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埃及是如何变成伊斯兰国家的

来源:新浪博客     2017-02-26 00:06:11

凡是去过埃及的游客,看到雄伟的吉萨金字塔群和狮身人面像时无不叹为观止,为古埃及人能够在五千多年前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人类文明而折服。然而如今的埃及是个阿拉伯国家,主体民族阿拉伯人也并不是古埃及人的后裔!那么古埃及人的后裔在哪里呢?他们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么?

吉萨金字塔

啊!曾经光辉无比的帝国!

答案是否定的,法老的后裔犹在,他们就是科普特人(Copts),与埃及的阿拉伯穆斯林不同,他们信仰基督教科普特教派,他们的文化糅合了古埃及与基督教文化,与欧美更为接近,原来法老的后代信了基督教。。。英语中的科普特Copts这个单词由阿拉伯语Qubt/Qibt而来,而阿拉伯语的Qubt/Qibt来自希腊语的古埃及语转译Aigýptios。

一群科普特僧侣,摄于19世纪末

科普特人主要分布在埃及、利比亚和苏丹,在海外如北美、欧洲等地也有科普特人移居。科普特人是埃及最大的少数族裔。2016年埃及的科普特人约有900万到1500万人,约占埃及总人口9200万的10%-20%。科普特人的民族认同来源于两点:基督教科普特正教会与科普特语。

上图黑点为埃及人口统计与健康调查点,其中红色的为科普特人大量聚居区。可见科普特人大量聚居在埃及首都开罗(3)周围、明亚(1)与艾斯尤特(2)周边的尼罗河一带,以及古城卢克索(4)。

科普特语是古埃及语经历几千年发展后的最终形式,在公元初左右形成。人们借鉴希腊字母,并加上一些起源于象形文字世俗体埃及文的字母,创造出了科普特字母表。

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军征服埃及,此后的埃及便受罗马统治。由于罗马的统治颇不得人心,当公元1世纪中期基督教由圣马可传入埃及,埃及人纷纷皈依基督教,以示对信奉多神教的罗马统治者的抗拒。

七个来自古埃及文的科普特字母

埃及不断增长的基督教人群一直遭到罗马政权的镇压,在3世纪时的两位罗马皇帝戴克留斯和戴里克先的统治下,基督徒受到的迫害尤其严重。

尽管遭受着罗马人无以复加的迫害,科普特人依然坚强地坚守着基督教的信仰,并发展出之后在基督教世界影响很大的修道士制度。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改奉基督教,但是各教会关于耶稣基督的性质争论不休,终于在451年亚历山大教会公开与君士坦丁堡大公教会分裂。

451年的迦克墩公会议,此会议将基督一性派定为异端。

埃及作为地中海东部的大粮仓,周边势力一直在觊觎埃及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和河谷,希望通过控制埃及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以此作为西进利比亚直抵大西洋或是东进美索不达米亚的跳板,此外还可以向南控制红海通往印度洋的贸易,因此埃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埃及与周边

富饶的尼罗河三角洲

公元七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地位逐渐稳固,阿拉伯人开始向北扩张,并与拜占庭和波斯兵戎相见。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埃及开始了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

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大量的阿拉伯人移入埃及,带来了强势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由于此时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大量科学文化著作以阿拉伯语写成,阿拉伯语成了埃及人学习的语言,语言的影响带来的是文化的渗透与宗教的改变,大量埃及人开始改奉伊斯兰教。

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简直霸占了整个中东

到9世纪末,穆斯林已在埃及占据了多数地位。而到11世纪,阿拉伯语成为埃及人的通用语言。至17世纪,科普特语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灭亡,只作为科普特人的礼拜语言。

最终,埃及穆斯林融合为阿拉伯人,科普特人则仅指保留原有信仰的那部分埃及原住民,除宗教文化外,科普特人与穆斯林在体貌特征方面几乎毫无差别。但是,科普特人并不认可自己是阿拉伯人。

自7世纪后,埃及先后处在多个穆斯林帝国和地方王朝的统治之下,被称为齐米(Dhimmis,阿拉伯语,意为“被保护民”)的科普特人,被视为二等臣民,依据“沙里亚”(Sharia,阿拉伯语,即伊斯兰教教法)要交纳人丁税,而且还在宗教和社会生活领域受到限制,如不能骑马与骆驼、不得在复活节等节日举行公开的宗教活动、不能随便建新宗教场地、证词不一定被法官接受等,另若故犯伊斯兰国家规范,则不再受生命和财产的保护。

穆斯林统治者对科普特人采取的语言同化和宗教渗透持续了一千多年之久,使得古埃及人后裔科普特人彻底成为埃及的少数民族。

自16世纪初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后,这一政策又被“米利特制度”进一步固定,这是一种以宗教和民族划分的地方自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宗教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政治功能,它不仅是界定身份的先决手段,也是分配权力和资源的主要依据。穆斯林是理所当然的统治者,他们既握有国家大权,又支配社会财富;而科普特人则须承认穆斯林统治者的权威,交纳一定的赋税,以换得在群体内部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奥斯曼帝国境内的米利特划分

1798年拿破仑的入侵标志着埃及进人了近代时期。自此,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公民观念逐步传入埃及,米利特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1805年,在法军被赶出埃及后,穆罕默德·阿里夺取了埃及政权,确立了其家族在埃及近150年的统治。他第一次打破宗教界限,量才录用,任命大量科普特人担任政府官员,已对科普特人征收一千多年的人丁税也被废除。1856年,奥斯曼帝国颁布法律,赋予帝国内基督徒与穆斯林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科普特人“被保护民”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1840年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肖像,他带领埃及从奥斯曼帝国事实上独立。

科普特人在政治地位提高的同时,其经济实力也显著增强,出现了许多大地主和大商人。据估计,19世纪后期,全国25%的财富为科普特人拥有,45%的公职由科普特人担任。科普特人开始逐步由边缘步入中心,但科普特人地位的提高已受到穆斯林的普遍忌恨。

1882年,英国军队占领埃及后,英国殖民者解雇了大批科普特人官员,而代之以亲英的穆斯林上层分子,致使两者开始相互攻讦。一战爆发前,在埃及政府中任职的科普特人已经大幅减少。

一战结束后,大量科普特人积极投入勃然兴起的民族独立运动,试图融入埃及社会,以求得与穆斯林同等的地位。1919年反英大起义开始后,科普特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许多人加入奉行埃及民族主义的“华夫脱”党。

然而,虽然科普特人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埃及独立运动中,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他们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科普特人发现,参与反英斗争并没有改善自身处境和赢得穆斯林的信任,因而采取另一种策略,力图加强自我认同意识。

华夫脱党党旗,新月象征着穆斯林,十字象征着科普特人,两者合一象征着埃及的团结统一。

1952年初,一个年轻的律师组建了科普特民族党——埃及现代历史上唯一的科普特人政党。它以维护科普特人的权益为目标。科普特人开始正式由宗教少数派向现代民族转变。他们试图以此加强群体内部的团结,改变自身所遭受的不平等的地位,但1952年革命却使这个愿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统治。这场革命成功后,军人执掌了埃及的国家政权,军官担任了许多的高级职务,而这与科普特人无关,因为科普特人中向来极少有军官。结果,埃及国家最高权力完全由少数穆斯林精英所掌控。

革命成功后不久,科普特民族党和华夫脱党被强行解散,科普特人失去了表达政治意愿的渠道。而且,埃及政府,没收大地主的土地,随后实行国有化,把大批私企收归国有,使科普特人大地主和大商人遭受重创,丧失了在议会中的有力政治代表。

虽然科普特人的文化水平普遍高于穆斯林,但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全面下降。在对国内处境改善无望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大批中产阶层的科普特人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移民。这不仅造成了埃及本国人才的流失,实际上也严重削弱了埃及科普特人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不过,纳赛尔在主观上并没有歧视科普特人的意向,相反,他使他们和穆斯林在就业、教育和参军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2011年科普特人在全球的分布,可见相当数量的科普特人才离散了出去。

纳塞尔奉行世俗主义,关闭了宗教法庭,遏制了伊斯兰主义在埃及的泛滥,这受到科普特人的普遍欢迎。纳赛尔还在每届议会中任命8-10名科普特人议员,而且他还在每届政府中指定一位科普特人担任部长。

虽然纳赛尔时期世俗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穆斯林和科普特人之间很少卷人宗教纠纷,在革命后的国家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中,科普特人却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纳赛尔总统欢迎科普特主教(1965年)

1970年纳赛尔去世,萨达特继任总统。他扭转纳赛尔时期的世俗化政策,增强国家政权的伊斯兰色彩,导致科普特人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科普特人既面临着来自政府的限制和压力,又遭受着民间穆斯林极端分子的攻击,处境日益艰难。在修建教堂和实施伊斯兰教教法两个方面,科普特人对政府最为不满。

无法自由修建教堂是科普特人抱怨最多的问题。1856年,奥斯曼帝国颁布法律,规定帝国内基督徒新建和修葺教堂要获得政府的许可,这些规定被沿用至革命后。1960年以来,由于科普特人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致使科普特人急需更多的礼拜场所,但科普特人的申请却往往被拖延或拒绝,而建造清真寺却不需要政府许可。

一个修女在科普特人东正大教堂前哭泣。 一枚炸弹穿过这座建筑物,造成至少2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在无法得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科普特人暗中修建了大量名为用作他途、实为礼拜场所的“非法”教堂。科普特人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周围穆斯林的忌恨,许多“非法”教堂遭到穆斯林极端分子的袭击。教法问题也引起了科普特人的极大不满。萨达特上台后,大力借助伊斯兰教来增强其政权的合法性。

科普特人在被穆斯林极端分子袭击过的教堂中进行礼拜

在国内伊斯兰势力的推动下,1977年国家议会提议制定法律,按“沙里亚”——伊斯兰教法惩治罪犯。这引发了科普特人的强烈抗议,议会不得不放弃提议。而1980年4月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规定,“沙里亚”是“立法的主要渊源”。在政府和民间推动下的伊斯兰化使科普特人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自身又将恢复到原先的“被保护民”地位。

穆巴拉克就任总统后,面对科普特人的不满情绪及国际社会对科普特问题的关注和指责,采取了一些减少宗教矛盾和改善科普特人处境的措施。他大幅度增加科普特人每年获得修建教堂许可的数量,且在穆巴拉克担任总统后的每届政府中,一般都有2名科普特人担任部长,数目多于纳赛尔和萨达特时期。

此外,穆巴拉克还在各种场合宣布科普特人是埃及人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举措尽管满足了科普特人的部分要求,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对政府的不满与怨恨。

许多科普特人认为,他们在政治、教育、就业和宗教等许多领域依然无法受到公平待遇:虽然有极少数科普特人担任政府高官,但他们无法对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所有关键职位向来由穆斯林占据;许多企业和公司倾向于只接受穆斯林职员;军事和警察院校不招收科普特人。

穆巴拉克统治时代末期,“阿拉伯之春”时埃及开罗街头科普特人的抗议活动

目前,总体上而言,科普特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于穆斯林。许多科普特人接受过高等教育,通过个人奋斗,成为拥有较高知识素养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自由职业者。在埃及律师、工程师。药剂师和医生中科普特人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可以说,科普特人已成为埃及中产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大量科普特人在城市从事清洁工等工作,处于社会的底层。

在埃及从事不同职业的科普特人与穆斯林人口分布,可见科普特人在政府部门、工程设计、医疗、教育、企业管理等方面有重要地位,而在军警部门处于弱势。

在政治上,除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这一特例外,科普特人远远不能发挥与其人数相称的影响力。在埃及这个伊斯兰文化占绝对优势的国家里,科普特人文化的生存空间极为狭小。在中小学,不存在与科普特人历史和文化有关的课程。近年来,虽然科普特人教会和民间组织积极宣扬自己的文化,但并不能改变其衰微状态。

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也是位埃及科普特人。

科普特人虽然不是“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但显然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他们不仅受到来自埃及政府的一定限制,也遭到民间普通穆斯林的歧视,他们还是极端伊斯兰组织发动的暴力袭击的主要受害者。科普特人迥异于阿拉伯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与民族认同,直接影响到埃及国民的团结和民族国家的建构。

近年来,面对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威胁和埃及政府的漠视,越来越多的科普特人主张在埃及认同之外,加强和突出科普特民族的认同。

但是即便如此,当前科普特人仍然严重缺乏组织性和凝聚力,没有自己有力的政治代表,无法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科普特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在任何一个省份和城市都不占多数,从来没有提出过自治的要求,更不可能企图建立本群体的国家。

另外,由于埃及的政党法规定,任何政党不得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科普特人又不能拥有自己的政党,科普特人在军队和警察等部门中的比例又很低。因此,在遇袭事件发生后,科普特人往往不能团结一致向政府施加足够的压力。

结果,科普特人自身处境的改善只能仰赖于政府的“善意”,而穆斯林占多数的政府并不能做到宗教和民族之间的完全平等。在民众方面,穆斯林和科普特人之间还是有条深深的裂痕,彼此对对方不了解和猜忌,导致完全无法建立相互的信任,更不可能做到相互的尊重,促使政府做到两者之间的平等了。

总之,千百年来的宗教和民族对立引起的科普特人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解决,埃及将依旧在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上踯躅前行。

科普特人作为法老的后裔,也将依旧在埃及的土地上回想自己祖先的辉煌,而感叹自己的如今境遇,何时新月和十字才能在埃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和谐相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