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中印战争之后的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来源:后沙 2017/06/11 11:21:24 作者:后沙月光

导读: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顺利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引发了两国舆论场各种热议,虽然总体上比较正面,乐观,但印巴关系间的死结仍然无法解决,这就是克什米尔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顺利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引发了两国舆论场各种热议,虽然总体上比较正面,乐观,但印巴关系间的死结仍然无法解决,这就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也影响到了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建设,印度一直抱怨这条路线侵犯了它的主权,还赌气不参加一带一路高峰会议。

克什米尔问题由来已久,其实它并不仅仅是印巴之间的矛盾,背后一直有各大国的身影闪动。

克什米尔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克什米尔王公是印度教徒,而居民将近80%却是穆斯林。

按照印巴分治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又得归入印度。

因此印巴分治后,两国互不相让,1949,1965,1972连打了三场克什米尔战争。其中跟中国关系比较大的是1965年这一场。

得瑟的三哥

1958年开始,中国与苏联关系逐渐走向恶化,在这之前,中印关系一直比较友好,而巴基斯坦则跟美国抱团。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赫鲁晓夫公开站在印度一边,这时印度占据了解决克什米尔争端的外交优势。

但印度却在1957年1月19日得罪了苏联,这一天,尼赫鲁总理迫于议员们强大压力,在人民院发表讲话要求苏联军队从匈牙利撤出,让匈牙利人民自己决定未来。

印度自己一直反对克什米尔以全民公决形式决定前途,因为如果公决,它肯定归入巴基斯坦。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非要来这套,这样不是找苏联麻烦吗?

尼赫鲁讲话后仅仅5天,也就是1月24日,苏联在安理会《关于克什米尔全民投票公决决议》上投了弃权票,等于替美国放行。

这个阴招,给了印度一个沉重打击,全民公决成了国际共同看法,印度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本来苏联一票否决就能阻止这个决议,三哥真的是祸从口出,没事管什么匈牙利?

中苏反脸后,苏联又开始亲近印度,三哥也想得到渔翁之利,1959年开始,就不惜在中印边境将摩擦升级,甚至发生小规模交火。

1961年12月18日,印度出兵被葡萄牙占领的殖民地果阿,两天就打败了葡萄牙士兵,收复果阿。

这事件令三哥顿觉扬眉吐气,国际上还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对巴基斯坦来说却改变了它的整个外交思路。

一,葡萄牙是北约国家,它被进攻时,美军漠然坐视。

二,巴基斯坦跟美国军事条约,同理,也可能在印度发动武力进攻时,不起任何作用。

三,中国显然远比美国可靠,特别是对印度的制约方面。

果阿一战规模甚小,但对中印巴三国影响巨大。

轻而易举打下果阿,令印度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全国上下一片得瑟,议员们对中印边境争端更倾向于武力解决。

1962年10月5日,印度东方军区成立了专门对付中国的“新军团”。

10月20日清晨,印军率先向中国边防军发起进攻。

后来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印军在中国军队面前的溃败速度,超出了美国的预料。

10月26日尼赫鲁连不结盟的遮羞巾都顾不上,向美国秘密请求军事援助,肯尼迪还在犹豫期间,印军已被击溃。

11月21日,中国宣布单方面停火。

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对中国大使表示,如果中国再打一星期,尼赫鲁肯定下台,而克什米尔问题也将圆满解决。

巴基斯坦显然觉得中国没把印度揍够,心中稍有不甘,但它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变得更加强硬。

三哥则从无比得瑟状态,变成了长时间情绪低落,抑郁了。

一束头发引发的暴乱

中印战争期间,美国从地缘政治利益出发,建议巴基斯坦支持印度立场,被阿尤布.汗总统拒绝,连表态也不愿意。

拒绝美国,就意味着美巴同盟性质在根本上被改变,巴基斯坦从理想主义(美国是诚信盟友)转向了现实主义,他无法理解美国竟会要求自己去支持死敌印度,而理由是为了美国利益。

1963年12月26日,克什米尔斯利那加的哈兹拉特贝尔清真寺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

一个小木盒在夜间失踪,木盒里面的玻璃管中装着先知穆罕默德一束头发。

这样事情就大条了,克什米尔地区全部穆斯林要求印度严查此事,随后就是大规模骚乱暴发。

1964年1月4日,圣物居然离奇地回到了清真寺中,没有人知道它如何失踪,也没有人知道它如何回来。印度警方一脸蒙逼,觉得自己掉坑里了。

穆斯林继续闹事,要求彻查事件经过,2月28日,尼赫鲁下令由萨迪出任克什米尔总理,并宣布戒严。

但危机却越发严重,巴基斯坦方面打算趁机介入此事,尼赫鲁这时再出大招,把关在牢中的穆斯林领袖谢赫.阿卜杜拉放了出来(所谓司法独立就是总理一句话),想用他来平息穆斯林反抗势头。

4月8日,谢赫出来后,以他的威望,暂时令骚乱退潮。

1965年3月,谢赫去沙特朝圣,3月底他突然前往阿尔及利亚。

3月30日,谢赫见到了一位正在阿尔及利亚访问的重量级国际外交大师。他就是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跟他谈了克什米尔问题,并邀请他访问北京(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前印度大使馆参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程瑞声回忆)。

印度得知谢赫见了周恩来后,当时就吓坏了,本来以为放出谢赫可以帮印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现在麻烦大了,他居然未经同意去见周恩来,肯定有什么阴谋。

5月8日,谢赫一回到孟买,直接被印度军警抓走,送到南印度某处关了起来。这下好了,克什米尔再次暴动,要求印度当局交出谢赫。

而这时印巴军事冲突已经开始,地点不是克什米尔,而是千里之外的卡奇沼泽地,卡奇地处巴基斯坦信德省与印度古吉拉特邦之间,也是争议地区。

4月6日开始,印巴军队在此激战多时,5月9日,苏联塔斯社发表声明,对卡奇之战表示中立。

这意味着苏联没有站在印度这边,舆论上对巴基斯坦非常有利。

7月1日,英国以英联邦会议名义,将印度总理夏斯特和阿尤布.汗请到伦敦,由英国首相威尔逊出面,调停此事,印巴达成了《卡奇协议》,宣布停火。

巴基斯坦非常满意英国调停结果,因为之前印度从来不愿在这个问题上谈判。这使得巴基斯坦对克什米尔争端有了进一步想法。

卡奇战争是半年之后克什米尔战争的彩排。印度一直怀疑中国人与卡奇战争有神秘的某种关系,1962年的阴影,也是印度接受英国调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克什米尔战争

谢赫因为见了周恩来,被印度当局秘密逮捕后, 克什米尔骚乱一波接着一波,巴基斯坦认为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时机已经到来。

1965年7月24日,布托外长在内阁会议上力主马上介入克什米尔内乱,否则历史不会原谅他们。

巴基斯坦内阁决定出兵的依据是:

一,训练有素的士兵开进克什米尔,将得到那里印度反抗者的支持。

二,由于惧怕中国,印军不敢发动全面战争。

三,最有益的因素是中巴友谊。

四,克什米尔至少会分崩离析,就算印度想报复,中国也将阻止它大举进犯巴基斯坦。

另外在国际中巴基斯坦已经改善了对苏关系,加上美国,英国,中国的友好关系,外交上非常有利。

从长期看,巴基斯坦目前虽然在装备(美式)上优于印度,但整体走向来说印军将占有绝对优势。

所以阿尤布.汗会如此急于进军克什米尔,7月24日,巴军在前线集结。

28日,各军到达作战目的地。

8月9日,“直布罗陀”军事行动正式开始,巴军向印控克什米尔发动进攻。

巴基斯坦整个计划的关键是印军一触即溃。

军事上巴基斯坦没有判断错误,印军初期的确不行,但巴基斯坦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这项工作就是:宣传战

这里的穆斯林反抗印度没错,但一到战争打起来,却去没有支持巴军,他们既不知道巴基斯坦的进攻规模,也不知道决心。

哪怕是造个巴基斯坦军队必胜的舆论,亲巴份子都会放下顾虑来帮助巴军,反而是印度的舆论恐吓占据上风。

在战争期间,苏联保持中立,一直喊着两方克制,停火,柯希金总理甚至邀请双方领导人去塔什干谈判。

9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呼吁双方回到1949年的停火线两侧。

9月6日,印军越过旁遮普的印巴边境线,兵临拉合尔,打算拦腰截断巴军阵线,印度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都比巴基斯坦要强许多。

巴基斯坦军事计划完全被打乱,形成了骑虎难下的局面,在印军两面夹攻之下,可以说是败局已定。

阿尤布.汗总统一再恳请中国出兵解救,中国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准备出兵援巴,并将中巴接界最近处(中锡(金)为最佳出兵地。

9月9月,美国驻巴大使麦克科诺希通知巴政府,美国将停止对巴一切军事援助,希望能按联合国意见结束冲突。

布托外长怒骂美国在巴基斯坦最危急的时候往背后插了一刀。

9月13日,印尼总统苏加诺决定帮助巴基斯坦抵抗印军,印尼空军司令秘密来到北京,商量支援问题。

周恩来警告说,第三国目前不宜插手印巴冲突。因为当时各大国对印巴战争的态度随时在变。

9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文,以最后通牒方式警告印度: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正义斗争。

中国要求三天之内,印度必须拆除中锡边界上所有侵略工事。

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正在用一种高深莫测的方式来干预印巴战争,避免直接卷入冲突,并促使双方停火。

9月18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戈德伯格再次呼吁在安理会决议框架内解决危机。

19日深夜,阿尤布.汗总统和外长布托秘密飞往北京,向中国求援,以期体面结束这场没有可能取胜的战争。

9月23日,印巴两国宣布:双方正式停火。

如果说1962年是印度的盲目乐观导致最终被中国军队击溃,那么1965年,巴基斯坦心态多少有点跟当时尼赫鲁相近,最终以失败告终。

从大国得失来看,美国作为盟友的表现,令巴基斯坦大失所望,同时美国又对中国插手南亚次大陆事务也感到惊惶不安。

欧洲相信只有苏联能阻止这里可能出现的苏印VS中巴的极端局面,英国建议巴基斯坦参加塔什干谈判。

苏联则无论如何也不愿因此事卷入到同中国的冲突。

中国也乐见印巴停火,由其它国家调停战后两国关系。

1966年1月3,塔什干会谈正式开始,印巴两国最终签署《塔什干协议》,愿意恢复两国关系正常化,但没有涉及克什米尔问题。

这时,巴基斯坦外交方针已经确定为与中国联盟,并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

对美国而言,巴基斯坦加快修建连接中国的喀喇昆仑公路动作,说明阿尤布.汗是在行动上背叛了美国。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西方大国与巴基斯坦的利益取向不同,分歧无法调解,导致美巴军事同盟瓦解。

而意识形态迥异的中巴两国迅速紧密靠拢,建立了固若金汤的友好关系。克什米尔问题,直到今天仍是南亚的火药桶,不仅仅只是印巴之间的利益之争。

现在,印巴共同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克什米尔问题多了一个和平谈判的渠道,至少两国都是有组织的人了。

如果上合组织能让印巴这样的死对头都能坐下来谈合作,那么上合组织的未来格局肯定会超越北约这种纯军事组织,甚至瓦解北约的存在。

但有的国家未必会希望克什米尔一直平静,树欲静而风不止。

买些瓜,慢慢看。

原标题:后沙月光:中印战争之后的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责编:宋雪娇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海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