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可笑的陶文昭的“新中国60年思想观念之重大变迁”

作者:马门列夫

■更新时间:2009-8-14

来源:当代国际共运http://www.gjgy.org/

1,改革开放以来哪有60年?

“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经济大发展、生活大变样、体制大变革的60年,与之相对应,也是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迁的60年。”

真是吹嘘30年,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得语无伦次了!改革开放以来哪有60年?30年“体制大变革”如何相应60年?

2,可笑的伏笔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历史大转折,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替代了封建主义观念。”

这里埋下一个大伏笔:只反封建,不提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这就为所谓的“改革开放”以后,不反资本主义,不反霸权主义埋下了伏笔。可是,这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转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吗?

3,49年的伏笔在这里点睛!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当代中国思想观念的转型。”

49年是“替代了封建主义观念”的“大转折”,所谓的“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思想观念的转型”是什么呢?“转型”者,意识形态体系的转变也。就是马列毛主义转到修正主义!社会主义转到官僚资本主义,反对霸权主义转到投降霸权主义!49年的伏笔在这里点睛!

4,“社会转型”的可笑的根据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当时的国内外客观形势以及主观认识下,中国沿用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教条式地对待了苏联模式和经典论述。不仅如此,后 来在实践中还出现了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严重失误。这种情况给当时的思想观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总的来说就是比较左倾、僵化和禁锢。”

表面是否定所谓“苏联模式”,其实是全面否定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为所谓的“改革开放”的“转型”提供“根据”!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那 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呢?那就是连右派都承认的指鹿为马的真资本主义假社会主义的“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 ”才不“左倾”、不“僵化”和不“禁锢”,深受“先进”“先富”的资产阶级的喜爱,深受资本主义世界的赞赏!

5,可笑的“阶级局限性”的“破除”

“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引进中国,但这些观念具有阶级的局限性,而且从来就没有在中国落到实处。”

“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不是具有资产阶级的虚伪性,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遮羞布,而只是有“局限性”!这里使用了一个含混的“阶级”字眼:是因为 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没有在中国落到实处吗?显然不是,因为在特色社会主义里就没有这个局限性。显然是由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局限性”使之没有在中国落 到实处!

6,从人民民主专政的现实到可笑的“民主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没有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但是,人民的范围比以前扩展了,覆盖了包括新社会阶层在内的最广大群体;实现当家作主的途径比以前科学了,着力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式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四大”取消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改变了,但是“民主”的“目标”没有变,不过民主的阶级性改变了!民主不仅是包括资产阶级,而且是转变为权贵资产阶级民主了,这就是所谓的“人民的范围的扩展”改变民主性质的阴谋!

7,两种对立观念混为一谈是可笑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的

“在经济观念方面:公有制、按劳分配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竞争、效益等观念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是所有制决定分配,在公有制生产方式中没有按资本“分配”的观念,在雇佣劳动生产方式中没有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观念。两种生产方式是对立的,不能相容的;两种分配观念也是对立的,不能相容的。混为一谈是可笑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的。

8,不合逻辑的可笑语句

“一个时期存在着公有变成“一大二公”、按劳分配变成“平均主义”的现象。”

“一大二公”是对人民公社特点的概括:“大”是摆脱小农经济小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公”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公有制只是“一大二公”的一部分,公有制怎 么能变出一个“大”字来呢?所谓“公有变成“一大二公””的“大”,是意在讥笑“纯粹的公有制”,其实,那时既有全民所有制,又有集体所有制,还有个体 制,哪那么“纯粹”呢?

按劳分配是分配政策,“平均主义”是一种主张,一种观念,政策能变成观念吗?逻辑不通!那时侯,工人有八级工资制,干部有20几级,还不只一个系列,相对 不太悬殊而已,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怎么是“平均主义”。现在拉开那么大的悬殊,是按劳分配吗?甚至企业和行政人员退休存在极不合理的悬殊,是按劳 分配还是按贡献大小分配?

9,“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谎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所有制和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在确立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承认其他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的合理存在,不再把私营私有、发财致富视为洪水猛兽。承认合法的私有财产,允许适度的财富差别。这些观念更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所有制决定分配,所有制改变,分配必然随之改变,不存在并行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两个改革。

现在,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三分之一,何来主体地位?而且,公有制还是原来的公有制吗?不过是官僚所有制!公有制没有了,还哪来的按劳分配?工人 的工资是被剥削了剩余价值的劳动力的价值的卖命钱,工人自己提供的劳动已经不属于自己,还哪来的按劳分配?企业高管工资和国际接轨,接的是剩余价值分赃的 轨,还哪来的按劳分配?

10,从社会主义改变到资本主义,观念变迁怎么能不最为激烈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刻的变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而引起的观念变迁最为激烈。”

完全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就是资本主义化!从社会主义改变到资本主义,观念变迁怎么能不最为激烈呢?

11,激烈的观念变迁的背后是剧烈严重的两极分化

“市场经济冲击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激励人们大胆探索、勇于竞争,促使人们寻求机遇、精打细算。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 等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政策的调整,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从单纯的温饱 意识向小康和富裕意识转变,从简单的生存型消费到适度的享受型消费。”

不是“市场经济冲击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而是在修正主义路线纵容下,资本主义冲击着社会主义!纵容一切胆大妄为的新生资产阶级千方百计侵吞 公有资产!这就是所谓“大胆探索、勇于竞争”“寻求机遇、精打细算”“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的好听词句后面的本质!“小康和富裕意识”“享受型 消费”只属于权贵资产阶级,而工农却沦为弱势群体!

12,歪曲马克思主义,抹黑毛泽东思想以后的“解放思想”

“新中国后的一个时期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上,并没有弄得很清楚,并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失误。”

革命胜利者没有弄清马克思主义!篡权背叛者倒弄清了马克思主义?

“随着毛泽东在重大认识上失误的出现,以及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盛行,思想领域出现了某些严重的问题。”

毛泽东得到人民衷心热爱是“个人迷信盛行”,而且至今经久不绝;现任领导试试搞个人迷信可迷信得起来?而透支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资源,越来越不得民心,倒不是严重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社会主义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否定和背叛马列毛主义,这算什么解放思想?这是思想的堕落!是对封资修一切反动思想的放任纵容!可笑的“格式填空 ”“理论”无非是在马克思主义词句掩盖下把修正主义说成马克思主义,在唯生产力论掩盖下把资本主义说成社会主义,在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托词下把全民党说 成共产党,在用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所谓的“科学发展”的幌子下把倒退说成发展!这些可耻的变化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13,可笑的修正主义投降主义卖国主义的颠倒

“有一段时期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和国内政治的左倾,我们与外部世界相对封闭,对世界事物认识有偏差、了解不全面,说了一些过头话,滋长了一些不正常的心态。”

难道不是帝国主义封闭我们?而是“政治的左倾”的自我封闭?这符合历史事实吗?这是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难道反帝反修都错了?都是说“过头话”,都是“不 正常的心态”?难道投降主义卖国主义,甘当霸权主义应声虫小跟班,在霸权主义面前当缩头乌龟,才叫不过头?才是“正常的心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了,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对外观念也更加符合实际了。”

所谓“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无非是加快了修正主义投降主义卖国主义的步伐!顺应了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剥削,把一个好端端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任霸权 主义剥削和宰割的“中美国”!在搁置争议下,藏南任有印度占领,东海听任日本分割,南海被诸多蕞尔小国蚕食,在美国扶持和指使下,台独,藏独疆独一再闹 腾,政府却一筹莫展,顺其自然!

庆祝建国60年,拿出这些观念转变来,是荣耀还是晒丑?

登入为: admin
妙文:评_新中国60年思想观念之重大变迁.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3/15 22:23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