的收入,而劳动的收入在整个社会财富(GDP)分配中占少数。根据有关资料,在中国社会中劳动者的收入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仅在45%左右。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相对均衡,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在65%以上。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即使GDP的总量较大,但是人均财富数额极少。在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人,甚至不足万分之一,然而他们却占有社会40%以上的财富。这种财富的差距不是由劳动所造成,而是由资本所造成的。

《现代发展经济学》提出了“资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中期,人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劳动,因此贫富差距较小。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许多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用少量资本控制和占用了巨大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中重要的是银行资金、矿山资源等,获得巨额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归少数人(资本控制者)所有,广大劳动者只能得到微薄的劳动收入,公共资源、资本、资金所获得的利润则被少数人所占有。社会的许多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甚至权力都转化为少数人暴富的资本。因此,可以说,造成当代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的根本原因是资本,而不是劳动。

从“劳动剩余价值”到“资本剩余价值”的转变证明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从“劳动剩余价值学说”到“资本剩余价值理论”是130多年来经济学理论的一次突破。“资本剩余价值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发现。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41期,摘自2013年2月28日《中国经济时报》)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2)/资本剩余价值学说揭开贫富差距加剧秘密.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5/15 20:04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