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珊恩‧语言是教育体制的绊脚石?

《星洲日报》2017-01-31 11:02

语言,是传达知识的的工具,究竟语言重要,还是知识重要呢?使用不同的工具去学习相通、相同的知识,我想,这和用红酒杯装水还是用玻璃杯装水,哪个装的不是水是一样的道理。师长传授的知识才是重点。

我国自独立起以多元文化为特色,而中华文化不止在这片土地上生根,还一代代地传承著,华文教育也不例外。早前我在《新海峡时报》读到一篇题为“为甚么阿炳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失败?”的评论,内文的主角“阿炳”是一对熟食档华裔夫妇的儿子,他们信赖我国的教育体系能为生活带来改变,冀望阿炳将来成为专业人士,打破家庭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夫妻俩把阿炳送进华小,平日在家里以华语沟通,导致马来文和英文这两个科目落后。尽管父母将他送去补习班,但最终在小六评估考试中还是无法及格。文中强调,父母相信小学的体系能让阿炳做好上国中的准备,但无奈阿炳念了预备班后,马来文及英文始终没有显著进步,以致中五毕业后就不继续升学,最终回到熟食档帮忙,使父母期待能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冀望落空。

父母对教育的冀望,无非是要年轻一辈过得比上一辈好,但当阿炳选择和父母相同的劳动工作时,我们能说这样的教育失败,亦或将这样的情况归因于媒介语的使用吗?

语言,是传达知识的的工具,究竟语言重要,还是知识重要呢?使用不同的工具去学习相通、相同的知识,我想,这和用红酒杯装水还是用玻璃杯装水,哪个装的不是水是一样的道理。师长传授的知识才是重点。

除了学习基本知识外,教育更应看重的是发挥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自信地发挥特长,在社会扮演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角色。这与选择甚么职业毫无关系,不管是熟食档小贩,还是警察律师医生,都可以是成功的面向之一。同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以毫不畏惧的心态去学习感兴趣的新事物。只需教育的精髓和学习的心态对了,不管新知识或人事物用何种语言传递,都能积极地探索。

语言除了是传达知识的工具,同时也承载着各自的民族美丽的文化精神。华语作为华人的母语,承载着3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神价值;英语是国际语言,能让我们不用透过翻译,直接阅读海量书籍,与世界沟通;马来语则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我们对外树立的特色语言。某程度上对大马人来说,要掌握这三种语言才算“完整”,是我们不能不修好的功课。

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是我们独有的特色,是我们对外的武器,这是毫无疑问需要保留的,别将失败归咎于多源流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