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新“门罗主义”徘徊美洲大地

来源:环球时报 2016/10/29 09:56:01 作者:王友明

导读: “门罗主义”的本质虽未改变,但其外形却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不再粗暴生硬和咄咄逼人,而是变得温文尔雅和潜移默化。近来拉美政治力量对比“右升左降”已成定局。在变局背后,美国升级版的“门罗主义”浮出水面。

近来,拉美地缘政治版图显著变色:阿根廷左翼丢失总统宝座,巴西左翼总统罗塞夫遭弹劾黯然下台,秘鲁总统大选中右翼胜出;委内瑞拉左翼苦撑危局……拉美左翼“标杆性”国家政权易帜或遭受重创,表明拉美政治力量对比“右升左降”已成定局。变局背后,美国升级版的“门罗主义”浮出水面。

当然,左翼政权相继失守的“板子”首先应该打在自己身上。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大环境固然不利,但绝不能成为左翼执政不力的借口。左翼在台上全面治理新自由主义,但无心、无意、无力调整沉疴尽显的经济结构;矫枉过正,实施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并讨好选民的“福利倾向”政策;执政工具捉襟见肘,经济蛋糕不但未能做大,盆中蛋糕反而日渐稀缺。选民很现实,一旦无利可图,便同样用选票笑迎右翼政党“返场”。

尽管左翼执政不力是倒台的主因,但美国背后的“小”动作不断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这使得三年前美国国务卿克里宣布门罗主义时代终结成为“冷幽默”。如拉美学者所言,“哪有什么终结,只有花样百出的新开端。”超级大国的体量与不可多得的地缘战略依托决定了:“门罗主义”仍将是美国在西半球对外政策的“压舱石”,其幽灵注定长期徘徊在美洲大地。

“门罗主义”的本质虽未改变,但其外形却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不再粗暴生硬和咄咄逼人,而是变得温文尔雅和潜移默化。其一,“以接触促改变”。如向老冤家古巴松开拳头,美古关系转圜。对此,奥巴马直言不讳,“我不奢望我宣布的政策能在一夜之间带来古巴社会的转型。但我深信,通过保持接触的政策,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捍卫我们的价值观。”

其二,打压与拉拢并用。美洞悉拉美左翼并非铁板一块,采取分化战术。对于“刺头”委内瑞拉以新制裁无情打击;对于秘鲁、阿根廷、巴西则另眼相看,允诺它们成为美国在西半球的“关键盟友”。

其三,资金支持、舆论造势。美国财团慷慨解囊,支持巴西反对派团体“自由巴西运动”。美舆论更是推波助澜,挑拨拉美国内政治对立,对左翼政权大加鞭笞,攻击左翼政治专制、经济无能、高层贪腐,极力抹黑左翼领导人形象;加强对右翼的“授意”与指导,助力右翼变天。

新版“门罗主义”的最大特征在于其迷惑性和欺骗性。美古关系实现“破冰”,美国在国际社会尽显其“善意”,但美国根本不愿“融冰”。至今,美国仍对古巴实行经济、金融封锁,不让古在国际贸易中用美元结算,对美公民赴古旅游实行禁令,更别提归还关塔那摩基地。“平等伙伴关系”“共同责任”等辞藻听起来很美,识别“新门罗主义”的本质却需雾里看花的本领和眼光。

新“门罗主义”成功助推拉美变局,但美国也不是高枕无忧。拉美左翼虽现颓势,但民意根基尚存,“公平”和“福利”两面大旗在拉美大地仍具较大号召力和吸引力。左翼也深知,右翼即使上台执政,同样无力进行系统性经济结构改革,同样无法解决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的关系。他日经济危机之时,选民会用选票欢迎左翼“凯旋”。左右轮流执政已成常态。只要左翼深刻反思,调整政策,还可以东山再起。(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所所长,研究员)

原标题:王友明:新“门罗主义”徘徊美洲大地

责编:林宏斌(如涉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海疆在线)