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莺•
综合英国《泰晤士报》、西班牙《五日报》等媒体报道,在刚刚结束的G20财长峰会上,与会国都表示,不会为了在全球贸易中获取优势而促使本国货币贬值。不 过有外媒分析,美国、日本等国很可能“说一套做一套”,继续开动印钞机。作为美元资产的最大持有国,中国一方面倡导创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对美国施 加压力,另一方面采取4项举措,应对美元价值缩水。
大力增储黄金
据中国香港特区中评社报道,美国印钞导致美元贬值的可能性大增。在这种情况下,黄金必然成为举世追捧的保值避险资产。在这方面,中国的反应比较迅速。根据 中国政府最新制定的《黄金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黄金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今年中国国内的黄金产量将大幅提高,同时拟从国际市场上购入更多的黄金,使中国 全年新增黄金储备量达到新的水平。
中评社分析,中国此时大幅增加黄金储备出于两方面考虑。首先,中国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缩水,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际支付能力。虽然中国外汇储备额全球最 高,但美国的做法究竟会使美元贬值到何种程度目前尚不得而知,也就是说,中国的外汇储备购买力将缩水到何种程度也不得而知,尽快加大收储黄金的力度,可以 提前规避风险,在美元币值大幅下滑前购入充足的黄金储备。另外,这也有利于贸易伙伴对中国的国际支付能力保持信心,不致影响国际贸易大局。
其次,根据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球黄金需求量上升4%。今年以来,因人们对货币保值的信心下降,导致黄金价格继续走高。中国增加黄金储备,从市场角度看也有利可图。
撇开美元结算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不负责任放任美元贬值的做法,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此前一项决策的正确性--推进与更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弃用美 元。自2008年12月起,中国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特区、马来西亚和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并积极与俄罗斯商讨用人民币和卢布进 行贸易结算,为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替代美元创造条件。
《泰晤士报》指出,继续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中国应对美国“滥印钞票”的重要举措。虽然这一计划刚刚开始实施,但从长远来看,它有助于中国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将美元汇率波动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渐降低。未来这还有助于中国主导建立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国际结算体系。
严控资金“外逃”
据中国香港特区《远东经济评论》报道,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缩水,可能使来自境外的资金因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而撤离,中国国内资本甚至也有可能外 逃,投向海外市场。为此,中国外汇管理局计划出台新措施,对企业新增对外债权实行严格的审查和登记管理制度。企业的新增对外债权基本等同于对外投资。中国 政府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对资本流动实施更加严密的监控,加大对投机性资本的打击力度,防止资金外逃,避免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
根据相关数据,去年第4季度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速已开始放缓,这一方面是因为出口不振导致外贸顺差减小,另一方面也说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速趋缓,也不排除有一定量的外资已开始撤离中国市场。中国在这个时候加大监控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加大科研投入
据西班牙《五日报》报道,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价值缩水,将间接推动中国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尤其是那些与工业生产和建设息息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将获得大量研发资金。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投入的科研资金增长率有望突破20%,为历年来最高。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国际事务的首席官员图雷基安指出,从某种意义 上说,加大科研投入是中国应对美元资产贬值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正运用外汇储备进行大规模采购,目标包括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等战略资源,以及尖端工业 产品和技术。外汇价值缩水后,中国的国家购买力将下降,必然影响对外采购。目前国际上各种战略资源的价格并未处于高位,因此中国不会降低资源收购的力度, 只能有选择地削减技术收购支出。而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可以弥补对外技术收购的缺口。
《五日报》指出,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增长显著,年均增长率高达18%。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9%。今年如果中国再度调高科研投入增长率,将进一步增强本国科技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链接:拉美九国联手 准备弃用美元
•刘城/译•
据法新社报道,拉丁美洲9近日在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达成协议,强化地区货币“苏克雷”的作用,从而逐步放弃使用美元进行贸易结算。
报道称,由委内瑞拉倡导组建的左翼联盟--“玻利瓦尔美洲国家联盟”的9个成员国,率先开始动用新货币取代美元的进程,新货币“苏克雷”在2010年以非 纸币的形式推出。各国计划从今年开始大量使用该货币进行结算,这与欧盟昔日强化欧洲货币单位的做法如出一辙。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元的前身,其作用是在各成员 国的货币废除前,保持相互之间的汇率稳定。
“玻利瓦尔美洲国家联盟”的9个成员国分别为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及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 斯。法新社称,它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弃用美元”的经济联盟。该联盟同时呼吁建立新的机构,以取代世界银行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该中心负责国际合约纠纷 的仲裁。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2月21日—27日《上海译报》)
链接:日元贬值背后的美国谋略
•魏东旭•
农历蛇年新春,因钓鱼岛争端与中国激烈对抗的日本,其国内经济也迎来风疾浪涌的动荡期。安倍晋三政府上台伊始就祭出通货膨胀指标,大肆开动日元印钞机,并 公然操纵日元汇率,企图让挣扎在衰退边缘的国家经济吞食兴奋剂。去年10月初至今年2月18日,日元兑美元已从77∶1贬至近94∶1,跌幅达22%,令 全球经济界侧目,也给包括中国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冲击,颇有几分发动地区“货币战争”的意味。
然而,一向反对汇率操纵的西方国家,却在近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对日本网开一面。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莱尔•布雷纳德和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甚至对日本政府操纵日元贬值公开表示了支持。分析人士对《世界新闻报》指出,美国纵容日元贬值,是为了交换日本的战略回 报,也显示出日美经济金融政策已紧密联动,形成一体。对此,中国不能不进行防范。
放纵日元背后的“三重绑定”
2月21日,再次担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出访美国。日本《产经新闻》的文章称,访美期间,安倍将以美国经营层为对象就其经济政策进行游说。外界注意到,日 本和美国最近就日元贬值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暗中互动,这表明两国有可能在经济领域进行更紧密的战略协调。例如,针对近来日元持续贬值这一危险性情况,G20 峰会仅做出暧昧表态,表示应避免“货币竞相贬值”。日本媒体认为,这一表态与本月12日七国集团(G7)发表的联合声明如出一辙。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莱尔• 布雷纳德称,“美国将支持日本旨在结束通货紧缩、恢复增长的努力”,这被外界解读为美国允许日元贬值。显而易见,日元的持续性贬值,受到了西方国家尤其是 美国的有意纵容。
英国《金融时报》2月19日刊文称,金融界人士批评本届G20会议是一次“软弱的会议”,不守规矩的日本反而成为最大赢家。《朝日新闻》声称,G7的声明 由美国主导制定,矛头实际上指向中国而非日本。“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称,虽然在莫斯科召开的G20会议没有就汇率问题向中国发难,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欧就 此罢休。根据预测,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将在6.1:1至6.3:1之间浮动。即使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国仍会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美国就人 民币汇率说三道四,却有意放纵日元持续贬值,其“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美国放纵日元贬值很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战略图谋。外界注意到,美国打出“重返亚太”的战略旗帜后,日本的作用日趋凸显。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做出有失公允的偏 袒性表态,输出尖端反导技术、F-35隐形战机,无非是为了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强化与日本的战略绑定。放纵日元贬值,自然是想让安倍投桃报李,与美国结成更 紧密的经济共同体。《日本经济新闻》直言,美国不对日元贬值进行批评,是希望日本能成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阵营中强有力的成员之一。 一旦美日完成利益交换,两国实现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三重绑定,对亚洲战略格局的冲击可想而知。
暗中打击中国经济?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和过去几十年不一样的是,现在日本生产的高端电子产品、汽车与韩国、中国等邻近经济体的外销产品已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日元贬值将逼 迫日本邻国压低本国货币的汇率。报道还猜测,一旦中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控,那么华盛顿和北京围绕汇率问题的矛盾就有可能重燃。西太平洋银行驻纽约高级外 汇策略师弗拉努诺维奇就此警告,安倍晋三的激进策略,可能导致“全球货币战争”。
美国放纵日元贬值,中国的经济利益或因此受损。《日本经济新闻》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去年11月以来,徘徊在1美元兑6.27元到6.29元的区间内, 但对日元汇率则从100日元兑7.84元人民币上涨至100日元兑6.70元人民币。由于欧元汇率出现反弹,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呈现下跌走势,但如果日元贬 值导致欧元走低,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就将大幅上升。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将遭到削弱。另外,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开始将其超过3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逐步转化成包括日元在内的其他货币。报道称,日元贬值会导致以人民币计算的日元资产缩水,因此日本媒体分析称“中国对这一问题 的担忧似乎超过了对钓鱼岛问题”。
日元持续贬值,中国应做好接招准备。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安邦集团研究员的话称,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而且出口的比例很高,面对各国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中 国肯定会受到冲击,因此“适当保留人民币贬值的政策弹性是完全应当的”。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如果日元贬值引发与中国出口产品重合度 较高的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中国可能会采取防守型策略,至少不会让人民币升值。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33期,摘自2013年2月22日《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